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游宦(1 / 1)

陶渊明家日子越过越穷,本来耕种是他喜欢做的事,但遇着年岁不好,收成也不好,田里收来的谷子都不够吃,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

意思是说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常破破烂烂的。一月才吃九顿饭,一顶帽子戴十年。

还有一首诗,写他的苦态: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夏天终日没有饭吃,冬天没有被子御寒。因为寒夜无被,所以到了晚上就盼望快一点天亮;因为夏日长饥,所以在早晨又希望太阳能早一点下去。

有一天,他实在饿得不行了,只好到旁人家去讨东西吃。跑到一个人家门口,敲门后他又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家的主人倒很好,明白了他的意思,赶快弄了点东西送给他吃。他高兴极了,就作了一首《乞食》诗来表达感谢。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十九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俨。二十岁的时候,妻子便去世了,继娶的妻子姓翟。翟氏非常贤德,能够和陶渊明同甘共苦,他们一起努力耕种。陶渊明二十一岁生了第二个儿子,取名为俟。后来又接着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份,一个叫佚。儿子多了,日子就更难了。陶渊明的母亲年纪已大,看见一家人的贫苦日子,心中很难过。陶渊明没有办法,只得找个小官来做。

一个亲戚劝他去做江州祭酒,那是个很小的官,每天做的事情很无聊,没做多久便不做了。

后来陶渊明又做镇军参军,也是为了能赚口饭吃,饱经风波。后来他又做过建威军参军,也还是不得意。

这都是陶渊明从二十二岁到三十四岁之间的事情。

三十岁的冬天,母亲过世了,他非常难过。

三十四岁的那年八月,他去当了彭泽令。

一个人走马上任,没有带家眷。第五个儿子佟是他二十七岁那年生的。妻子和五个儿子留在了家里。陶渊明派了一个听差到家里给儿子送信,信上说:“我派了个听差帮你们的忙,他也是别人的儿子,所以你们要好好侍他。”

那年冬天,郡里的督邮到县里来,衙门里的当差的说:“我们应该系紧腰带去见他。”

陶渊明很气愤,说道:“我哪里能够为了五斗米,对着乡下小鬼折腰呢?”

当天他就辞官回家了。

他辞官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妹妹死在了武昌,从《归去来兮辞》的序上可以看出来。

天色朦胧,寒风瑟瑟,陶渊明乘着一叶扁舟转回家乡。到家的时候,他的儿子们、用人们早在门外等他了。家中的路已经荒芜了,松挂还骄傲地站着。他带着儿子回到房间,拿出酒来喝。看着庭前的树,不禁笑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房屋虽然不大,但很适然。之后他没事便到园里去逛逛,有时还会到河边去作诗。春夏农忙,他便到田中去工作。

他说:“每个人都应该耕田种田,古时候的贤人也都种田呢,我们不可以不劳而食!”

当时的政治黑暗不堪,社会动**。陶渊明心中充满愤慨,但又没有法子改革,只好喝酒消愁。可又没有钱买酒,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脾气,常常请他喝酒。十回总有九回喝醉。人家来扶他时,他便说:“我醉了,要睡着了,你走吧。”

陶渊明三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白发盈头了。他的五个儿子都不是很优秀。

为此他写过一首《责子诗》:

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意思是说:

白头发披在两鬓了,身子也不如从前结实了。

虽然有五个儿子,可是没有一个爱读书做文章的。

阿舒已经十六岁了,懒惰真是无人能比。

阿宣也应该用功了,可是无心学习。

雍和端都十三岁了,六和七都不认识。

通儿也九岁了,整天就知道找梨子和栗子。

这真是天命啊,我还是喝酒吧。

那时有一个很高明的和尚,叫作慧远,他在庐山带领了一百二十三个和尚,结社念佛。他邀请陶渊明入社,陶渊明笑着说:“你允许我喝酒,我才入社。”

话虽如此说,但他们的感情很好,有一天,陶渊明去看他,走到寺外面,就听见里面和尚打钟的声音,他马上转身离开了。

还有一天,慧远送陶渊明和另外一个朋友出来,慧远是从来不越过庐山的虎溪的,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修静的人。那一天,他们三个人聊得一时忘记了这件事,慧远不知不觉越过虎溪了。那里的老虎大叫了起来,慧远才大笑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