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贡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如果少了他,超现实主义运动就不够完整。阿拉贡的一生富于戏剧性,同时也充满争议。但是,谁都不能否认他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超现实主义时代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逝世后,除了少数极右派,几乎每个阶层的人都公认他为一代文豪,向他致敬。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他为“最伟大作家之一”,说他“经历了本世纪的痛苦与希望”。
(一)生平与创作
1897年10月3日,一个“总是惊恐的孩子”在巴黎出生。作为私生子,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公开承认。在受洗时,他的父名和出生地(马德里)都是虚构的,他的教名为路易—马利—安东尼—阿尔弗莱德·A,即他的教父和保护人(其实是生父)路易·安德里厄以及教母(实际上是生母)玛格丽特·图卡斯名字的结合。路易·安德里厄是一个出任过警察局局长的国民议会议员,当时已有妻室,而玛格丽特未婚。为了避免引起丑闻,玛格丽特一直把阿拉贡当成小弟弟抚养。阿拉贡在名义上是外祖母克莱尔·图卡斯的养子。直到1916年阿拉贡才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身世的秘密。关于他不光明正大的出生,阿拉贡多次在作品中提到,尤其是在自传体诗《未完成的小说》中,他表达了对母亲——这个背负着难以启齿秘密的母亲——的温情:
我由生活的错误而生
你赋予我生命之际已将自己的生命给我[1]
玛格丽特·图卡斯是个温柔而又孤独忧郁的人,思想时而专注,时而游移。她对阿拉贡的影响很大,尤其传给儿子特立独行不受束缚的个性,这也是阿拉贡后来放弃医学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幼年的阿拉贡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身世有隐情,因而对母亲的感情复杂。一方面被母亲温柔的爱所感动;一方面又因身世隐秘而心存疑虑。这一切造就了他羞怯、敏感的性格及强于常人的自尊心。阿拉贡的母亲开了一家膳宿公寓,常有一些外国人来往。他的两个姨母与到来的这些外国女性一起聚会。在这些人中,一个叫伊丽莎白·尼古拉奇的格鲁吉亚人尤为重要,是她给小阿拉贡读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文学的种子在阿拉贡稚嫩的心中播撒萌发。后来,在阿拉贡《巴尔的钟》里,伊丽莎白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阿拉贡从小就显露出文学天分,1904年他就写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多么神圣的灵魂!》。他在圣—皮埃尔中学上学时,更多地受到狄更斯、高尔基,特别是巴雷斯的影响:巴雷斯的《文学25年》“对我来说就如云端射出的阳光,毫不夸张地说,它决定了我生活的方向”[2]。巴雷斯作品宣扬的自我崇拜和无政府主义对阿拉贡的影响很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阿拉贡报考了医科,学医的经历使他很早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为他以后的超现实主义探索打下了基础。后来,阿拉贡被征召入伍,战争的残酷在他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更激发了他的反抗精神。同时,阿拉贡在前线结识了布勒东,复员后,两人与苏波、艾吕亚等创办《文学》杂志。达达主义兴起后,他接受其主张并邀请查拉去巴黎。但好景不长,1922年5月,阿拉贡等人就与达达主义决裂。这一时期阿拉贡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欢乐之火》及《阿尼塞或西洋景,小说》《泰莱马克的奇遇》《梦幻之潮》及《放任集》《巴黎的土包子》及《永恒的运动》《有迫害狂的受迫害者》等。
1927年,阿拉贡和布勒东等加入法国共产党,但后来,除了阿拉贡之外,其他人都先后退出了法国共产党。1928年对阿拉贡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他的感情遭受重创,又碰到超现实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矛盾,内心斗争激烈以至企图自杀,所幸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艾尔莎·特里奥莱,她的出现解决了阿拉贡的矛盾。同是作家的艾尔莎与阿拉贡志趣相投,两人不久就结为终身伴侣。阿拉贡后来写了很多与艾尔莎有关的作品:《艾尔莎的眼睛》《艾尔莎》《艾尔莎狂想》等。因为艾尔莎是苏联人,阿拉贡与苏联的联系也就紧密起来。
