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注重细节解难题(1 / 1)

不可忽视细节小事

做事理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这是一条最简单的道理,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明此理,一心向往辉煌灿烂的梦想,却轻视身边的小事,最终他们的美梦也只能化为泡影。

“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剩下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细算起来,人生也不过数十载光阴,正因为人生苦短,所以要办成几件大事实在并不容易。

有些人往往放不下架子,不能从小事、从最基层工作做起,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料,期望一步登天,不知凡事都需要日积月累。还有一些人总是抱怨周围环境不利于自己发展和成功,诸如区域太小、老板不好、老婆不能干、朋友不帮忙,这样的客观原因数不胜数,将富不起来归咎于运气不好!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最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不屑于做小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的杂事做起,坚持到底,才能将事情做好,达到长远追求的目标。为人处世,只要能够不辞劳苦,坚持不懈,那么,即使像女娲补天那样翻天覆地的难事,也终能扭转乾坤,获得成功的。

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工作中的小事。

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也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但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个人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责任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个变化、每一件小事迅速做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康·尼·希尔顿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小事的人。他经常这样要求他的员工:“大家牢记,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我们饭店遭到何等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

正是这小小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获得了极佳的声誉。

没有哪一件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个小事都有自己的意义。

一位年轻的女工进入一家毛织厂以后,一直从事织挂毯的工作,做了几个星期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干这种无聊的工作了。

她去向主管辞职,无奈地叹气道:“这种事情太无聊了,一会儿要我打结,一会儿又要把线剪断,这种事完全没有意义,真是在浪费时间。”

主管意味深长地说:“其实,你的工作并非没有价值,你织出的很小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后主管带着她走到仓库里的挂毯面前,年轻的女工呆住了。

原来,她参与编织的是一幅美丽的百鸟朝凤图,她所织出的那一部分正是凤凰展开的美丽的羽毛。她没想到,在她看来没有意义的工作竟然这么伟大。

在具体的一项工作中,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算是大事,要想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就必须坚守自己的本分和岗位,付出自己的热情和努力。这就是作出了最好的贡献。

许多小事并不小,那种认为小事可以被忽略、置之不理的想法,只会导致工作不完美。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们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如此努力宣扬公司声誉的职员,我要见见他。”于是,洛克菲勒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阿基勃特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是小事一件,甚至有人会嘲笑他。

可就这件小事,阿基勃特却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他却成了董事长。

可见,任何人在取得成就之前,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努力,不断做好各种小事,才会达到既定的目标。

有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省悟到自己迄今所做的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想到生命的短暂,不禁为自己虚度了宝贵的光阴而痛心,于是他发誓用剩余的生命做成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情。许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寻找那件足以使他感到不虚度此生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可是,他没有找到。结果,他什么事也没有做,既没有做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没有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机会总是从你身边走过,你不用心去观察,怎能发现最有价值的事情呢!一味地去寻找、去发现又会有多大的收获呢?一个会发现身边的小事、会寻找微不足道的事情的人才会有可能发现最有价值的事。

人的一生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事,但只要会观察,会去发现这些事情,那你的一生总算还是有点收获,没有白活,寻找有价值的事情必须从寻找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一步步地向最有价值的事情走近。做好一件小事也就等于向成功与最有价值的事情靠近了、走近了。连一件小事都不做的人,怎能做得了一件最有价值的事?

总之,人的一生只有一句话:“凡事从小事做起。”

我们应认识到细微处体现的大文章,反思我们浮躁的心理,反思我们工作的态度,反思我们为人的素质,甚至反思我们的文化。

何为细节?何为大事?何为成败?也许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每个人都有满腔热血,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期盼或功成名就,或衣锦还乡,或企业百年兴旺,或民族昌盛……但有多少人能做成其中的一件呢?一谈到这些就免不了滋生浮躁情绪,哀叹自己的“文韬武略”无从施展,天降大任于斯人,怎能纠缠区区细节?其实,中国人从不缺乏勤劳,从不缺乏智能,但我们最缺的是做好细节的精神。

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与他人的合作开始,认认真真地做事。

心思细密才能做成他人做不到的事

心思细密,是成事的必备要素。

我们都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牧,他在31岁时供职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下,担任掌书记一职。节度使是一个大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又称藩镇,掌书记相当于秘书长,其地位相当重要,公务自然也十分繁忙。

