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1 / 1)

娜塔丽·萨洛特闺名娜塔莎·切尔尼亚克,1900年7月18日出生于莫斯科附近伊万诺夫·沃孜内森斯克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化学家,母亲是作家,外祖父是沙俄时期唯一的犹太教授。1902年,父母离异,娜塔丽开始过居无定所的生活,先是随再嫁的母亲定居巴黎,四年后返回俄罗斯彼得堡父亲的家里。1909年又随再婚的父亲定居巴黎。受家庭影响,幼小的娜塔丽博览群书,酷爱文学,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语言天赋,可以流利地说俄语、法语和德语。她的早慧可能是她幼时的家庭不幸造成的。在晚年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她讲述了自己在巴黎—日内瓦—彼得堡,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奔波及其孤独苦闷的生活。娜塔丽青年时期爱好文学和登山,曾经登上欧洲最高峰勃朗峰,这对当时的妇女来说是很不容易的。1921年,娜塔丽在巴黎索邦大学取得英语学士学位,继而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历史,后又在柏林学习社会学。1922年,她又在巴黎大学法律系注册,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25年,她与学法律的同学雷蒙·萨洛特结婚,生育了三个儿女。除了到一些国家短期任教外,她一直潜心创作,雷蒙对娜塔丽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婚后的萨洛特对于律师工作并未投入多少热情,倒是对普鲁斯特、乔伊斯很感兴趣,而沃尔夫、巴尔扎克、福楼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她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932年起,如同当年许多法国作家一样,萨洛特开始在咖啡馆里构思并创作她的第一部作品《向性》。这是一部借用生物术语命名的短篇小说集。这部早期的作品通过人物处于意识边缘的活动,即有意或无意的言谈举止,来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她认为心理活动则是人们表现情感的来源,这种心理活动就如同植物的向光性,向光或背光是植物在受到外因的刺激时朝某个方向生长的特性,因此说明人在受到刺激时内心作出的反应,而言语和动作都是其外在的表现。

1939年,为躲避战乱,萨洛特化名尼考尔·索瓦热(法文Sauvage有离群索居的意思)逃到乡下,藏身于当地的一所寄宿学校当教师。1940年,律师团以她是犹太人为名将她除名。1942年,有面包师举报她不佩带“黄星”,她险些被捕。娜塔丽通过丈夫(抵抗运动成员)取得假身份,伪装成她女儿们的家庭教师,一直到法国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洛特继续坚持写作,并探索小说新的创作方法,于1948年发表《陌生人肖像》。这部小说故意模仿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却没有按照传统小说叙事的模式描写父亲的财产或女儿的爱情,而是主要通过“我”的眼睛观察父女的生活以及父女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心理。萨特认为这是一部“反小说”并为之作序。只是这部小说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但萨洛特并不灰心,继续自己小说革新的道路。

1956年,针对当时反传统小说在法国的兴起,萨洛特结合自己的创作,将1947年开始写作的《鸟瞰》《对话与潜对话》等论文结集出版,取名为《怀疑的时代》。在论文集中,她质疑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赋予写作以新的意义。“没有人物,没有情节”,阐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论文集被认为是“新小说”理论的先声。而此时“新小说”的其他成员阿兰·罗伯-格里耶、米歇尔·布托尔、克罗德·西蒙等还仅是文坛的小字辈。1959年,她出版代表作《行星仪》(又译《天象仪》),奠定了她在法国文坛上作为优秀小说家的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萨洛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她彻底地抛弃了人物和情节,力图直接反映人的潜意识,这就需要把读者置于和意识的空间相同的水平上,而做到这一点的惟一途径就是探索语言的影响。”[1]萨洛特开始语言的探索,萨洛特努力捕捉人在话语刚说出口刹那间的下意识的感觉,这是个艰苦的尝试。1964年出版的《金果》里面的人物不再有姓名,只是简单的代词“他”、“她”和“他们”,而就是这些人在作品中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人们听到的仅是一群人对一部名为《金果》的作品的议论。臧否褒贬各执一词,却可以洞悉评论者内心对这部别开生面的作品的看法。小说出版后,受到评论界重视,获得1964年国际文学奖。1967年,萨洛特开始“触电”,为斯图加特电台制作广播剧《沉默》,后被搬上银幕。随后,她又发表剧作《谎言》《这真美》《她在那儿》《是,或非》。1983年,虽然坚称自己不善于自传体写作,她的《童年》却为她赢得了较多的读者,她的创作力似乎永不枯竭。1995年,已96岁高龄的萨洛特出版了《这里》,随后,她的作品全集被收入法国文学宝典“七星文库”,她也成为在有生之年作品全集被全部收录的第11位法国作家。但1997年,她又以98岁的高龄发表了新作《打开》。这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她最有创新性之作。小说清新、智慧,充满快乐和幽默,展现了一个既现实又神奇的世界。作家对语言的把握出神入化,每个词都有了自己的活力、张力及深含的意韵。1999年10月19日,100岁高龄的萨洛特去世,法国文化界多了一笔世纪末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