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国际事务时,普京通常都是采用灵活、积极的处理方式。2000年4月,普京展开了对欧盟方面的外交攻势。
普京将英国定为访问西方的第一站,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因为英国可以帮助俄罗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站稳脚跟。同时,英国不仅在欧盟成员国中有着巨大影响力,最主要的是其与美国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俄英关系得到改善,也可以间接地促进俄美关系的发展,缓解俄美之间的矛盾,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一个可供缓和的平台。
英国首相布莱尔是首位直接与普京接触的西方领导人,在双方会晤之后,他对普京赞不绝口,认为普京是“有理想、有抱负、极富政治远见的人”。
通过此次访问,普京与布莱尔成功建立起俄英两国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并在两国的经济合作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距离俄罗斯与英国建立“特殊伙伴关系”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随后,普京又立即飞往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在访问意大利和西班牙期间,意大利与俄罗斯达成了经济合作意向,并同意向俄罗斯提供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在普京看来,德国可以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德国跟俄罗斯的领土距离较近,同时又都是在世界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2000年6月15日,普京正式对德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普京将二战时期的一部分战利品归还给德国,作为访问德国的见面礼。同时还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就俄徳关系进行了深入会谈。会谈结束后,施罗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德俄在两国关系上达成了共识,决定双方在新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好开端。”他还强调,德国愿意跟俄罗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普京也表示,他与施罗德的会谈有着深刻意义。
当时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就是德国。俄罗斯已经欠下德国高达750亿马克的外债,普京企图利用这次访德的机会减免俄罗斯的债务。但经过协商,德国最终没有同意这项要求,不过却延长了俄罗斯的还款时间。本来俄罗斯应该在2000年偿还德国80亿马克,但经过协商之后,将这一还款日期定为了2016年,所有款项在2020年全部还清即可。
普京的这次访德确实不虚此行。首先,在美国推出的“导弹防御问题系统”方面,德国与俄罗斯拥有相同立场。普京当即提出了“大西洋到乌拉尔的非战略防御系统”计划,德国总理施罗德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并表示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其次,俄徳两国在加强双方多方面合作上达成共识。普京希望德国可以加大对俄罗斯的投资力度,为俄罗斯经济的振兴提供重要帮助。施罗德表示,德国会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力度。随后,双方签署了多项投资意向书。
通过这次德国之行,因科索沃战争等原因造成的俄德关系裂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很多媒体纷纷表示,“德俄关系开始全面‘解冻’”。
2000年10月,普京访问了主要欧盟成员国法国,并在巴黎参加了俄欧第二次峰会。会上,普京做了相关发言,他表示,在未来,俄罗斯或许有可能会加入欧盟,俄罗斯愿意同欧盟在各方面展开积极合作,他不排除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具备一体化性质关系的可能性。
2001年3月,普京应欧盟领导人邀请,参加了欧盟各国领导组成的高峰会议,这无疑表明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正处于快速提升中。
2001年5月,普京邀请欧盟领导人到莫斯科进行第七次会晤。双方表示,将加强俄欧之间的深入合作,并反复强调要努力组建欧洲统一经济空间。同年11月份,普京与来访的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进行了会谈,表示要积极加强俄罗斯与北约的合作关系,不过却明确提出俄罗斯不会加入北约。普京在回答记者问题时特别强调,俄罗斯不会加入北约,但如果可能的话,俄罗斯愿意与北约展开多方面合作,并促进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发展。在普京看来,加入北约,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必然会受到损害,因此他反复强调俄罗斯不会加入北约,但可以与对方展开平等合作。
通过对欧盟重要成员国的不断访问,俄欧关系逐步打破了现有瓶颈,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俄罗斯与欧盟在多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俄罗斯加入欧洲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支撑。
2002年5月28日,普京与北约19国的国家领导人在罗马共同签署了《罗马宣言》,宣布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正式成立。俄罗斯将与北约展开多方面的平等合作,比如反恐、核武器控制、海上救援等等。今后,俄罗斯可以参与到北约很多重大决定中,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普京认为,通过这种新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北约的持续东扩中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北约的持续东扩必然会对俄罗斯本土安全带来直接威胁。但与北约展开合作后,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情况的出现,至少可以减轻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威胁,稳定国内形势,巩固俄罗斯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
同时,这种机制还可以在改变北约性质方面提供重要机会。俄罗斯也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政治上与西方世界达成共识,并获得对方在经济等方面的支持,让俄罗斯的经济加快复苏,增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提高俄罗斯在国际中的大国地位,在今后的大国角逐中获得更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