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父亲是骑兵军官,在他出生几个月后即在大战中阵亡。母亲携子返回法国。西蒙在法国南部东比利牛斯省省会佩皮尼昂市度过童年。11岁时母亲去世,他由祖母抚养,迁往巴黎。在巴黎的斯塔尼斯拉斯中学学习,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绘画。1933年他放弃去海军学校的机会,跟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绘画,这一段经历基本为其艺术观定型奠定了基础。1934至1935年服兵役前后,西蒙在欧洲游历,去过德国、希腊、意大利、苏联等国。1936年西蒙抱着支持西班牙政府的立场赶赴巴塞罗那参加了西班牙内战,正赶上西班牙政府跟叛乱部队激战,这场残酷的内战对他一生有深远的影响。他对革命感到幻灭、悲哀乃至发展到抱虚无主义的态度,当时的印象和感受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一再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作为骑兵团的一员,1939年参加了加默兹战役,经历了法军的溃败。1940年5月在梅茨战役中受伤被俘,不久从集中营逃脱,回国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从1946年开始,他回到位于东比利牛斯省鲁西永的家传地产,深居简出,从事葡萄种植和写作。写有剧本、散文、随笔和论文,但主要还是小说。他的经历,后来成为其创作战争小说的源泉。西蒙曾在1968~1970年间担任法国五大文学奖之一的“梅第西文学奖”评委会成员。1985年,时年72岁的他因“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当年的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1]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际文坛的肯定。
西蒙一生创作了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之后他以传统的写作方式持续进行创作,其间虽然有一些新形式的探索,但还没有构成一种明显的倾向。1947年发表作品《如走钢丝》,叙述对往事的回忆,其中出现了对自己身份的探索。此后他来往于巴黎和鲁西永的葡萄园之间,进入了创作高峰期,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在创作最后一部具传统风格的小说《格列佛》之后,于1954年发表了仿效福克纳的《春之祭》,他开始使用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叙述手法,表现一青年男子因家庭冲突、战争而产生的种种强烈印象。
从1957年发表《风》开始,西蒙的小说风格发生了变化,他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风》这部小说着力探索独特的结构,创作方法跟新小说派接近,可以说这部小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风》的内容根据主人公的见闻拼凑而成。描写善良的主人公被现实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卖掉遗产,以此说明世界如同永远走不出的迷宫,而命运则像无法把握的风,使人迷惘,最终将人毁灭。其后的四部小说均以历史为主题,即《弗兰德公路》《大酒店》《历史》和《法萨尔战役》。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直接促成西蒙在1960年创作出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并于当年获得“新潮文学奖”。西蒙的代表作《弗兰德公路》与罗伯-格里耶的《橡皮》一起,成为中国评论界在谈论法国“新小说”流派时无法不重视的两部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的《大酒店》1962年问世。《大酒店》写的是西班牙内战时主人公在巴塞罗那的经历。《弗兰德公路》和《大酒店》这两部小说都渗透着因使用大量隐喻而失去现实感的回忆,叙述由一个个近似电影镜头的蒙太奇般的片断组成,物体和词语如同在缥缈的梦中那样自由,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一个个印记。逝去的昨天在梦幻般的今天重现,而今天则以不断使用现在分词并取消简单过去时的方法加以强调,叙述者因此而摆脱过去的历史,并使人产生一种幻觉,觉得作家曾经历、重现并叙述了这种幻景,而这种幻景,仿佛是在读者自己内心看到的。
1967年、1969年西蒙又写出了《历史》和《法萨尔战役》,其中《历史》在1967年荣获“梅第西文学奖”。作者仍把历史置于“故事”之中。从《法萨尔战役》开始,西蒙不再虚构故事,而是进行题材的“直接挪移”(如《导体》)。作品中的词语和形象光彩夺目,“犹如一枝枝罗马蜡烛,朝各个方向发射其光束”(《盲人俄里翁》卷首语)。20世纪60年代这几部杰作将西蒙推上了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西蒙又创作了《盲人奥利翁》和《导体》,《三折画》和《农事诗》。《三折画》中有三个故事,分别讲述新郎为情妇而抛弃新娘,女人和情夫幽会导致孩子淹死河中,女人为儿子的前途向政客出卖自己的肉体,这都反映出生活中埋藏在谎言底下耸人听闻的事实真相。《农事诗》用战争题材把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和1940年法军溃败汇集在一起。其中一个人物被说成是作家的祖先,书中引述的维吉尔、米什莱和奥威尔,通过这位祖先的日记贯穿起来,而三个时代军人的命运在书中交织一起,使读者恍然中感觉时间似乎万古不动,变化的只是不同面孔的人罢了。《百年槐树》是作者对自己家族史的回忆。在长着一棵槐树的古宅里,百年前曾住着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他在战败后自杀了,他的孙女嫁给了一位军官,这位军官在1914年阵亡。25年后,他们的儿子坐上开往前线的列车,预感到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植物园》也是关于作者个人的回忆,但其中的文字排列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如同巴黎植物园的布局。直到晚年,西蒙仍未辍笔,于2001年出版了回忆录式小说《有轨电车》。
西蒙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建树,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除早年赴西班牙援战外,他在1983年与其他文学艺术界人士联名写信表达对“大国军备竞赛”的担忧。1996年,他又与其他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呼吁尽快解决逼迫“儿童卖**”的犯罪问题。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2005年7月6日,克洛德·西蒙去世,法国文坛陨落了一颗明星,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