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八 事临头有谋有断,多犹疑难成大器(1 / 1)

富贵偏宜险中求!经商、做事若总是瞻前顾后、犹疑不决,再多的机遇都会被白白浪费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冒失轻进、横冲直撞,如此一来,其结果将会更可怕!于是问题出现了:如何去把握这个度?这一点胡雪岩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那就是:将谋与断合而为一;未雨绸缪,不忘留下后路。

该出手时迅速出手,机会面前绝不拖延

做人,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这不是指轻率冒进、意气用事,而是指经过“三思”之后的当机立断。行动缓慢、拖延不决只能让成功胎死腹中,而这一点更是商场中的大忌。胡雪岩如此睿智之人,怎会不晓得其中利害,是故对于“拖延犹豫”的做事风格,他的态度只有两个字“绝不”!

人之一生,能够斗志昂扬、精力充沛的黄金时段并不多,与其年迈时空叹韶华白头、精力不再,不如惜取眼前时机,将遗憾从生命中彻底赶走。聪明人都很清楚,一次机遇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是何等的宝贵、何等的重要!所以当机遇来临时,他们从不犹豫,立即行动,一击即中,因而机遇也成就了他们。

一个人在机遇面前倘若总是犹豫不决、拖来拖去,就会遭到机遇的鄙夷与抛弃。机遇才不会等你。你不抓住,它一定会跑向别人那里。

与成功相距最远的,往往就是那些犹豫之人。机会出现在面前,他们瞻前顾后,一会猜忌,一会顾忌,到头来却又抱怨命运不济。这种人缺乏主见、意志薄弱,他们连自己的判断都不相信,自然也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机遇更不会眷顾于他。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雷厉风行的性格。他们在机遇面前果敢无畏,该出手时就出手。诚然,他们也会有犯错之时,但即便如此,亦不知强过那些犹豫不决之人多少倍,因为他们出手的次数越多,能够抓住的机会也就越多,成就自然也就越大。

胡雪岩性格谨慎,不了解情况时,为求了解,急如星火,等到弄清楚事实,有了方针,他就从容了,说是“慢慢儿来”,但绝不是拖延,更不是搁置。

对于胡雪岩这样一位眼界开阔、头脑灵活且敢想敢干的人来说,实在是到处都能见到财源,到处都能开出财源。比如他为销“洋庄”走了一趟上海,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夕酒,酒席上与那位后来成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应春的一席交谈,就让他抓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也称“康白度”或“康白脱”。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极要紧的人物。他们表面上主要充当的是类似今天的外事翻译的角色,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他们其实还承担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实质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买办。“康白度”或“康白脱”等也就是英语comprador的音译。有意思的是,在咸、同年间名人的笔记中,也有将这个词译作“糠摆渡”的,并就中文意思加以附会解释,称买办介于华人和外商之间以助成交易,犹如以糠片做摆渡之用。这种解释既有指明买办居于华、洋之间的作用,也暗含讥诮,不过尽管如此,却也歪打正着,部分道出了买办的职事性质。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的要紧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设法托人从中介绍与古应春相识。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场面上往来应酬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便由胡雪岩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酒席。酒席上,古应春谈起他自己参与的洋人与中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那一次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到下关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来了一个人,直接与洋人接头,说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议定的价格上涨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

古应春讲这段经历,是因为愤慨于中国人总是自己相互倾轧,以致让洋人占了便宜。但古应春的这段经历,也引起了胡雪岩要尝试与洋人做一票军火生意的兴趣。在胡雪岩看来,当时有两个情况决定了这军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当时上海正闹小刀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通上这条路子。第二,此时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弹药,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

事情一旦想到,便立即着手进行,这是胡雪岩一贯的作风。请古应春吃酒的当晚,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第二天他又约来古应春,又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帖”等事宜。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道会见了洋商,谈妥了军火购进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72个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胡雪岩认为,只要发现是财源,甚至只要产生一个念头,就立即想到去付诸实施,这就是要反应迅速,敢想敢干。生意人面对的总是与时局、政局紧密相连,且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具体的市场。市场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变化,对于生意人来说往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能及时针对具体市场情况做出迅速反应,才能不断地为自己开辟新的经营渠道,也就是为自己开拓出新的财源。

