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家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他自号为五柳先生,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记吃饭。他生性好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一定要喝醉;喝醉了就回家,说走就走。简陋的房子里空****的,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衣服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财富权力。”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陶渊明喜欢**。秋天时节,百花凋零,唯有**还是烂漫地开着。**孤高成性,和他有些像。他有诗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春天来了,花红了,草绿了,天气真的很好,陶渊明便到高山上去作诗;夏天来了,树木都茂盛了,那五棵柳树更青翠了。陶渊明有首诗说: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草木长了,鸟儿们也有地方休息了。陶渊明曾说:“我爱我的破房子。”
那时江州有个刺史王弘,听闻陶渊明清高,想结识他,陶渊明却理也不理。有一次,陶渊明去庐山,王弘知道了,叫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带了酒和酒杯在路上等他。陶渊明的脚当时受伤了,坐在一个轿子里。他看见酒,感到很高兴,马上喝了起来。这时王弘来了,陶渊明醉了,便不以为意。
还有一次,那天是重阳节,陶渊明坐在屋旁的**丛中,手里拿着**,王弘叫人送了酒来,陶渊明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他为什么如此喜欢喝酒呢?因为当时的国家民不聊生。司马道子父子作了一辈子的恶,桓玄把他们杀了,之后刘裕起兵讨灭桓玄。陶渊明五十岁那年,刘裕又篡晋自为皇帝。国事败坏如此,陶渊明感到绝望。
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理想的社会是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社会。他的《桃花源记》正是表现了他的思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这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是陶渊明理想的乌托邦。
陶渊明是一个纯粹顺任自然的人,他主张劳动,不赞成过于享乐的生活。
他说:“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陶渊明五十三岁那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他,道济说:“贤明的人处世,如果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如果天下有道,就会入世做事,现在您处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还要隐居起来使自己过这样贫苦的日子?”
陶渊明说:“我怎敢和贤人比肩呢?我的志尚比不上他们呀!”
道济送给他很多好菜好肉,他却一样也不收,叫他带回去。
五十六岁那一年,陶渊明去世了。
他死前的几天,写下了一篇《自祭文》,并且作了三首挽自己的诗。
他的文章和诗,多表现他“乐天知命,顺任自然”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