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吕亚1895年出生在巴黎近郊工人聚居的圣·德尼区,原名欧仁·格兰岱尔。他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会计,母亲在圣·德尼区做裁缝,从小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了解并有所体验。1912年至1914年,艾吕亚在巴黎读书时因患肺病辍学,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去瑞士的达伏附近疗养,因此他有机会阅读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与阿波利奈尔的大量诗作。这期间,祖籍俄罗斯的嘉拉姑娘在疗养地与艾吕亚邂逅,后来成为艾吕亚的夫人,同时也成为诗人诗作中第一位光彩夺目的形象。《诗1914》是艾吕亚1914年所写若干首诗中的一首,也可能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他的第一首诗,其第一句“心挂在树枝上你们去摘就是”,如同天籁之音,表现了诗人心怀的坦**与热情,也暗示了艾吕亚一生的品行和艺术风格。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曾说“第一行诗是天赐的”[1]而这第一行诗,决定这首诗的主要格调、中心内容,或者说这一行诗代表了艾吕亚诗歌艺术的方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艾吕亚即被动员入伍。他开始在野战医院当卫生员,后来在步兵部队服役,一次战斗中不幸负重伤。养病期间,他发表了最早的两部活页诗集《义务与不安》及《和平咏》。在这两部作品中,诗人以洗练的风格,表达了对战争的切肤之恨,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苦闷之情。通过这种在前线战壕里交换零散的诗篇,艾吕亚遂与反对战争的诗人、画家如阿拉贡、布勒东、苏波等人相识,并开始用笔名艾吕亚发表诗作。
战后,艾吕亚和布勒东、阿拉贡等人组织了巴黎的达达主义团体。1920年,他的《兽与人》发表,在该诗序言中他**了一位立志改革者的心扉。1922年,他与马克思·埃尔斯特共同创作的《不朽者的苦难》发表,这标志着他与布勒东等人从此开创超现实主义运动。艾吕亚成为《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的主要撰稿人。1924年,他的《为了不死而死》发表,艾吕亚努力使感觉世界与感官协调一致,使真实与梦幻融为一体,并使它们处于一种相同的依恋关系中。
1924年之前,诗人的创作可视为第一阶段。1924年到1939年,为诗人创作的第二阶段,是诗人积极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阶段。
1926年,艾吕亚出版了著名诗集《痛苦之都》,这些“无意识形成的”抒情诗朴素自然,格调深沉,不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但却显示出了文字所具有的非凡神奇的力量,十分适合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表现人类的痛苦与不幸方面感人至深。梦幻与现实相交织,彼此矛盾、对立的词语组成独特的词组,创造出的形象奇妙瑰异:“我随你眼睛如随月亮而变幻/忽而轻于鸿毛忽而重于灌铅/缠绕你的一泓黑色神秘之水/或在你的发中你的轻微胜利……大自然落入你的生活的罗网/你的影树指着它的肉体天空/它具有沙的声音和风的姿势/你所讲的一切在你身后晃动。”[2]
1927年,阿拉贡、艾吕亚、佩雷、布勒东等先后加入法国共产党,但入党后处境尴尬。法共对他们始终怀有戒心,而超现实主义团体内部的人则对他们靠拢法共大加抨击。
1929年,艾吕亚又推出了不同凡响的新作《爱情与诗歌》。诗中歌颂纯真爱情,使生活、幸福、友谊成为可能。他的诗作短小紧凑,高度简练。1930年,艾吕亚认识了尼丝,1934年两人结婚。这期间,爱情使他写出了《即时的生命》(又译《当前的生活》)、《公共玫瑰》等。这些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爱情,分别以诗人在不同时期遇到的妇女作为抒发感情的对象。诗人写这些诗时视野开阔,灵感涌动,其心境不再与他人隔绝,转为分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诗中不乏奇异的幻象、反抗的呼声,也充满唤起人们团结友爱的深厚感情。这些超现实主义诗歌着意于反传统的诗艺,继续讴歌爱情和自然,强调心声的自由外露。
1933年6月,艾吕亚等人被法共开除出党。此后,他们虽然与法共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行动自由,但从未脱离政治生活和斗争。
1936年诗人与毕加索结下友谊,创作《丰富的眼睛》。这一年,他前往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在伦敦举行的超现实主义展览会上,艾吕亚发表了题为《诗的事实》的演说,这演说与他1939年发表的《展示》总结了他对诗的思考,提出了粉碎现存价值观念的必要性和建立新的伦理观念的迫切性等问题。
1939年到1946年,是诗人艾吕亚创作的第三阶段,这是诗人以诗歌为武器,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地下抗敌的阶段,这个阶段产生了诗人最著名的诗篇。自西班牙内战开始,艾吕亚的创作态度发生变化,多选择严肃的主题,有些诗歌带有强烈的战斗性。这之后他逐渐放弃了超现实主义,并于1938年彻底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1938年10月,布勒东从墨西哥回来,谴责艾吕亚与亲共产党的《公社》杂志合作,艾吕亚与布勒东决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地下抵抗运动,并于1942年再次加入法国共产党。战后他荣获“抵抗运动勋章”,先后参加过洛克劳和墨西哥的和平会议,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期间,他著有《诗与真理》诗集(当时由英国空军空投到各被占法国领土上),还有著名的诗集《与德国人会面》。
第四阶段是1946年到1952年,这是他创作生涯发出最后光辉的阶段。1946年,尼丝去世,艾吕亚悲痛欲绝。1949年,孤独的艾吕亚认识了多米尼克,由此爱情新生。写出《什么都说,凤凰》(又译《凤凰集》)。这是专门献给多米尼克的情诗。这期间,艾吕亚还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著有《政治诗集》《和平的面目》等,主要描写人们的痛苦和兄弟情谊,反映了他的政治战斗精神。同时,艾吕亚还出版了几部抒情诗集,其中重要的有《不间断的诗》《伦理课》等。1952年11月18日,艾吕亚死于心绞痛。1963年,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袖珍版艾吕亚诗歌选集《最后的情诗》,印数达罕见的6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