想好就干,神速出击,这是值得任何一个现代人深深体会和借鉴的。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不乏才华,当然也有梦想,但从青春年少直到不惑之年,却一直不曾做出什么值得夸赞的业绩。何故?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太过犹豫。兵法有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细细思量,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犹豫不决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你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折戟沉沙。事实上,雷厉风行的性格、“一剑封喉”的手段,已经成为当代人成功的秘诀之一。

哲学家培根曾感慨地说:“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所以说,在一些必须做出决定的紧急时刻,你就不能因为条件不成熟而犹豫不决,你只能把自己全部的理解力激发出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一个最有利的决定。当机立断地做出一个决定,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如果犹豫不决,那结果就只剩下了失败。

因此,我们要努力训练自己在做事时当机立断的能力,就算有时会犯错误,也比那种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做决定的习惯要好。

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在能力上出类拔萃,却因为犹豫不决的行动习惯错失良机而沦为平庸之辈。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要迅速地抓住它,尽快用行动滋养它,让它生根发芽蜕变为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如果想成就自己的梦想,计划措施,缜密策划等等固不可少。可是只有把在脑子里的想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来的时候,他才可能“笑傲江湖”。记住一句话: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多算胜少算则不胜,善谋善断合而为一

决策、决策,一要能决断,二要懂策略。也就是说,正确的决策不仅要求你决定做或者不做,更重要的是要讲究策略,研究怎么去做。善谋善断者如胡雪岩,实乃人中之龙,气魄恢宏,这样的人或许会大起大落,但总给人一种豪气直冲九霄的震撼。

倘若一个人做事总是太过拖沓,那么是很难有所建树的。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总有一些人在面对机会时犹豫不决,让机会白白地错过,仿佛在等待“最好的时机”。他们天天在考虑、在分析、在迟疑、在判断,迟迟下不了决心,总是优柔寡断;好不容易做了决定之后,又时常更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抓怕死,放怕飞。终于决定实施了,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拖拉、不行动,告诉自己“明天再说”“以后再说”“下次再做”,即使采取了行动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样的人,会永远一事无成,终生与失败为伍。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没有什么习惯能够比拖拉更使人懈怠。它会损坏人的性格,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让人变得一事无成。它还是人生的最大杀手,让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忙乱不堪,让人失去与他人合作的机遇,更让人失去在工作和事业上成功的机会,从而让失败一直伴随着自己,让自己一事无成。

一件事情想到了就要赶快去做,千万不要犹豫不定,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想到百分之百再去做的话,那么你就要落于人后了。有些事,并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不想做。只要我们肯再多付出一分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有许多未曾使用的潜在的本领。

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的办法是尽管去做,边做边想。养成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随时都有新的成绩:问题随手解决,事务即可办妥。这种爽快的感觉,会使你觉得生活充实,因而心情爽快。

人生匆匆数十载,我们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尝试,犹豫只会为人生凭添遗憾。将犹豫从你的生命中挪开,想做的事情就趁早去做,这样你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事实上,对于想要成功的人而言,每一次机遇都是一笔财富。怎样获取机会呢?一般来讲,具有果断性格的人,才能像猎豹一样抓住机遇。这种本领不是一朝一夕训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历练中浸泡出来的。凡是那些让机遇从手指缝中漏掉的人,只能羡慕别人心灵手巧、反应迅速。这是一种在人生场上百战不胜的最大性格弱点。一句话,凡是成功的人都必须具有猎豹的性格,见到机遇,犹如扑食般冲上去。

然而,那些惯于冒险的人,性格往往过于张狂,这不是成熟之人的所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冒险都不可取,这就需要把胆大与心细合而为一。生意场上,充满了搏杀,也充满了凶险,往往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且生意越大越难以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疏忽。因此,胡雪岩认为,驰骋于生意场上,不能恃强斗狠,也不能大意粗心。一事当前要谋定而后动,未雨绸缪,这一点无论我们是否身在生意场上,都一定要记取。

