战国七雄

西周、春秋时姜姓诸侯国,战国时为田(陈)氏所取代,是为七雄之一。

姜齐是周初重臣太公吕望(亦称师尚父)之后所立。吕望为周文王所举用,并从武王伐商,有功。周公平定三监之叛,伐灭商奄、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吕望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占有蒲姑旧地,齐立国始于此。

齐的疆域最初在今山东偏北。齐桓公称霸后,领土有所扩大,北至黄河与燕接界,西至济水与卫接界,南至泰山与鲁接界,东至今山东寿光一带,与杞、莱接界。齐灵公灭莱后,领土更扩大到今山东半岛。

西周后期,周夷王听纪侯之谮烹杀齐哀公,立其弟静为胡公,胡公曾迁都薄姑(即蒲姑)。哀公弟山率营丘人杀胡公自立,为献公,献公又将都城迁回营丘,称为临淄。从此,齐的国都一直在临淄。

春秋早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辅佐,实行一系列改革,齐国日益强大。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掉逼近鲁的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周天子赐齐侯胙,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但仍想和晋抗衡。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鞌(今山东济南西北),齐师大败。到灵公、景公时,虽无法胜晋,却依然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

春秋晚期,齐国公室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立景公,与庆封共同执政。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崔杼自杀。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齐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齐惠公之后),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齐人立悼公子壬为简公,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追执简公子舒州,杀简公,立简公子敬为平公,专齐政。

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是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山东南部和江苏、浙江一带。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周师有较多俘获;一次在十九年,周师还济汉水,全军覆没,昭王本人也死在汉水中。这是西周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若敖二十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结束。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六年,“盗”杀声王。声王子悼王晚年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复强大。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占领吴故地,越从此破散。楚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于(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600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其后裔退居闽越),设郡江东。

战国楚“郢爰”金版四连体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西周、春秋时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都城在蓟(今北京)。其周围分布着许多戎、狄和貊部族,仅东南与齐邻接,同中原各国来往较少,国力一直不强。

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史书记载很少,只知当时共有十一代燕侯,第一至八代名号不详,最后三代为惠侯、嫠侯和顷侯。

春秋时期的燕国,史书记载也较少,《春秋》经传和《国语》都很少提及。《世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燕世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燕世系,但彼此龃龉不合。春秋早期,承西周晚期夷狄交侵的局面。燕国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扰。据《世本》记载,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迁到临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或疑为今易县)。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兵相救,恢复了燕的疆界及其与中原周王室的联系,阻止了山戎南下。此后(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迁到蓟。

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出于晋公族。祖先韩武子名万,为晋曲沃桓叔之子,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东北,一说在今晋南),因以韩为氏。公元前588年,晋作六军,武子玄孙献子(名厥)列为晋卿。公元前458年,韩宣子与智氏和赵、魏共灭范氏和中行氏,而尽分其土地。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又共灭智氏,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与赵烈侯、魏文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

韩的疆域最初在今山西东南部,后逐渐扩大到今河南中部。春秋晚期,韩宣子徙居州(今河南温县东北),韩贞子又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当时韩的疆域大体在今山西临汾地区及其以东的沁河流域和沁河下游的河南温县一带。战国早中期,韩武子徙居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迁到郑(今河南新郑),重心遂移到今河南新郑一带和洛阳周围地区。

韩所处地理位置正当所谓“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因受各大国威胁,势力一直未能发展起来。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一时“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但申不害死后,韩仍不能摆脱困境,来自秦的威胁尤为严重。公元前335—前301年,秦曾多次败韩,先后攻取韩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联军攻入秦函谷关,秦归还韩河外及武遂。公元前293年,秦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后又攻取韩的宛、邓,韩不得不献上武遂之地方200里。自公元前286—前263年,秦又大败韩,并连续攻取韩的少曲、高平、陉城、南阳。公元前262年,又取韩的野王,切断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韩上党郡守以郡降赵。次年,秦攻取韩的缑氏、纶。数年后,攻取阳城、负黍。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又取得韩的成皋、荥阳,后全部占领上党郡,并攻取韩的13城。公元前233年,韩派韩非入秦,劝秦存韩伐赵,但不久韩非被迫自杀。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以韩地设颍川郡。韩国遂亡。

战国七雄之一。嬴姓,与秦同出于蜚廉之后。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御,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北),因以赵为氏。赵氏的后代赵夙事晋献公,献公封赵夙于耿(今山西河津南)。赵夙子赵衰(赵成子)事晋文公,徙居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赵衰的后代赵盾(赵宣子)、赵朔(赵庄子)、赵武(赵文子)、赵鞅(赵简子),皆为晋卿。赵简子居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灭代,将领土扩大到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一带。公元前453年,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分晋国。赵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公元前425年,赵献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魏文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其活动中心逐渐移到今河北东南和河南北部。

先秦嬴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奉祀少嗥。嬴姓祖先大费,传为女脩吞玄鸟卵而生,佐禹治水。商代末年,嬴姓有叫中潏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其子蜚廉、孙恶来均事商王纣。西周中期,中潏的后代大骆居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礼县东北),生子成与非子。成为嫡子,继承大骆,住在西犬丘。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孝王封于“汧渭之会”(汧、渭二水交会处)的秦(一说在今甘肃清水一带,一说在今陕西宝鸡县境内),从此非子这一支遂以秦为氏。周厉王时,西戎攻灭西犬丘的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伐戎不胜,死于戎。秦仲子秦庄公始破西戎,收复西犬丘而居之。庄公子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秦立国始于此。当时秦的国都在西犬丘,襄公为第一代国君,立国后追称庄公为公。

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后逐渐并灭今陕、甘境内的西戎各部,沿渭水东进,逾黄河和崤函之塞,进攻三晋;逾今陕西商洛地区进攻楚;逾今陕西汉中地区,进入巴蜀,并从巴蜀进攻楚。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陕西境内后,秦致力于东略伐戎,收复周故地。公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复“汧渭之会”,又迁都于秦。公元前753年,秦“初有史记事”。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扩地至岐(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收周余民。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今陕西凤翔东南)。

战国早期,厉共公至出子七世,秦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无暇外顾,魏乘机夺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内矛盾有所缓和,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409年,秦简公“令吏初带剑”。次年,“初租禾”。

战国中期,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公元前384年,献公下令“止从死”。公元前378年,秦“初行为市”。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公元前364年,秦大败魏军于石门。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自魏入秦。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之法和民户分异制度,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二十等爵制,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秦变得更为强大,连续击败魏,并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并小邑为31县(一说40县),又“为田开阡陌”。公元前348年,“初为赋”。公元前338年,孝公卒,惠文君继位,车裂商鞅。但秦的变法并未废止,国力不断增强。公元前324年,惠文君称王改元。在此前后击破东方六国的连横进攻,灭巴、蜀,疆域迅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