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1 / 1)

1913年,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当时沦为法国殖民地)蒙托城郊区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其父吕西安·加缪原籍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吕西安即被征入伍,不幸于1914年因伤去世。小加缪一家从此在阿尔及尔的贫民区过着穷困的生活。

加缪起先在市内私立小学读书,由于他天赋聪颖且勤奋,小学毕业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了中学奖学金会考,后转入能享受助学金的公办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少年时期的加缪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不易,但丰富而优秀的书籍在他的精神家园种下了启蒙的种子。

贫穷的物质生活无法使加缪获得同龄孩子优裕而无忧的童年,但在精神上却受赐于阿尔及利亚无限的风光熏陶。大自然的美、阳光和大海给加缪难以为继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作为地中海的孩子,加缪对于温暖的阳光与浩瀚的大海天生有一种热爱,不仅给予他生活**,而且驱散埋在他心底的忧愁。阿尔及利亚宜人的风情给予加缪源源不断的灵感,成为他后来创作不竭的源泉。

陪伴加缪度过少年时代的另一件事,是对其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的肺结核对生命的威胁。年轻的加缪突然间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少年人敏感而深邃的感觉力使他从中预感到生命的某些不可理喻,同时对生命投注了更大热情,感谢上天对自己的眷顾,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加缪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他面对病痛无情的折磨,表现出坚定的勇气,以一种决绝的力量抵抗病魔对身体的吞噬。

童年生活的穷苦,少年时代疾病的折磨,使加缪度过了本应属于人生最欢乐的时光。一方面是贫困的家庭给他造成的对饥饿的恐惧,卑微的出身又让他尝尽了他人的白眼,但生活又是公平的,地中海沿岸旖旎的风光,将贫穷的步伐阻挡在他心灵的门槛外,阳光与大海给予他无尽的精神慰藉。于是,加缪在贫苦与幸福的二元交织的矛盾生活中,进一步肯定了自身的价值,摆脱了主观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思想。

1932年,加缪依靠半工半读考上了阿尔及尔大学文学院,攻读哲学与古典文学专业。他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和上学的费用。在大学学习期间,加缪成为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他在准备自己的哲学论文时,看到了全国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运动的热潮,因而对政治斗争充满**。1933年他参加了由著名作家巴比塞领导的反法西斯左翼运动同盟。1935年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利亚支部。同年发起组织戏剧团体“劳动剧社”,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编写剧本并表演矿工罢工题材的话剧。

大学毕业后,加缪成为阿尔及利亚某报的新闻记者,负责时事专栏和文学专栏,开始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作一系列的调查,写出报告。阿尔及尔地区难以想象的贫困与落后、人与人之间被金钱异化的“吃人”现象,激起加缪对正义的渴望,对一切侮辱人的行为的反抗。这一经历对加缪的生存观产生不小的触动,启发了他对生存条件的看法。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拉开,报纸的生存状态陷入低谷。1937年,加缪因不满法共对阿尔及利亚施行殖民政策,愤然退出了法国共产党。此后,他便投身到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派系中,以新闻记者身份长期从事政论散文的写作。

1937年,加缪发表第一部作品散文集《反与正》。虽然他此前陆续发表过散文心得和抒情诗,但都没有完整地、成体系地总结过自己的思想,这部作品则是他第一次对生活的全面反思。翌年,查尔罗出版社出版了加缪的另一部抒情散文集《婚礼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加缪来到巴黎谋求工作。1940年德国法西斯的魔爪伸向巴黎,加缪不得不随《巴黎晚报》撤到后方,而后又因与报纸观点不同而携妻子到阿尔及利亚奥兰市的一所私立小学教书。单调的工作使他压抑,在这孤独的气氛中他完成了著名的“荒诞”三部曲,即小说《局外人》、剧本《卡里古拉》和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

法国沦陷后,他积极参加地下抵抗运动,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转变以及人生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就在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来到巴黎到出版社任职时,他结识了与其一生都关系重大的人物——萨特。巴黎解放前夕,加缪经朋友介绍进入地下报纸《战斗报》编辑部,他写文章鼓励人民振作精神,把抵抗运动进行到底。1947年,《战斗报》的经费拮据困难,加缪决定离开报社,回到创作中去。在战争中和战后,他一直酝酿自己的第二个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以反抗为主题,以现实为题材,是关于时代的思考成果,与“荒诞”系列相呼应,表现了他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这时期主要有三种体裁的作品:小说《鼠疫》、剧本《正义者》和哲学论著《反抗者》。特别要指出的是,正是1951年《反抗者》的出版,导致了加缪与萨特友谊的终结。当时任《现代》杂志总编的萨特公开发表《答加缪书》,恶语攻击《反抗者》“抛弃了历史”,加缪无奈地放弃了曾经伟大的友谊,此后一直笼罩在深深的阴郁中。

加缪在政治斗争中深感疲倦,因此,他带着友谊破碎的伤痛回到了日夜想念的阿尔及利亚。之后的几年,加缪尽量远离是非,极少参与政治活动,但天生的正义与怜悯之情使他不得不为阿尔及利亚急剧恶化的局势担忧。当他再次被众人的攻击打倒后,他陷入孤独与苦闷的情绪中,同时,开始着手他第三次创作的准备。很快,1956年,加缪最令人费解的小说《堕落》出炉。紧接着,1957年,他又出版短篇小说集《流放与国王》。1957年10月17日,加缪生命中一件最值得自豪的事情降临:瑞典皇家学院因“他的作品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1]而决定授予加缪以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为他举行了颁奖仪式。这一年,加缪年仅44岁,是法国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作家。《纽约时报》社论评价说:加缪“是屈指可数的具有健全和朴素的人道主义外表的文学声音”。正因如此,他战胜了法国的九位候选人,甚至包括加缪非常崇敬的远比他声名显赫的大作家马尔罗、圣琼·佩斯、萨特、贝克特。加缪在他的获奖演说辞中诚恳地表达了一个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他把文学创作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使命。

当加缪决定不再参加那些无休止的争论之后,他在南方的普罗旺斯买了一栋房子,开始安静地潜心创作他的长篇小说《第一个人》。1960年1月4日,加缪在外出返回巴黎时不幸遇车祸丧生,年仅47岁。他的意外罹难使法国文坛失去了一个满怀**却又不苟言笑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