胡雪岩经商,以性格果敢而著称,他最忌讳优柔寡断,本来一下可以拿准的事情,却摆弄来摆弄去,一直拖延下去,结果把好机遇都拱手让给了别人。这是经商最致命的弱点。与此相反,聪明的商人都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总会从各种信息中打捞商机,然后立竿见影。这种果敢的性格是胡雪岩经商取胜的法宝。

杭州被太平军团团包围,王有龄遵地方官“守土有责”的惯例,率杭州军民坚守孤城,终至粮草尽罄,断粮达一月之久,连药材南货,比如熟地、黄精、枣栗、海参之类,都拿来做了充饥之物,再后来就是吃糠、吃皮箱、吃草根树皮,最后已经到了割尸肉充饥的地步。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买得10000石救命粮,运至杭州城外的钱塘江面,无奈进城通道已经完全断绝,城内城外相望而无法相通。

在经历了3天度日如年、寝食俱废的等待之后,胡雪岩终于同意让陪他一起到杭州送粮的萧家骥冒险进城,向城中通个消息,并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将粮食抢进城中的办法。萧家骥出发之前,胡雪岩问他如何到对岸,如何进得杭州城去,遇到敌、我双方的人又如何应对。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萧家骥其实想都没想。以他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原本只能见机行事碰运气。胡雪岩不同意只是去见机行事碰运气,为他筹划了细致的应对方案,才放他出发。胡雪岩说:“这时候做事,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他这里说的“这时候”,自然不是指商事运作的时候。不过,他所说的危机时刻“不能说碰运气,要想停当了再动手”,其中包含的道理,用于商事运作却也是极为恰当的。其实,做生意许多时候遇到的情况与萧家骥此时冒险进城也非常相似:救命大米费尽辛苦已经运到城外,绝没有无果而返的道理。而要事情有一个结果,就必须冒这一次险。当时的情形是,城外的人对城内的情况一无所知,城外有重重围兵,抓住想要与城中守军互通消息的人,一定会予以重罚,弄不好还会杀头。而被围的人此时实际上也已成惊弓之鸟,萧家骥在城中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加以这个时候又不能写一个能够证明他身份的文书信函之类的东西带在身边,进得城去也有可能被当成奸细。也就是说,无论是落入围兵之手,还是进得城去,应对稍有差池,都会性命不保,更不用说完成此行的任务了。萧家骥此行,实在吉凶难卜,最后结果只能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

生意场上何尝不是如此!做生意许多时候也必须冒险,要赚大钱常常还要冒大风险。比如大着胆子投资一桩生意,这笔钱投下去,究竟是带来大笔的进账,还是血本无归,总是很难预先清清楚楚地知道,必须等到最后才能见分晓。有时即使你做了周密的论证,似乎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实际运作起来,结果却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人们常常用战场比喻商场,把冒险投资比喻为“押一宝”,就在于它们之间确实是十分相似。战场、赌场、商场,它们都瞬息万变、险象环生且吉凶难卜,往往就因一招不慎而满盘皆输。一桩生意的疏忽常常还不仅仅是一桩生意的失败,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全面崩溃。比如胡雪岩对自己钱庄和典当生意的失察疏忽,导致的后果就是一动而全动,一倒而全倒,终致无救。

所以,一个在商战中纵横搏杀的人,必须时刻注意既要胆大还要心细,必须时刻注意提醒自己,要谋而后动,“想妥当了再动手”。

胡雪岩第一桩生丝生意的运作成功,就可以说是事缓则圆、在等待中寻找战机得以成功的范例。胡雪岩在湖州收到新丝运到上海,并没有急于脱手。就他当时的状况而言,他是应该尽快脱货求现的,因为他的钱庄刚刚开张不久,并没有多少可以周转的资金。但他仍然将这批生丝囤积起来。他没有将这批生丝马上脱手的原因,除了洋商开价不够理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联合同业控制洋庄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他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实力还不足以与洋商讨价还价,他必须联合同业才能与洋商抗衡。因此,即使自己暂时压下一笔资金,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筹划落空。他要等待,用他的话说,就是“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生丝运到上海之后,他一方面请新结识的古应春加紧和洋商谈判,一方面由刘不才出面拉拢庞二,做联络同行的工作,他自己还利用这“闲暇”的机会,管了为漕帮调解纠纷和撮合古应春与七姑奶奶婚事这两件闲事。同时,他还抓住时机,贩运了一趟军火。

