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元康中,吴郡娄县怀瑶家忽闻地中有犬声隐隐。视声发处,上有小窍,大如螾(yǐn)[1]穴。瑶以杖刺之,入数尺,觉有物。乃掘视之,得犬子,雌雄各一,目犹未开,形大于常犬。哺之,而食。左右咸往观焉。长老或云:“此名犀犬,得之者,令家富昌。宜当养之。”以目未开,还置窍中,覆以磨砻(lóng)[2]。宿昔发视,左右无孔,遂失所在。瑶家积年无他祸福。
至太兴中,吴郡太守张懋(mào),闻斋内床下犬声,求而不得。既而地坼(chè)[3],有二犬子。取而养之,皆死。其后懋为吴兴兵沈充所杀。《尸子》[4]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无伤。”《夏鼎志》曰:“掘地而得狗,名曰贾;掘地而得豚[5],名曰邪;掘地而得人,名曰聚。”聚,无伤也。此物之自然,无谓鬼神而怪之。然则贾与地狼名异,其实一物也。《淮南万毕》[6]曰:“千岁羊肝,化为地宰;蟾蜍得苽(gū)[7],卒时为鹑。”此皆因气化以相感而成也。
[1]螾:蚯蚓。
[2]磨砻:磨石。
[3]坼:开裂。
[4]《尸子》:书名,战国时期楚人尸佼所著。
[5]豚:小猪。
[6]《淮南万毕》:《淮南万毕术》,西汉淮南学派所著。
[7]苽:同“菰”。一种菌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