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曾是一场文学运动,一度声势浩大,并涉及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在十余个国家引起反响。布勒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在其兴起和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发挥着先锋作用。他同其他理论家一样,他的文学理论的提出也受到过以前或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15]
(一)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它发端于英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席卷全欧,对后来的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重视幻想与想象,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布勒东同样也推崇梦境,当然这首先是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继承了浪漫主义的精髓,同时又将它发展、丰富。布勒东很早就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成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
(二)象征主义
如果说浪漫主义对布勒东的影响还不是特别大的话,他对象征主义的借鉴则是很直接的。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象征主义认为现实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它只是“彼岸世界”的一种象征,为了认识这个“彼岸世界”,只能凭借“直觉”,即一些非理性的神秘的内心体验。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是将内心体验曲折、隐晦地表现出来。布勒东在早期求学期间就阅读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并且把瓦莱里看成是自己的导师和教父。1919年,布勒东的第一部诗集《当铺》出版,这部诗集带有早期象征主义色彩,其中《绿金》一诗的艺术手法及情调非常接近马拉美。布勒东也将象征派诗人兰波视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兰波的《醉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充满了寓意和象征。他的诗强调直觉和幻觉的因素,具有神奇的意象和梦幻的色彩,给布勒东以极大的启发。布勒东吸收了象征主义关于“直觉”的精神内核,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现实只是‘影子’和‘乌有’,只有‘超现实’,即潜意识和无意识才是真实,才反映世界的本质。象征主义执著追求的‘彼岸世界’正是超现实主义热衷向往的‘超现实’境界。可见两种文学派别在文学主导思想上的脉络基本上是相同的。”[16]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布勒东在学医期间阅读了大量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著作,他本人也拜访过这位大师。布勒东关于超现实主义理论正是以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弗洛伊德把一切艺术活动都看成是无意识的表现形式,都是与现实相对立的。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满足的愿望”,艺术家只要让被压抑的欲望在幻想中得到宣泄,便能产生艺术作品。因此艺术应该是“白日做梦”。因为梦是理性松懈后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活动。以梦的方式进行创作,才能得到“净化”的艺术作品。在这种学说的指导下,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只有处在梦幻当中才更真实。因此,他们鼓励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下进行创作,从而透过客观的世界表象来认识它的本质。“自动写作”和“梦幻记录”正是弗洛伊德理论在创作中的具体实践。
布勒东关于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正是建立在对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的反拨与借鉴的基础之上,既反传统又与传统的学说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正是由于超现实主义的出现,西方现代文坛才显示出丰富繁荣的景象。同时其代表人物布勒东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又启迪了后续的文学流派。
超现实主义之后,法国文坛相继出现了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等较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虽然不同的流派各具特色,互不相同,但都特别注意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个人的情绪、联想乃至个人的幻想和幻觉。这些流派的作品并不重视描写客观环境,也不重视情节,着重表现主观世界,在表现手法上常常以暗示为主,兼用幻想、怪诞等手法,以此来代替叙述、描写和说明。从这几种流派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可以看到布勒东关于超现实主义理论的印记。布勒东的理论和创作影响了这些流派,为它们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超现实主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远不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不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的影响那么明显。不过在文学创作实践上,还是有些作家或多或少地接受超现实主义的一点影响,如田间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这些诗中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一点影子。《我用残损的手掌》被认为是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手法,描写诗人用手掌抚摸祖国地图的种种感觉和幻觉。袁可嘉认为,这种幻中见真的手法就是超现实主义的。“用超现实的手法来写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情,这在新诗向现代派借鉴的道路上,应该说是一个突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