到这一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已与上海丝商大户庞二结成联盟,散户控制也已见成效,洋商开价也开始松动,但胡雪岩还是没有急于将自己已经收购的生丝脱手。这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在胡雪岩看来,洋商开价还不够理想。先前,为集结散户、说服大家一致行动,胡雪岩说过,只要团结一致,迫使洋人就范,大家必可大获其利。如果此时按洋人开出的价格脱手,这就成了一句空话,受到大家的责难事小,影响以后控制市场的计划事大。就这样,胡雪岩的第一批生丝直到第二年新丝快要上市,洋人因朝廷决定将要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低头,开出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之后,才最后脱手,一批生丝净赚了18万两银子。

在人生的经营中,掌握主动性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聪明人必然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来利用已有的条件,甚至要善于在各种因素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设法改变不利因素,使之对自己有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造条件。

不过,其实成功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些是可以创造的。比如胡雪岩要控制洋庄市场必须有的联络同行的条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但有些却往往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局的变化、市场的整体格局,就并不是一个或几个人所能决定的。这时候所能做的,往往也只能是等待。胆大心细,谋定而后动,这便是胡雪岩成功的一大诀窍。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要么犹犹豫豫、畏首畏尾,要么不管不顾、冒冒失失,其结果呢?不是让大好的机遇白白溜走,就是有失稳妥而将事情搞砸。这两种人显然都是很难接近成功的。

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是不能一拖再拖的,而是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地点内完成的。否则,正确的决策一旦错过了时机,就会成为错误的方案。要知道,凡是有志于成功的人,都会碰到关键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不能退缩,不能无主见,要敢于拍板拿主意,此时需要人有非凡的决策能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个决策的失误也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严重后果。

所以,做事就要三思而行,谋定后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也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须知,选择正确,才能从容不迫、做得正确。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首先一定要安排周密,当确定无误以后,就果断地去做,如此不但不会错失机遇,又能应付自如,不会手忙脚乱,便可像谢安一样,在淝水之战的关键时刻,还保有下棋的闲情逸致;才能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沉稳。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活着,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凡事不先动脑筋想一想,在没有充分考虑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就莽撞行事,必然碰壁,遭遇挫折,甚至留下后患。而如能事先全面考量,做到心中有数,计划周全,就能完美解决问题。所以说,做人要懂得谋与断。

善谋之人,总是能对事物本质了然于心,从而有效地减低生存风险。他们如同细心的耕耘者,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中,总能以其睿智的头脑和稳健的性格将事情办得有条有理。

善断之人,容易在任何环境中脱颖而出,即便人生路上障碍重重,他们也能开辟出一片天地。这样的人,无论身处哪一领域都会是个优秀的领导者。

做人,若是能将善谋与善断合而为一,想必离成功已然不远。

《孙子兵法》中有句箴言:“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是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先在头脑中谋算清楚才好出手,切忌盲目冲动,不可毫无计划地蛮干。不过,多算不等于寡断,要想成功,就必须培养自己敏捷的思维以及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只有善于谋断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付自如。

轻重缓急区分清楚,别让琐事空耗精力

很多时候,将人们拖垮的并不是天灾人祸,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倘若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不加限制地消耗在小事之中,人生是很难成功的。人生需要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必要的,而哪些又是不重要的,然后再分出个轻重缓急。这样人生才能井然有序。胡雪岩做事向来有条不紊,两者相衡而去其轻,无论是生意场上还是生活中,总能照顾周全。

曾经有一位时间管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拿出个1加仑的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为止。接下来他问道:“瓶子满了吗?”

