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革命构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独特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上演的一场生灵涂炭的悲剧,是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为克服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加深了原有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促使人民群众进一步觉醒。它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原有的矛盾进一步积聚。“通过一场战争来结束一切战争”,这种将残酷与美好混为一体的愿望最终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现了对德国的复仇,但从此陷入长达4年多的战争磨难。法国人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把法国人民带入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生活突然陷入困难和无助,战争给法国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人们对传统的理想、文化和道德产生了怀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对现状表现出强烈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表示反叛,同时战争带给他们的幻灭感让他们陷入深深的不幸,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反思获得新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这场由多个国家参与,10多亿人口被卷入的血腥战争对广大参战国人民来说的确是深重的灾难,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生命,众多国家毁于战火,整个欧洲满目疮痍,遍地废墟。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战争耗尽了法国的有生力量。憎恶、失望和反抗,这便是战争结束时大部分法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情绪。
严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西方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最后希望,青年知识分子觉得,他们精心继承并信以为真的文化将他们出卖,战壕里的苦难生活和战场上的狂轰滥炸表明,曾经让欧洲人洋洋得意并一直坚守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和文化观在这里竟一文不值,毫无意义。在他们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充分证实,过去的文化原来只是一批“假货”,正是这批“假货”导致了欧洲人的自相残杀。
从理念上说,超现实主义多少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同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革命的理念和思想深得人心,摧毁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正是超现实主义从十月革命中所汲取的灵感,十月革命让战后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建立新世界的希望。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青年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无奈的工人们于是在工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了,他们的觉悟不断提高,罢工、游行,但由于资产阶级的阴险狡诈和工人队伍内部的分化,斗争相继失败。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却又给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和无产者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法国人把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这段时期称为“美好时代”,法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强国。19世纪末以来,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垄断组织也逐步强大起来,到20世纪初,法国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迅猛发展的生产力,飞速进步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对论、量子论等现代学说的创立表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是20世纪文化观念急遽变化的直接诱因。建立在理性科学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然而这种资本的快速膨胀并没有带给人们幸福,反而带来了灾难。
人们普遍感到无助、迷茫时,开始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反思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于是在西方表现危机意识的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20世纪的风云变幻和扑朔迷离的现实,使当代作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也使当代读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求能动地探索,他们不喜欢作家为他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使他们产生必然如此的阅读期待。因此只有多样性的文学形式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认识需求和审美需求。因而,探索新的创作方法成了当代作家的共同课题,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的出现和更迭也就是一种历史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