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创作(1 / 1)

1906年4月13日,萨缪尔·贝克特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建筑工程估价员,家人虔信新教。贝克特童年在法国人办的小学读书。1920年入恩米斯基伦的波尔托拉王家学校学习。1923年,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现代文学,1927年毕业,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学士学位。1928年,他到巴黎高师担任英语助教,与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相识,并作他的秘书。1929年,贝克特结识了庞德,发表《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一文。1930年,与友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作品译成法文,并与一些超现实主义者来往。1931年,贝克特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任法语教师,在伦敦发表有关研究普鲁斯特的文章,研究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以后,贝克特漫游欧洲,并为“先锋派”撰稿。后因为对爱尔兰的“神权政体”、“书籍检查”不满,于1938年定居法国巴黎。同年在伦敦发表长篇小说《莫尔菲》。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贝克特参加了巴黎的地下抵抗运动,一度因组织暴露被迫逃到非占领区沃克吕斯的一个小村庄,当农业工人。从1929年至1942年,贝克特用英文写作。战争结束后,他又重返巴黎,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直至1947年开始写剧本。7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晚期。发表了一些剧本和诗歌,但数量明显减少。1989年12月23日,贝克特在巴黎一家简陋的养老院中孤独地逝去。

贝克特1952年发表剧本《等待戈多》,次年1月该剧在巴比伦剧院上演,贝克特由此一举成名,确立了他作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家的地位。除了《等待戈多》,重要的剧作还有《终局》《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等。《终局》1957年上演,叙述在一个灰暗的房间里有四个落魄的人,刽子手哈姆坐在椅子上,一边虐待克洛夫,一边哀求克洛夫杀掉自己。他们面前有两只垃圾箱,纳格和奈尔关在里面,他们是哈姆的“可诅咒的后代”,想死,可死总是不来。同年发表的广播剧《所有倒下的人》,写一对夫妇坐火车回家,因有个孩子被人谋杀,从火车上掉下去,使火车误点。《最后一盘录音带》叙述一个老人克拉普几乎耳聋,总在听30年前录制的带子,聊以**。1962年上演的《啊,美好的日子》,描写一个老妇人被埋,泥土逐渐埋到脖子根,可她仍然关心自己的日常用品,提包、指甲锉等。她幻想自己得不到的幸福,老伴却在她身边咕噜着。

贝克特的作品还有诗作《婊子镜》,评论集《普鲁斯特》,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和《第一次爱情》,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终局》《镇静剂》,长篇小说《莫尔菲》《瓦特》,三部曲《莫洛瓦》《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无姓的人》及《如此情况》《恶语来自偏见》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莫洛瓦》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是贝克特最重要的小说,有人称其为20世纪的杰作。

《莫洛瓦》是贝克特用法文写的第一部作品。主要的写作手法是独白式的意识流,主人公用想象和幻想演绎出故事的情节。《莫洛瓦》共两章,第一章写主人公莫洛瓦寻找母亲、寻找故乡的故事。莫洛瓦是一个脚有残疾、失去记忆的作家。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找母亲,到后来也不确定母亲是否存在。莫洛瓦最后迷失在一片森林里。第二章出现另一个人物——作家莫兰。一天,莫兰接到一项任务,调查“莫洛瓦事件”,而且要他带上儿子立即出发。此时,莫兰突然精神混乱。他和儿子历尽艰辛磨难,后来因病痛缠身,儿子逃跑,他陷入了绝境。忽而又接到任务结束的命令。回到家中,发现家园一片荒芜,儿子正在那里睡觉,一次梦幻似的旅程结束了。在第二部《马洛纳正在死去》和第三部《无名无姓的人》中,主人公本身已经非人化,只是一些精神流浪者被限在极小的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