所有的学生应声答道:“满了。”

“真的?”他又问,随后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空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

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

“很好!”说着,他又拿出一桶沙子,慢慢倒进玻璃瓶中。

“瓶子满了吗?”他继续问学生。

“没有!”学生们大声说。

最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中,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接下来他看着学生们问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有一学生举手发言:“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多么紧,但只要再加把劲,就还能干很多事情!”

学者摇了摇头,微笑道:“不,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寓意所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被各种俗务所羁绊,很多人因为没有掌握高效的做事方法,弄得自己筋疲力尽、心烦意乱,到头来却鲜有成绩,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

“大石块”这一比喻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一样,他们有轻有重,有的必须做,有的可做可不做,如果我们分不清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精力就会被分散,人生就很难做出成绩。很多人就是这样,他们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捞着,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这就叫“驼子跌跟头”。曾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驼子跌跟头,两头落空”,是指做事没有轻重缓急,几件事平均用力,反倒一件事也没能做好。“驼子跌跟头”,自然是不智之举。因此,胡雪岩有“找重点、抓重点”的性格,并且谋算到位,令人佩服。

郁四的独生儿子阿虎暴病而亡,胡雪岩得到消息,立即在百忙之中赶往湖州,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原来阿虎还有个姐姐阿兰,这阿兰年近30,本就是十分厉害的角色,而她的丈夫是一个刑房书办的儿子,子袭父业做了书办。书办本是厉害的角色,这对夫妇凑到一起,能够造些什么麻烦,也就可想而知了。阿兰见弟弟死了,娘家没有可以承续香火的人,就思谋着回到娘家夺家产,终日在娘家闹腾。独生儿子暴死,郁四本就痛不欲生,加上女儿这一存心不正闹腾,更使他万念俱灰,以致整日在家里“孵”着,连历来“世袭罔替”父子相承户房书办的差事,也不想再做下去了。

郁四是胡雪岩在湖州做生丝生意和代理湖州府库的托靠,也是他交情已经相当深的江湖朋友。无论是就生意而言,还是就个人感情及胡雪岩的为人性情而言,胡雪岩都不能不管这桩“闲事”。他不能看着郁四就此消沉,但对于胡雪岩来说,要管这桩闲事,确实又有困难。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确实没有时间管。胡雪岩知道,要把这桩闲事理清楚,3天工夫一定来不及,即使再加上一两天,也未必料理得好。之所以计划来湖州只待3天,是因为上海、杭州方面事情不能耽搁,生丝销洋庄正在洽谈之中,买好的军火正待启运,许多具体操作上的事都要他去拿主意。杭州方面,则主要是钱庄生意刚刚开张不久,承销官票,代理藩库,虽然起点不错,自己选择的钱庄档手刘庆生人也不错,但毕竟事业刚刚起步,刘庆生也太年轻,有些事情无论如何还得自己照应。

一方面是郁四的事情于情于理都不能丢开不管,另一方面杭州、上海方面的生意耽误不得,这不能不让胡雪岩大费踌躇,如处理不好,就会“驼子跌跟头,两头落空”。

面对这一难题,胡雪岩的处理方法,似乎也很简单。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他很快决定留下来,先帮忙料理好郁四的家事。如此决定,理由有三。第一,郁四的事也是大事,且比较而言,它比上海、杭州方面的事情更大,因为连着朋友的情分,关系到湖州的生意,还因它比上海、杭州方面的事情都急。上海、杭州方面的生意毕竟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运作上也有了大致的眉目。第二,这里的事情如没有自己的运作,将很难圆满解决,而上海已有古应春、尤五打点,杭州有刘庆生在照应,他们都有相当的能力,只要不出意外,一般说来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可收拾的大事。第三,自己本来就已经到了湖州,不如索性多花一点时间将这里的事情解决好。耽搁下来,以后再来处理,多费一道周折不说,还有可能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凭空增添许多麻烦。而此时自己反正不在上海、杭州,那里的事情想管也管不了。由此,胡雪岩也就毫不费力地避免了“驼子跌跟头”。

胡雪岩确实特别注意不做“驼子跌跟头”的事。面临彻底破产最后关头,这一点也是他处理事情的一条重要原则。

比如官府将要查封他家产的时候,螺蛳太太想要为他匿下一些财产,做日后东山再起的资本。她甚至将方便转移金银细软的包裹装箱,连帮忙带出的人都找好了,但胡雪岩坚决不同意。