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国内外商贾云集,百货充斥,人口众多,市井纵横,是唐代第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也是追逐声色的佳地。每到夜晚,长街闹市,大道通衢,红灯星列,艳帜高扬,酒肆人出人进,娼楼歌起舞落,恍若人间仙境。杜牧是个文人,风流倜傥,在公务之外,唯以饮宴游乐为好,每晚换了便服,出入于歌楼舞榭,殆无虚日。好在唐代社会开放,谁也不怎么计较这些小节。尤其难得的是,杜牧的顶头上司牛僧孺,十分照顾这个才华横溢的下级,担心他在那种五方杂处、人员混杂的地方,个人安全方面会发生点什么意外,便派了30名士卒,也身着便服,跟随杜牧,暗中保护他,而杜牧自始至终也不知道这件事,还以为他的眠花宿柳之事,无人知晓。几年以后,他调往长安出任监察御史,牛僧孺为他饯行,席上,牛僧孺告诫说:“足下气概豪迈,前程自然十分远大,我只担心你在感情方面不够节制,可能会影响你身体的健康。”杜牧回答说:“我生活十分检点,不至于让大人多虑。”牛僧孺笑了笑,也不说什么,立即让侍女取出一个小书匣,当面打开,里面全是巡逻士卒的密报,有上百份,记的都是:“某晚,杜书记至某家,无恙。”“某晚,杜书记至某家赴宴。”杜牧不禁大为惭愧,对牛僧孺感激不已。

但是如果因此将杜牧看成是一个不知检点的无行文人,就大错特错了。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研究《左传》的专家,人称“杜武库”;其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不仅政绩卓异,在学术上也卓有建树,他所撰写的《通典》,是中国典章制度史的名著,为后世治史者所必读。杜牧继承了家族的传统,他自幼关心国家大事,好言兵法。他生活在一个国家多难的时代,帝王软弱,大臣纷争,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他每每对国事痛心疾首,就在他在扬州追逐风月的同时,他还写了一篇论藩镇的危害及应对之策的政论文《罪言》,他在文章的开头便说:“国家大事,牧不当官,言之实有罪,故作《罪言》。”他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当时人们就认为他有“王佐之才”。虽然由于主客观种种条件的限制,杜牧在政治上没有更大的作为,但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如果当时牛僧孺因杜牧的不检点而对他痛加抑制,也许,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这位可爱的诗人的诗篇了。

其实,这里最难得的还是牛僧孺关心杜牧的那一份细心,有这份细心才有照顾的悉心,才让一位旷世诗才在无微不至的关照中发出异彩。就牛僧孺个人来说,也正是这份细心成就了他爱才、护才的美名。可以说,没有胆大的素质,牛氏不可能成为一方统帅,而没有心细的素质,他也不可能在环境复杂的“领导岗位”上有所建树。

为了完整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更为了思维成果在付诸实践的过程得以顺利施行,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向度地进行思考和论证,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起作用的因素、可能发生的后果逐一进行考察和预测,然后经过分析、综合,依据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基本判断做出科学的抉择或决策。抉择与决策的把握性取决于多向度思维的严密性。没有“水银泻地”般的严密性思维做前提,便不可能有“闪电行空”般的果断抉择与决策。

解决难题要从细节入手

生活中很容易遇到许多难题,这些难题还都是必须解决的。而解决难题的突破口往往不是从全局入手,更多的时候从细节入手更容易使难题迎刃而解。

比如说你要打开一个密室的门必须首先找到那个有用的机关,而这个机关往往是最不易被察觉的。单从整体摸索很难找到突破口,只有细心的人才可以发现开启机关的通道。粗心大意、不重小节的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注意自己身上存在的细节性致命缺点造成的。

1930年,我党的一位干部在广西右江领导革命工作。有一天傍晚,他出去执行临时任务,途中被敌人发现,有一个连的敌人在追捕他,情况非常紧急,他在躲避敌人的时候一不小心还把腿摔伤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地下党一个外号叫“金刚锥”的交通员恰巧经过这里,发现受伤的同志,立即将他背起来,渡过附近的一条小河,钻进了离岸边不远的一个旧瓦窑里。瓦窑里不仅阴暗潮湿,蚊子还特别多,两人进去后虽然被许多蚊子叮咬,却还能坚持。可是他们又一想,如果敌人进来搜查,两个人肯定会被敌人逮住。就在这时,他想出了一个迷惑敌人的好办法,令追赶的敌人来到窑洞口时,根本就没有进去搜查。

他们两人悄悄来到洞外,在附近找了许多善于结网的花背蜘蛛。他们把蜘蛛放在洞口,没过多长时间,蜘蛛就结了好几张大网。然后,两个人又挥动衣服向外驱赶蚊子。不一会儿,新结好的几张大网就粘上了不少蚊子。两人布置好一切之后,追赶的敌人搜查到了窑洞口。连长见窑洞里黑漆漆一片,便命令一个排长进去瞧瞧,排长害怕,便指派班长,班长又去命令士兵,士兵无奈,只好胆战心惊地走向洞口。来到洞口以后,立即发现窑洞口结满了蜘蛛网。于是,他赶紧回来报告说:“洞口上的蜘蛛网都没破,不可能有人进到里面去。”连长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带着队伍到别处去搜查了。

