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荒诞派戏剧概述
一、荒诞派戏剧的概念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戏剧流派,又称“新戏剧”、“先锋派”、“反戏剧”等,1961年,因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发表《荒诞派戏剧》一书而定名。在戏剧创作方面他进行大胆的尝试,对传统剧发起了冲击,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荒诞化。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法国的欧仁·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阿麦迪或脱身术》《犀牛》《国王正在死去》和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终局》,俄裔法籍作家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娜教授》和《弹子球机器》等,让·热内的《女仆》《阳台》《黑人》等。除此,英国的哈洛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一间屋》《升降机》《看守人》《昔日》,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动物园的故事》,以及谢阿岱、塔尔迪厄等也是较有影响的荒诞派剧作家。
1950年5月11日,巴黎的梦游者剧场上演了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演出期间,观众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几位观众。随后上演的还有其他一些同类作品,但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直到1953年1月5日巴比伦剧院上演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才获得成功。此后,这类戏剧陆续出台并被人们理解,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赞扬。
荒诞派戏剧在思想上直接师承了存在主义“荒诞”的观念,艺术上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文学手法,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意识,实现他们对“荒诞真实”的追求。荒诞派戏剧的核心是“荒诞”,这个词本来是指音乐中的不协调音,词典上说明的意义是指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不符合逻辑、不可理喻、荒诞可笑。在荒诞派戏剧中,“荒诞”的意义要广泛和复杂得多,它是荒诞派戏剧作家们心目中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关系的体现。荒诞派戏剧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其表现主题大多是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在表现形式上荒诞派戏剧断然拒绝现实主义,“作家感兴趣的既不是一定的社会及其问题,也不是对成功处理的戏剧活力的兴致,又不是心理研究及其细致入微。”“戏剧不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种重新创造人和社会的深刻的神话表演,与观众的交流应该在这种具体表现的层次上进行,无须作者在大部分时间中提出或加强一种智力的设计。”按照阿达莫夫的说法,这种戏剧乃是富有多种潜在性的“意义的汇合”,它不再是“谜语的戏剧”,而是“寓言的戏剧”。因此,荒诞派戏剧完全放弃了“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来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如完全丢弃了在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和结构,以模糊的背景取代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以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取代一以贯之、起伏跌宕的冲突和情节;以破碎的舞台形象代替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以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和令人啼笑皆非的反语甚至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等。作品大多模仿梦幻结构,让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把幻觉、回忆与现实混合起来,还调动布景、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动作等手段,把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哑剧、闹剧、杂耍歌舞等插入戏剧。在这些戏里,多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人的存在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而人却对这种悲剧性的处境麻木不仁,这种反差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使荒诞成为无奈的笑声中咽下的一颗苦果。正是这种表面的喜剧手法、闹剧场面却包含着对痛苦人生的极大关注,使人在品味之余能领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这些似乎是毫无“戏剧性”的戏剧,在刚刚搬上舞台时受到冷遇,甚至贬斥,但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终于被社会接受,认可了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