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1 / 1)

1897年,苏波出生在巴黎西南郊沙维尔镇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医,舅舅是汽车厂的老板。苏波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他心情很苦闷,始终无法忘记与死亡的初次接触。苏波读过很多的诗,早就对兰波、雷维蒂和阿波利奈尔的诗作着迷。苏波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战壕。许多人在战事中送了命,而苏波安然无恙,由于充当实验品中毒,他曾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在病**,苏波怀着敬意把他的第一首诗寄给了阿波利奈尔,并在后者的协助下,他在《SIC》上发表了这首诗。之后,阿波利奈尔又将菲利普·苏波介绍给布勒东。接着,苏波的诗作陆续在皮埃尔·雷维蒂所办的《南北》期刊上发表。1917年,苏波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水族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憎恶、失望和反抗,这便是战争结束时大部分法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感觉。这一年,苏波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并把它用于实现他与阿拉贡、布勒东一起商讨的“文学梦想”。在法国,这三个青年由于对现政权和传统文化的痛恨和反抗而联合在一起,人们称他们为“三剑客”。1919年起,他们对达达主义有所了解。一致认为:只有在所有领域进行一场全面彻底的革命,才能洗涤战争这一野蛮行径,真正实现纯洁的人类文明。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们觉得达达主义是少数几种可能拯救人类文明的途径之一。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诗歌追求,所以很快受到了由特里斯唐·查拉在瑞士发起的达达主义运动的影响。苏波对《达达主义宣言》中各位作者抗击社会的毅力深有感悟。1919年1月17日,他在给查拉的信中写道:“我坚持向您表达我对《宣言》的赞赏之情,我感到很震惊,并十分钟爱它。”之后,因为缺乏资金,皮埃尔·雷维蒂决定从16期停止出版《南北》杂志,苏波也就不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但与此同时,1919年3月,苏波与阿拉贡、布勒东却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巴黎创办《文学》杂志。取名“文学”只不过是他们用以嘲讽文学的手段,希望通过这个杂志在新老文学工作者之间架起桥梁,杂志的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和偏见。

1919年夏初开始,苏波如饥似渴地涉猎文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拒绝休息。当他不在《文学》杂志社里工作时,他就在巴黎到处游**,电影、戏剧和展览都不能满足他。当大家认为他在睡觉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写诗,在写他所谓的“真实的诗”。从1920年到1922年,苏波都是达达主义运动的忠实参与者、推动者。

后来,他和布勒东觉得达达主义虚无色彩过浓,便想试验其他创作方法,于是二人以“自动写作法”写作并发表《磁场》(1920),这部小说成为真正超现实主义的第一步。同年,两人还合作写了两个短喜剧《请您》和《您会忘记我》,在达达主义运动期间上演。次年,苏波发表《风中玫瑰》,表现了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和忧郁之情。

后来,达达主义者的创作失去活力,其成员间的纷争接连不断。但对超现实主义三剑客(苏波、阿拉贡、布勒东)来说,这却是一个契机。他们通过《磁场》与“自动写作法”重新建立了联系。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成立了事实上早已存在的超现实主义小组。但是苏波却由于性格中的独立因素,始终有些默默无闻。他只是对日常的集会、试验、研究成果、散步和神秘主义学者的笔录或集会感兴趣。自20年代起,苏波有意识地放弃“自动写作法”,开始以精雕细刻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仍与该运动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写了《我们到西部》(也译作《韦斯特韦戈》)(1922)和《乔治亚》(1926)两本诗集。他对同伴参与政治活动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对那些被超现实主义团体开除的艺术家和作家,还和他们保持友谊,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妥协性和折中主义。出于对友谊的忠诚,他斥责超现实主义运动内部所出现的分裂。后来,他再也无法忍受朋友之间的纷争,毅然决定做一名记者。当记者前,苏波对他们说,这是友情的末日。苏波的言行让布勒东感到震惊和恼火,他激烈地斥责,一个诗人不应该这样误入歧途!而苏波拒绝加入超现实主义,这也正是超现实主义者排挤他的一个原因。

1924年12月1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期刊《超现实主义革命》出版,苏波写了《阴影中的阴影》的引言,他这样写道:“我的言行一致,也就是说,与那些在我生活之外的人完全对立。”其实,早在1924年6月《文学》最后一期上,苏波已经对他的言论进行了忏悔。在那段情绪低落的日子里,他常常自言自语道:“我失去了我的生活。”

1929年底,当《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的时候,决裂的局面形成了。布勒东甚至对许多昔日的战友大加责骂:“为什么我们要继续做令人厌恶的事情呢?一个警察、几个**公子、两三个皮条客、几个精神病患者、一个傻瓜……难道他们能组成一个有趣的、无害的、充满生命力的团体?一个由计件付酬的人们组成的团体?”对此,苏波与普列维尔、阿尔托、马松等人共同编写了题为《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抨击性小册子,对布勒东及其追随者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布勒东在《一具僵尸》中开除了苏波,虽然如此,苏波对于这一运动的杰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被开除之后,苏波创办了《欧洲杂志》和《新写作》。从那里他开始了解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与此同时,作为报刊合订本的负责人和作家,苏波进行了大量的出版活动,出版了许多小说,还为很多报刊撰稿,并继续创作诗歌。他最完美的诗歌当属《乔治亚》,这个诗集表达了对女性疯狂的爱情、对贪婪肉欲的绝望以及梦幻般的妄想。此后,他放弃一切,作为一名记者而环游世界,并在美国、俄国、德国和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20年代,苏波创作了四部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包括《巴黎的最后夜晚》。与他的诗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小说风格激越,气势恢宏,多以自由与反抗为主题。30年代,他还发表了有关波德莱尔、阿波利奈尔、布雷克、洛特雷阿蒙、缪塞等的评论。1937年,他出版了《诗歌全集》,汇集了自己1917年至1937年的全部诗作。在这本集子中,他以丰富多彩的笔调表现出对奇特性自始至终的喜爱。紧接着,苏波的风格开始迎合大众,特别是在战争中所写的《颂歌》。之后,他又找回属于自己的奇特怪诞的灵感:《无语》《曙光》《献给我的孩子们的朋友的诗》。

1938年,苏波负责创办了“突尼斯广播电台”。由于他传播关于反维希政府的观点,1942年他离职了。离职期间,他利用关系网在美洲为《法国快报》效力。回国后,他1946年创办了《幻想报》,并重操旧业,作为记者为广播电台撰稿。从1951年到1977年,他一直是广播节目的制作人,同时致力于翻译和戏剧创作。1966年9月28日,布勒东去世。超现实主义小组由许斯特领导,活动照常进行。但是许斯特于1969年10月4日在《世界报》上发表《第四章》表明,小组在布勒东去世之后已不可能保持一致,实际上宣告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结束。70年代,苏波又转回到诗歌创作,并再版了他的诗作。1973年,苏波整理了他的诗,出版《诗与诗学1917—1973》,其中包括许多从未发表的作品。1980年,他出版《画评》,次年,出版《为了忘却的记忆1914—1923》。他创作后期的作品显得题材多样却相对冗长,他在诗歌、戏剧和翻译中加入了许多重要的评论和肖像。

虽然苏波常常行事低调,但他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向往自由以及各种形式的冒险,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他。苏波经常关注每个人的行动,并毫不犹豫地出版那些与他文学道路大相径庭的法国和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自己的作品,他常常以“碌碌无为者”自居而感骄傲:“我憎恨成功……我认为应该毫不犹豫地成为失败者”,他经常这么说。苏波一生始终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他以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形象被载入法国文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