之所以如此,当然有他的“杭铁头”的性情在起作用,但不能“驼子跌跟头”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胡雪岩看来,采取这种手段为自己留下资本,就如赌场赖账,赌本是留住了,名声却臭了。从此连赌场的门都进不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机会去东山再起?既无法东山再起,又坏了名声,这岂不是“驼子跌跟头”?与其如此“驼子跌跟头”,还不如留下一个好名声。

归纳起来,胡雪岩避免“驼子跌跟头”的考虑,其实关键也就是两点:首先,当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境况的时候,要分出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在做选择的时候,较轻的事情、可以缓一缓的事情当然是先丢开再说,人人都知捡芝麻而把西瓜丢掉了极不明智;其次,要行事果断,不能优柔寡断。特别是两件事一时难以分轻重缓急又难以两全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这个时候,当事人最容易犹豫不决。其实,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反正两件事都重要,那么,你不管做哪件事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既然不能两全,那就索性放弃一件事,全力做好一件事,至少做成一件总比在犹豫中两件事都耽误,或者两件都做而两件事都做不好要划算得多。

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时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往往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分清问题的主次,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到过多的事情中去,结果,什么都想顾全却什么都干不好。

我们在一些武侠影视里可以看到这样的高手,他们在与对手过招时,完全不用把刀剑拔出鞘来,而结果他们也往往能够漂亮地取胜。这种境界,当然是一种只有极个别的非常人士才能达到。在现实中,我们在面对对手和问题时,显然不能为追求潇洒而带着“鞘”就去上阵拼杀,相反,还应想方设法地,尽可能干净利落地把“鞘”迅速甩掉,以使手中的兵器能更快更好地发挥威力。如果我们把“刀剑”看成是做人办事的能力和方法,那么,“鞘”自然就是一些不利于它发挥的琐事俗务。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摆脱各种俗务的纠缠,使自己轻装上阵,从而毫无羁绊地去进击目标,获取胜利,应该是一种我们所必须学会的人生兵法。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根据一般的做事规律,我们应将所要面对的事务依据其急迫性与重要性分为四类。

第一类:重要、紧急。譬如:危机、急迫的问题、有期限压力的计划,等等。

第二类:重要、不紧急。譬如:防患于未然、改进产能、发掘新机会,等等。

第三类:不重要、紧急:譬如:不速之客、某些电话、某些信件与报告、某些会议、必要而不重要的问题,等等。

第四类:不重要、不紧急。譬如繁琐的工作、某些信件、某些电话、浪费时间的事,等等。

一般来说,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如此说来,第一类既急迫又重要的事务,是人生在世无法避免的。如果我们是一个危机处理专家或有截稿压力的文字工作者,更是经常与之为伍。当然也应当注意到,如果只专注于这类活动,终有被问题淹没的一天。我们唯一的逃避之道,便是做些无关紧要的活动(第四类),至于急迫而不重要或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便被抛到脑后,这应该也是一种缓“敌”之计。有人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急迫但不重要(第三类)的事务上,误以为愈急迫就愈重要。其实,急迫之事往往对别人而非对自己很重要。

只重视第三、四类事务的人,往往会拥有一种没有意义的人生。懂得舍弃这两类无关紧要之事,对第一类要务也尽量节制,以投注更多时间于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之事(第二类),才应当是一种正确的人生布阵兵法。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相反地,真正有效能的人,会急所当急、不轻易放过机会并防患于未然。尽管也会有燃眉之急,但他总是设法将其降至最低。

因此,不论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大学生、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好,家庭主妇或企业负责人也好,只要能确定自己的第二类要务,而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用时间管理的行话说,这叫做柏拉图原则——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事情,如何才能将其处理的有条不紊?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唯有做到要事第一,才能既将自己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又不耽误解决事情。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里,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以此为序,接下来做次要的,然后是再次要……并且保证每一件都能集中力量办好。