想想,假如是你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你能否很快想到这样的办法救自己的命?多数人只是知道蜘蛛可以织网,在关键时刻却不会想到蜘蛛网还会有这样的妙用。蜘蛛网虽小可作用很大,犹如细节虽小却影响很大一样。敌人根据蜘蛛网没破这样的细节断定洞里无人,失去了一次立功的机会,这恰恰是我方战士利用细节迷惑敌人的一个胜利,这个细节在我军战士的手中成了处理难题的一大利器。蜘蛛网也可以救人,听起来似乎悬疑,却在生活中真实地上演了一幕活话剧。

生活中,许多小事都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些细节性的小事情往往可以成就大事。

在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长着锯齿的草叶割破过腿、胳膊,但是只有鲁班在被这种草割了胳膊之后,才依据草叶的锯齿形状发明了锯。

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唯有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才发现了地球引力,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与其他人相比,鲁班、牛顿就是一个在细节中成就自己的人。

一位年轻人最初在一个律师事务所供职三年,尽管没获得晋升,但他在这三年中,把律师事务所的一切工作都学会了,同时拿到了一个业余法律进修学院的毕业证书。后来,他开办了一家事务所,自己当起了老板。不少在律师事务所里工作的人,如果以时间论,他们的资格已经很老了,可是他们却收获甚微,仍然担任着低级的职位,拿着低于别人的工资。两相比较,同样是年轻人,前者就是因为对工作注意观察、仔细谨慎,并能利用业余的机会加以深造,终于获得一定的成功;但后者却恰恰相反,所以就难有出头之日。

难题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能解决,大多数人都不在意细节中隐藏着的契机。再难的问题都有可以解决的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只留给了少数有心人、能够关注细节的人。

关注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我们知道,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但人们总是很难把握好这难以观察的点滴,只有顾全大局,统筹兼顾,事情才会解决好。细心地关注不那么起眼的小事,有时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你做事成败的转折点。

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很受消费者喜爱,营业额连续十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业业绩停滞下来,第12年、第13年也如此,维持同样的数字。公司总裁召开高层会议,商讨对策。

会上,公司总裁许诺说:谁能想出解决办法,让公司业绩增长,给予10万元重奖。有位年轻经理站出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打开纸条,看完,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这位经理。

那张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一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牙膏管开口扩大一毫米,每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呀!

公司立即开始更换包装。一年后,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据称,日本的学者、记者和商人们每每纠缠着美国生活中甚至是最细枝末节的信息不放,其态度之顽固几乎到了荒唐的地步。

有一次,一个在由一位美国女教师执教的英语班上学的日本年轻商人,在女教师正讲解过去分词时突然打断并问她是否穿着内衣。这位女教师开始感到很愤怒,但当她看到那位日本学生并没有侮辱她的意图时,心情又平静了下来。通过交谈,女教师才了解到,这个为一家日本大纺织公司工作的青年人,只不过是在进行一个小小的现场调查。

听到这个故事的美国人不约而同地觉得这件事很可笑,有人还对这位日本青年人的行为流露出了一丝轻蔑。但也有人认为,正是这种对美国消费者的爱好、习惯和需要所做的不倦了解——当然一般是在相对来说更科学的基础上组织调查,才使日本工业品在美国市场上如此频繁地战胜美国公司。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

细节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孕育着成功的必然。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浪花展示了大海的美丽,但必须依托于大海才能存在一样,要把重视细节、将大事做细养成一种习惯才行。

心细也是一种成事策略

心细不仅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风格,更是一种不可少的成事策略。

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实现愿望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定要从细微的部分开始。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著的将会遭受损失。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又说:“用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

从古到今的成功者,以及伟大的谋略家们,在运用谋略时没有人忽略心细这一策略在成就事业当中的巨大作用。

鬼谷子说:“既想捭的周全,又想阖的细密,然而周密的实处又在于慎微。”又说:“见微则知类。”

天玄子说:“圣人知机,愚人不见机;圣人用机,愚人不用机。就像对待事物的利害得失,就像彰昭明显,天下人都看得见,才能抓住机会去做,这样就能利用机会从而成功于事,这就不贱于圣贤哲士了!圣人哲士的做法,在于能见微知著,在于能谋求于无形之中,在于能成就于无迹之处。所以说,善于用机的人,常先知如神。”这就是“用机原理”的意义,它在事业上的重要性,早已被实践所证明。

历史上没能成为领袖的人物,就是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姜太公曾经对周文王说:“涓涓的流水不堵塞,将来有成为江河的可能。星星的火点不扑灭,就会燃烧成熊熊大火。大树两边的障叶不除去,怎么好用斧子去砍伐呢?”管仲说:“防备在祸患没有发生之前。”这都是古代圣贤对成事、立业、治国及治天下所作的慎戒机微的原则揭示。

