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典评论(1 / 1)

尤奈斯库剧作总的特点是:标新立异,荒诞离奇,舞台的象征性强,善于从总体构思上勾勒人生的荒诞,选取的荒诞角度多而新颖,震撼效果强烈。

在残酷现实的教育下,人们意识到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可以清理和商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懂并欣赏荒诞剧,有人甚至站出来回敬那些轻蔑嘲笑、贬损指责它的人。美国荒诞派剧作家阿尔比说:“据我看,荒诞派戏剧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这些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这个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了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已经崩溃了……荒诞剧派,作为一个真正的当代剧派,正视人的现实,是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剧派。”[8]观众看了荒诞戏感到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隐藏了深深的寂寞与悲哀。“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仍不难发现某些方面剧中人和老百姓十分相似。剧中出现的荒谬现象正是对不合理生活极度夸张的结果。”

尤奈斯库开创的荒诞派戏剧探求生活复杂底蕴的勇气,直面人生,不囿于传统的成见的精神及思维方式,将为人类的文艺形式继承和借鉴。在戏剧理论上,他们强调戏剧的表演性,这无疑是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的拯救。现代各艺术门类,为了加强自己的表现力,互相取长补短,这无疑是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但同时,也在消灭着自己,因为它使自己的个性日趋模糊。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艺术门类也在不断地诞生。戏剧,因其古老而“德高望重”,久踞艺术廊庙之上,而又因其古老而步履蹒跚,缺乏竞争力,在这场弱肉强食的生存斗争中,在强有力的挑战面前,如何使这日趋式微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唯一的办法,便是强化并弘扬戏剧为其他艺术种类不能取代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表演性。它是视觉的,又是听觉的,它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舞台形象的动态的建筑结构”,这种立体效果,这种立体效果的直接感受性,才是戏剧永远为其他艺术种类难以取代的独特性,才是戏剧的生命之源。荒诞派戏剧力求将自己的感受物质化,把自己充满**的思想变为可以直接感受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这一切舞台形象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有血肉的思想”,无疑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特性。那分解现实过后重铸的整体,也将观赏者的意识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从传统戏剧的情节、人物中剥离出来,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以一个新的视角,在较少的“背景”的情况下,直接和剧作者产生心灵的交流。罗大冈说,看了《秃头歌女》后,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出剧,并且心灵很久都有一种压抑感,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恍然大悟,“作者要求他的戏剧给观众的效果影响”,“正是这种压抑感,这种苦闷甚至痛苦的感觉”。“我是不折不扣地落入了尤奈斯库精心设置的圈套了”[9]。分解现实后重铸的动态的整体结构,产生的整体性情境形成了一种浓重的艺术氛围,它全面笼罩了观众的整个心灵,用荒诞的手法表现荒诞感,将内心情感物质化的“直喻”手法,使观众和剧作者融为一体,产生出震撼心灵的持久的美感,而不是迷醉于人物命运、情节过程之中。

但荒诞派戏剧不可能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样式:它只存在于新旧理想的间隙,人类寻找和建立新的超越理想的生命冲动注定了荒诞派戏剧的过渡性。正因如此,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以后,在70年代初就迅速衰落了。几乎所有的荒诞剧作家都转而采取了别的戏剧表达方式。当事物的特征已经被夸张到极限以后,能如何再夸张下去呢?1982年尤奈斯库坦率地承认:“我确实曾是反戏剧的剧作家之一。我们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不太清楚应该怎样走下去。”[10]

荒诞派戏剧作为一个流派已经成为历史,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阿尔比说:“一个剧作家创作时,应做到三件事:改变人们观察现实的看法努力创造一种趣味盎然的艺术形式,敢于突破戏剧的清规戒律,扩大人们的戏剧视野。”[11]荒诞派戏剧虽已成为历史,而“荒诞”作为一种题材,作为一种风格必然在文艺的百花园中,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荒诞派戏剧的手法,亦将为后人借鉴。特别是它对张扬不同艺术门类的个性,从而使之不断获得新生的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更加影响深远。

[1] [英]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228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 南黛、鲁越:《老随笔——20世纪世界演艺大师卷》,205页,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3] 南黛、鲁越:《老随笔——20世纪世界演艺大师卷》,200页,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4] 南黛、鲁越:《老随笔——20世纪世界演艺大师卷》,202页,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5] 南黛、鲁越:《老随笔——20世纪演艺大师卷》,206页,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6] 袁可嘉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616~61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 朱虹:《荒诞派戏剧集·前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8] 转引自《哪家剧派是荒诞剧派?》,载《外国文学》,1981(1)。

[9] 罗大冈:《耐人寻味的〈秃头歌女〉》,载《外国戏剧》,1982(4)。

[10] 王忠琪:《法国作家论文学》,53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1] 冯汉津:《卡缪和荒诞派》,载《译林》,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