妥善做事有进有退,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不能只看眼前,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生意场上,一招不慎,便有可能满盘皆输。基于此,胡雪岩虽不惧冒险,但也谨慎得很,他时时为自己做着应变的准备。

人有必要学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

一个人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但要顾及到眼前,并且还要考虑到长远。只有这样,才能安排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不致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扰。否则冒冒失失,顾头不顾尾,说不定忧患就会一夜之间来到你的面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一个长远和近期的通盘性考虑是不行的。

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提高自己对事物发展的把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生活每天都在进行,我们身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应该积极地面对这种变化,开拓思路,避开隐藏于暗中的危机,以获得更大成功。

胡雪岩有着非常灵活的手腕,并且长于变通。胡雪岩曾说:“犯法的事,我们不做。不过,朝廷王法是有板有眼的东西,他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就是守法。他没有说,我们就可以照我们自己的意思做,否则就无退路。”

钱庄做的本来就是以钱生钱的生意。不用说,胡雪岩与张胖子筹划的吸收太平军逃亡兵将的私财,向得补升迁的官员和逃难到上海的乡绅放款的“买卖”,的确是一桩无本万利的好买卖。得来的存款不需付利息,而放出去的款子却一定会有进账,岂不就是无本万利?

可是张胖子不敢做这笔生意。张胖子有张胖子的道理,他认为,按胡雪岩的做法,虽不害人,但却违法,因为太平军兵将的私财,按朝廷的说法无论如何应该算是“逆产”,本来在朝廷追缴之列,接受“逆产”代为隐匿,可不就是公然违法?

然而胡雪岩却不这样看。胡雪岩也有胡雪岩的道理。在他看来,犯法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做的,但做生意要知道灵活变通,要能在可以利用的地方待机腾挪。比如朝廷的王法本来是有板有眼的东西,朝廷律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不越雷池一步,这就是守法。而朝廷律例没有说的,我就可以按我的意思去做,王法上没有规定我不能做,我做了也不能算我违法。他的意思很清楚,不能替“逆贼”隐匿私产,自然有律例定规,做了就是违法。但太平军逃亡兵将绝不会明目张胆以真名实姓来存款,必然是化名存款的。朝廷律例并没有规定钱庄不能接受别人的化名存款,谁又能知道他的身份?既然不知道他的身份,又哪里谈得上违法不违法呢?

胡雪岩在他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每桩生意的运作,就都既敢于冒险,也特别注意为自己留“后路”。

比如钱庄生意主要是通过兑进兑出来赚钱。兑进,自然是吸收存款以做资本,而兑出则是放款。兑出是赚借贷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兑进要付出利息,自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付利息。表面看来这种生意只要把握时机,随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这种将本求利,平平淡淡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可以,但终归不是做钱庄生意的“大手笔”。而要做出“大手笔”,兑进兑出都会有风险。

从兑出说,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顾。大主顾做大生意要大本钱,能有大利润也就不在乎借款利率的高低,向这样的主顾放款,自然收回的利也就高。但借贷者的生意获利越大,所担风险也大,款放给他们,自己也要担风险。万一对方生意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无法收回,一笔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年月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极大。获利极大,风险也极大,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考虑。

从兑进说,当然最好是有储户存款不要利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有些可以不担太大的风险,比如胡雪岩代理官库;有些则会担很大风险,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际,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隐匿私财的存款,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也必然要抄没他们的家产。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不能够不报不缴,还有可能被以“助逆”治罪。如果被捕的太平军兵将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必须照付,这样一来也就必然要鸡飞蛋打吃“倒账”了。

兑进兑出都有风险,也就都要事先想好退路。向在兵荒马乱年月贩运粮食的米商放款,胡雪岩自然也做,但他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先弄清楚,他的米要运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官军占领的地方,可以放款给他,但要是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去,就不能放款给他。这就是为自己留下退路。因为放款让对方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不至于名利两失,还留有重新来过的余地,而如果放款让对方将米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长毛”,吃“倒账”活该,那可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胡雪岩也做了从太平军逃亡兵将那里“兑进”的生意,做这生意时,他也想好了退路,那就是万一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对付:“他来存款时隐匿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至少可以开脱自己,不至于走上连坐治罪的绝路。