周文王经常小心翼翼,成王每天夜晚“敬止”,孔子常常戒慎、恐惧。诸葛亮一生的事业,都在于谨慎行事。

诸葛亮在蜀吴关系上的细心,表现出了常人难以具备的极大忍耐心,因为蜀国的三大开国领袖,都可以说是死在蜀吴争夺战之中。而且主要是吴国贪图地盘,首先破坏蜀吴联盟。但蜀吴两国都是弱国,长达四年的拼杀已经使双方损失惨重,蜀国损失更大。如果不能忍耐,继续像张飞、刘备那样意气用事,蜀国更容易被魏国所吞并。而实现蜀吴和平之后,占地面积不到魏国十分之一、军事实力也相差甚远的蜀国竟然从公元225年到234年“六出祁山”,进行北伐,而且取得了很多战术性的胜利,攻占了安定、天水、南安、武都、阴平等郡,最后将战场推到了魏国境内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并在此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因诸葛亮病死才撤军。这种北伐,名为统一,实际上是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攻之。只要保住了蜀国的安宁,就可以称之为胜利。

事不分大小,物不分巨细,都在于谨慎细心之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千万不要把细心这一要素等闲视之,而应把它纳入到策略运用的范畴之内。这样,细心会帮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先看细节再做决策

被人所忽视的细节中往往藏着风险,在决策时如果你不先考虑好细节,那么就有“阴沟翻船”的可能。因此决策之前,一定要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到。

一个人急匆匆地在路上行走,不知不觉地把一条绳子挂在脚腕上。但他却浑然不知,终于在下坡的时候重重地摔了一跤。生活中,能够绊倒你的也许并不是什么大困难,有时恰恰只是一根细细的绳子就足可以让你大跌跟头。如果你只是匆忙赶路而不注意脚下绳子,迟早会被绊倒。英明的决策者往往都是既能匆忙赶路又能注意脚下绳子的人。

不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会碰到这种“被绳子绊倒”的情况,这是由于忽视细节造成的,因此对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得当。一旦处理不当就很可能因决策错误,造成严重的后果。蜜蜂虽小也可以置人于死地,老鼠虽小也可以让大象毙命。在决策之前,不能仔细分析各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细节性问题,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正确的决策源自对细节的无止境的追求。细节追求是可以衡量的,衡量的尺度,就是制订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细节的量化,是重视细节、完善细节的最高表现。一个没有规则、没有标准的决策肯定是不到位的。

河豚在日本被奉为“国粹”。河豚肉质细腻,味道极佳,但这种鱼味道虽美,却毒性极强,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人死命。在中国,羡美味而“拼死吃河豚”的人,每年中毒、死亡者都达上千人。但同样是吃河豚,在日本却鲜有因此而中毒、死亡的事情发生。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日本,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严格的。一名上岗的河豚厨师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在实际操作中,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一个熟练厨师也要花20分钟才能完成。但在中国,加工河豚就跟做其他海鲜一样,加工过程随随便便,烹饪过程也没有经过太多的工序,其后果可想而知。

细节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在成就一件事的同时毁掉另一件事。绊倒人的有时并非要一块大石头,有一条绳子就足够了。河豚的消毒过程有一点纰漏就可以让人中毒而死,一块马蹄铁就可以输掉一场战争。

我们日常的衣服有许多是以拉锁代替扣子的。但拉锁之所以能够代替扣子还有一段血的教训。

拉锁刚问世时,并不被人们看好,把拉锁缝在飞行员的衣服上更遭到了航天部门的一致反对。一次,一个飞行员执行任务时,衣服上的扣子掉进了飞机的操纵系统里,致使飞机操纵失灵,飞行员死亡,飞机被毁。之后,航天部门才做出决定:将所有飞行员的上衣纽扣都用拉锁代替。这就是一个细节引发的教训,也正是这个细节引发了一项重大决策。

无论你处在哪个位置上,做决策都是必须的。关注一条绳子的作用往往比关注前路的美景更重要。走好自己的路,一定要随时随地看看脚上的绳子是否妨碍了你的行动。如果妨碍了,那你一定要及时妥当地处理它们。

人的一生通常都在如何做决策、做什么样的决策之中循环往复。当你举棋不定时,也许正是因为一个细节的出现令你看到了希望,于是,你才下决心去做一件事。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滴水里照乾坤”。

一个有心人永远都不会放弃对细节的关注。因为他们往往是从细节中提炼精华、做出抉择的。

“观细节做决策”是每一个聪明人都应具备的能力。一个人的成功是由细节塑造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也是由细节塑造的。只有细节到位,决策才不会成为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