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普京执政后的种种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克格勃情结”时刻体现在这位男子汉的身上,无论在治国方略还是在执政风格上,这种情结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普京本人也毫不避讳地说道:“我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普京在克格勃这个组织里一共工作了十六年。长期生活在严密的空间里,让普京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爱国情怀,他的性格是坚忍不拔的,也是不怕牺牲,并勇于冒险的。在这个组织里,他遵纪守法,沉稳老练,有着善于操作幕后的优良作风。
在普京出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之后,他曾调阅过自己的档案,结果发现,他的上级对自己的唯一消极评价就是“缺乏恐惧感”。这个结论正是克格勃对普京的长期考查最终得出的。
普京的克格勃情结主要体现在他出任总统之后,大力恢复克格勃的正面形象上。
苏联解体之后,克格勃庞大的机构遭到了肢解,名声也遭到了破坏。人们对克格勃进行攻击,主要包含两种原因:一是源自政治目的。之前的克格勃权力过于集中,很难控制,因此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府就把它分解成了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联邦保卫局、联邦边防局、联邦政府通讯署5个互不隶属的行政部门。原来克格勃那些引以为傲的雕塑和纪念碑也被统统拆除。二是因为民众对克格勃还是不够了解,加之曾经有少数克格勃人员有过一些镇压群众的不法行为,这就使克格勃在人民的心目中增加了“恐怖“的色彩。同时,作为苏联最具权势的部门,克格勃成为了苏联解体的最大“失意者”。原因是,1991年至1993年之间,克格勃有接近半数的成员——30万人被迫下岗。没有着落的他们,往往受雇于“寡头”,大多数人则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从而丧失了原有的尊严。个别人甚至为了生计,利用混乱动**的社会局面出卖国家的情报,甚至还从事着坑蒙拐骗的下流勾当。由此,克格勃不断被人们丑化,在群众的眼里,这个机构和黑社会毫无两样。
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联邦总统,执政之初他就着手恢复克格勃的名誉。开始,普京下令找回流失的克格勃著名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一块牌匾,重新挂在原来的地方。坐落于莫斯科市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雕像,曾于1991年被推倒。2004年9月份,普京批准重新修复雕像,并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2006年12月,普京特意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日这天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在讲话中说:“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构的漫长历史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事件,在这过程中,他们展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和正气。”他还鼓励那些间谍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害羞,要“抬起头来”做人,并且对俄罗斯的间谍史进行了盛赞。
与此同时,普京对克格勃系统开始了新一轮的打造。2003年3月,普京开始着力进行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设置工作,使之成为地位仅次于国防部的部门,经过重新设置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俨然是当年克格勃的缩小版。2005年,普京又斥资数百万英镑,拍摄俄罗斯版的“007”,在思维意识里为克格勃彻底平反。
经过普京的这些努力,克格勃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明显改善,一时间克格勃成为了无所不能的英雄象征,特工们又重新抬起了头。
西方社会一直对之前的社会主义苏联存在着误解,始终认为它是“妖魔的化身”,对苏联的情报机关更是大肆地丑化、侮辱,他们甚至把克格勃说成是维护苏联专制统治的罪恶工具。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之后,西方更是加紧步伐对克格勃进行毁谤和丑化,而且还经常拿出普京在克格勃工作的经历讽刺、挖苦。对此,普京也在各种公开场合理直气壮地回击这些无理取闹的报道。
2001年6月18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了美国媒体的独家专访,在采访期间,他谈到了自己在克格勃的一些经历。很显然,普京对这段历史是非常自豪的,他说,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才让他有机会和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前总统乔治·布什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普京曾对基辛格透露,自己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官员。而基辛格考虑了一会说:“所有的那些正派人物都是从情报部门起家的,就像他一样。”基辛格这里所指代的他就是老布什,当初老布什并不是一个在洗衣店从事繁重劳动的小工,他同样是在中央情报局工作。
说起普京在克格勃的经历,普京认为,这些背景为他日后治理俄罗斯起到了关键作用,普京还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教会了我怎样和他人交流的技巧,以及正确处理事务的方法。”此外,那时的普京还学会了如何处理海量信息并区分轻重缓急的本领。
事实上,普京的“铁腕”治国方略与他早年在克格勃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2004年9月,俄罗斯发生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普京毫不畏惧车臣恐怖分子的要挟和恐吓,坚持采用强硬手段予以回击,虽然导致了300多人的牺牲,但是这次行动成功地解救了1200多名人质。在整个过程中,普京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充分体现了他在克格勃的强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