胡雪岩一事当前总是很注意未雨绸缪,为自己留退路的。可惜的是,到他的后期,他在一些很大的事情上,却一方面由于客观情势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他管的事情太多而疏忽,也更由于他自恃实力雄厚,反而把这一条驰骋商场必有的原则忽略了,以至于最后在挤兑风潮来到之时,终因无救而彻底崩溃。

比如胡雪岩在为左宗棠西征筹饷而向洋行借债,具体运作上就没有为自己留好退路。为筹饷而向洋人借债实际是很不合算的事情,洋人课以重利,本就息耗太重,而此项借款又不是商款,可以楚弓楚得,牟利补偿。但左宗棠为自己西征得功,却志在必成。光绪四年,他要胡雪岩出面邀集商贾,同时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华、洋两面共借得商款达650万两用于西征粮饷。照左宗棠的计算,7年之中,陕甘可得协饷1880万两以上,以这笔饷款清偿洋债足够了。因协饷解到时间不一,因此要求不定还款期次。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笔借债实际定半年一个还款期次,6年还清。到左宗棠奉调入京之前,为了替后任刘锦棠筹划西征善后,左宗棠在近乎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又借了汇丰银行招股贷款400万两。

借洋债用于军需粮饷,本来是国家的责任,但这两笔计1000多万两的债务风险,却都落在胡雪岩一个人身上。光绪四年左宗棠为借洋债上奏朝廷,一个月以后接到朝廷批复,批复上就说:“借用商款,息银既重,各省关每年除划还本息外,京协各饷,更属无从筹措,本系万不得已之计。此次姑念左宗棠筹办军务,事在垂成,准照所议办理。嗣后无论何项急需,不得动辄息借商款,至贻后累。”此批复中所说“京协各饷”即“京饷”,是京内的各项开支。因你们息借商款,以至于京内各项开支都无从筹措,自然还款也就不能帮你们了。朝廷是一推六二五,对这笔借款采取了“概不负责”的态度。这样,借款的风险无形之中都加到了出面商借的胡雪岩一人肩上。因为虽然这两笔借款都由各省解陕的协饷还付,但协饷解到时间不能一定,而且原议解汇的协饷还有可能被取消。协饷不到,无法还款,洋行自然是找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自己的信用,也必须尽力筹措还款。正常情况下,以胡雪岩的财力当然问题不大,但局势如果发生变化,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在乱世之中要以一人之力而担国家的债务,这是没有为自己绸缪计划。而在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上海市面已经极为萧条,市面存银仅百万两的情况下,特别是此时李鸿章要整掉胡雪岩的端倪已现,他又接受为左宗棠筹集近50万粮饷任务,更是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退路。而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还决心在生丝生意上与洋人一拼到底,“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不肯将囤积的丝、茧脱货求现,则是不仅不留退路,甚至是自己将自己的退路堵死而背水一战。这样,风波突起之时,除了破产查封清偿之外,别无他路。

“局势坏起来是蛮快的,现在不趁早想办法,等临时发觉不妙,就来不及补救了”。这其中的道理,胡雪岩自然是极懂得的,但具体做起来,就连胡雪岩如此精明的人,也不免失误,可见要真正善于未雨绸缪,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最痛苦的是没有退路。有些人勇往直前,直到摔进悬崖,才知犯下大错,可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不论做人做事,都要有板有眼,这样才能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掌握与运用机变与权变之理,在任何时候都注意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是一个高明的商人每一次出击之前都深思熟虑的问题。

人的认识过程是无限的,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才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限,使得人们考虑问题难以周全;另一方面,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处境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可以预见、可以把握,但更高更深的变化并非如此。因此,人在考虑问题时就应该多做几手准备,为自己留下退路。

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因此,再有本事、实力再强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做生意从不会失手。生意场上几乎没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风险的,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因此,一件事在投入运作之前,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

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譬如:话不要说太满,太满则易授人以口实;行动不要过激,过激则易招来最彻底的抵制等等。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对有可能出现的“变故”做好应对准备,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