20世纪30年代以后,阿拉贡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很矛盾,由此造成著名的“阿拉贡事件”,这一事件使得超现实主义运动内部危机达到**。1930年,阿拉贡出席在苏联召开的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本应捍卫超现实主义的他在会上却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接受大会的总路线,赞扬无产阶级文学。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超现实主义者的强烈不满。他在莫斯科期间所写的《红色阵线》中的诗句使他被控犯有“煽动谋杀罪”,虽然超现实主义者组织知识分子写了一份请愿书使他免于法国政府的追究,但是,超现实主义者联合发表了抨击阿拉贡的小册子——《小丑》,使阿拉贡不得不于1932年与超现实主义完全决裂。
1932以后,阿拉贡走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多次访问苏联并发表了一系列歌颂社会主义的作品。同时,他在《人道报》担任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又一次应征入伍。战争期间,阿拉贡以作家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并组织地下活动。在这前后他写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作品,如以《现实世界》为总题的系列小说:《富贵区》《双层车上的乘客》《奥雷利安》等。此外还有诗歌,如诗集《断肠集》等。战后,阿拉贡的主要诗歌作品有《新断肠集》《眼睛与记忆》《未完成的小说》等。
20世纪50年代初,阿拉贡写了一系列论文阐述现实主义。1954年,阿拉贡任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50年代末以后,阿拉贡逐渐放弃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长篇小说《受难周》开始,他的创作思想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后期的一些作品,如《处死》《亨利·马蒂斯,小说》,又重新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及新小说的特点。1970年,艾尔莎逝世,阿拉贡在她的墓碑上也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不过,妻子的去世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年间,他还完成了两部长篇巨著。也许是早有预感,在完成最后一部诗集《永别》后不久,阿拉贡也真的和这个世界永别了,终于和爱妻在圣·阿尔努园林的墓中相聚。1982年12月底,法国政府为阿拉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二)作品分析
阿拉贡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其中以小说和诗歌的成就最大。
1.小说
虽然阿拉贡晚年声称自己从未脱离过超现实主义,但事实上,他无论是政治态度、文艺观点还是作品倾向都几经变化,严格说来,“阿拉贡的小说,只有写在他加入法共之前的《阿尼塞或西洋景,小说》和《巴黎的土包子》等才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3]。因为这些小说重视的不是故事的逻辑性,而是充满了怪异的情节和幻觉。
(1)《阿尼塞或西洋景,小说》
据阿拉贡自述,这部小说是为了向否定小说的达达主义挑战,小说受到纪德的赞赏,是阿拉贡在达达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小说由十五个章节构成,写一个叫阿尼塞的人的经历,女主角是个叫米拉蓓尔的美女。小说围绕她和她的一群追求者展开。除了阿尼塞,还有七个人,这些追求者并不是单纯的虚构的人物,而是代表当时的七个艺术家:米拉克勒代表科克托,希普勒是雅各布,奥姆——瓦莱里,布勒——毕加索,阿雅梅——布勒东,波尔——夏普兰……阿尼塞由于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离家出走,巧遇死后复现的诗人阿尔蒂尔(象征着兰波),后受邀在米拉蓓尔的屋子里过夜,同在的还有七名戴面具的男子,每个人都给了她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阿尼塞和这七个男子都试图引诱米拉蓓尔,然而她却嫁给了一个富翁。奥姆准备抢夺米拉蓓尔却被前来表白爱情的阿尼塞撞见并被他杀死。奥姆的同伙发现了凶手,以隐瞒真相为条件迫使阿尼塞答应与他们一起偷画。然而对米拉蓓尔的爱又让阿尼塞萌生了刺杀其丈夫的想法。就在他准备动手时,富商居然在他眼前自杀了,阿尼塞被捕受到指控。米拉蓓尔救他失败反被关入监狱,而阿尼塞却承认了罪行,面对审判,阿尼塞表现得像个局外人,仿佛已经冲破束缚,属于另一个世界……
小说的情节貌似胡言乱语,但重要的是它所传述的思想。米拉蓓尔到底是什么人?根据阿拉贡自己的解释,米拉蓓尔的外表下有一个隐藏的思想:现代美。这样解释了她身边七个戴面具的追求者以及那个新加入的人,解释了这个落入商人之手的美的象征。由此可见,她代表的是现代美,而她拒绝艺术家的追求嫁给富翁则象征着美落入商人的控制之下。其实,从米拉蓓尔的名字也能看出这象征的迹象,这名字是“奇迹”和“美”的合成。七个男子给她的礼物分别代表“现代美”的一个方面,是对现代美的思考。阿尼塞的经历可以说是征服美的过程,而阿尼塞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小说中充满了幻象,比如那个死后复现的兰波的化身,阿尼塞与七个戴面具男子的交往,和米拉蓓尔的感情纠葛……这些都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体现了虚无主义和爱情至上的思想。
(2)《巴黎的土包子》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阿拉贡超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之作。小说附有序曲《现代神话序》和尾声《乡下人之梦》。小说的内容很简单,写土包子初次从乡下来到大都会巴黎,倍感新奇,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让他应接不暇,胡思乱想。这部小说没有什么情节可言,是一部散文式的小说,夹叙夹议,充满了幻觉和梦想。
作者从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巴黎,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梦幻的。他带领读者来到歌剧院步行街,这是个商业的艺术大长廊,有着各式各样的店铺,每个店主都充当艺术品的创造者,所有的店铺都通向梦境。在这幽灵般的长廊里,每个门槛都把人带入想象的边缘、梦境的边缘、未知的边缘。人们能看到美人鱼在玻璃橱窗中游弋,仿佛是在一个大鱼缸中。这里的一切都具有无意识的性质。另一无意识的胜地是冈峦起伏、溪流纵横的大公园,作者曾经与布勒东和诺尔一起在这里散过步。小说以《乡下人之梦》结束,对空想的真正本质,具体事物中诗的力量,爱情的源泉以及想象的创造力进行幻想。
《巴黎的土包子》中充满了奇异的东西,阿拉贡在“人类活动很少涉足的区域”寻找解开自身之谜的钥匙。在《现代神话序》中,他谈到“关不住无限的锁”:新的神话产生于人们的每一个活动之中。传说开始于人们曾生活过的以及现在正生活着的地方。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变化引起了阿拉贡的注意。通过肉欲,他描写了店铺里每个人的幻想,叙述了虚构出的传说。阿拉贡在他的想象中迷失,在这种精神的冒险中,他悟出了超于现实之上的事物的本质,主张通过感官发掘被人忽视的真知,拒绝理性的压抑。阿拉贡还通过幻象的性质和功能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征:超现实主义的罪过就在于,不规则而有**地使用具有麻醉性的幻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节制地为幻象本身创造幻象以及为了产生无法预见的错乱和变形而使用的表象。
2.诗歌
阿拉贡的诗歌创作表明,超现实主义对他来说是一种表达自由反对束缚的手段。即使是他在现实主义时期的诗作,也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痕迹,比如:“歌中的复句像光赤的脚/在碧波似的寂静中搅扰。”(《自由区》)
和其他超现实主义的诗歌一样,阿拉贡的很多诗歌对读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例如,《百叶窗》中,通篇都是“百叶窗”这个词的并列组合,文本排列成百叶窗的样子,只在最后加了一个问号。似乎是没有任何意义,莫名其妙,但是文字和形象的结合却能让人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跟阿波利奈尔的绘画诗异曲同工,并且比阿波利奈尔的诗更甚,因为它的诗句根本称不上是句子,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组合,这首诗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极端代表。
超现实主义主张爱情至上,爱情是欲望的最重要形式,是创作的源泉,阿拉贡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爱情诗。他在《放任集》的序言中写道:“与爱情无关的东西,我什么也不想……对我来说,除了爱情,任何观念都会消逝。如果能由我决定的话,所有反对爱情的东西都将被消灭。”
艾尔莎是阿拉贡诗中永远的爱人:
你的眼睛这样深沉,当我弓下身来啜泣
我看见所有的太阳都在其中弄影
一切失望投身其中转瞬逝去
你的眼睛突然这样深沉使我失去记忆
——《艾尔莎的眼睛》
这首诗充满对艾尔莎的深情,诗人迷失在爱情中,仿佛产生了幻觉。阿拉贡起初高唱“爱情”这个词,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一样,把爱情当成一种崇拜和信仰。在遇到艾尔莎之后,他发现“爱情不是一个词”(《未完成的小说》),开始相信世俗的幸福。但不管怎么变化,他始终把爱情放在首要的地位。
阿拉贡的作品把现实和想象精妙地糅合,以超现实主义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并将其视为一种实验方法,追求语言的自由表述。从某种角度说,他并未把超现实主义看成一种思想体系,正因如此,他的创作观念才会发生多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