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平与创作(1 / 1)

洛特雷阿蒙,原名伊齐多尔·杜卡斯。他的父亲弗朗索瓦·杜卡斯是一所公立小学的教员,于1839年离开萨尔尼涅,前往乌拉圭。当时的南美洲接收了大量法国移民,如于勒·拉弗格就出生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地亚,他的父母都是法国塔布人。几年后,弗朗索瓦·杜卡斯成为法国驻乌拉圭领事馆总领事,并在此期间积聚了一笔不小的财富。1846年2月21日,已有身孕的达芙萨克与弗朗索瓦·杜卡斯结婚,并于1846年4月4日生下了伊齐多尔·杜卡斯。1847年12月9日,也就是小杜卡斯出生17个月的时候,达芙萨克离开了人世。怪异的出身与缺失母爱的成长环境,对于塑造一个心智完整的儿童所起到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诗人所表现出的异样气质,或许也与这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伊齐多尔·杜卡斯出生在一座被围困的城市。1839年,法国政府支持下的乌拉圭红党总统里韦拉流放了白党领袖奥里韦。同年,罗萨斯支持下的白党向红党发起进攻,乌拉圭就这样因为内战被搞得四分五裂。伊齐多尔·杜卡斯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动**国家中相对安逸的家庭中度过的。在这个被称为“小巴黎”的蒙得维地亚,乌拉圭传统和法国文化都在伊齐多尔·杜卡斯身上留下了烙印。1859年,诗人被父亲送到法国塔布的一所皇家中学寄宿就读。诗人在那里结识了达泽,此人在《马尔多罗之歌》首次出版的第一支歌中反复出现,而后又被姓名首字母和各种动物替换掉。当时达泽8岁,诗人13岁。这次相识对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多有关伊齐多尔·杜卡斯生平的研究都试图挖掘他和这个小男孩之间友谊的秘密,也许在达泽身上可以找出受马尔多罗暴力虐待的所有少年人物的原型。

伊齐多尔·杜卡斯于1862年8月离开塔布,1863年10月到波城,我们对他在此期间的经历一无所知。在波城,他跟随安斯坦学习修辞。据伊齐多尔·杜卡斯同班同学日后回忆,安斯坦是一位非常传统的修辞教师,对诗人当时已经表现出的离经叛道大为光火。1865年,他完成了哲学班课程后,顺利通过文学业士考试。之后在波城待了一年准备参加理学业士考试,但是否顺利通过,我们无从知晓。1867年5月,他回到蒙得维地亚,一年后又回到了法国,他的父亲在巴黎为他租了一间公寓。

1868年8月,诗人匿名自费出版了第一支歌。他给好几位批评家寄去了样稿,其中包括雨果。在给这位当时处于流放中的文豪的信里,他这样写道:“我颤抖着给您写这封信。我,这个世纪的无名小卒,而您,这个世纪的泰斗。”1869年年初,一本名为《灵魂的芬芳》的诗集中,再次收入了第一支歌。虽然已两次出版,《马尔多罗之歌》还是不为人所知。但诗人不但没有气馁,创作之热情反而见涨。从1869年夏开始,诗人完成了六支歌,并交给拉克鲁瓦出版,这是唯一署名为洛特雷阿蒙的作品。这个笔名“洛特雷阿蒙”是从欧仁·苏的作品人物“Latréaumont”变换而来的。事实上,由于害怕第二帝国的文化审查,拉克鲁瓦拒绝发行如此丑恶的作品。洛特雷阿蒙的名字一直隐埋在阴影中。诗人并没有继续寻求出版《马尔多罗之歌》,而是以真名伊齐多尔·杜卡斯写了两篇《论诗》以期征服漠然的批评界和大众读者。《论诗》以使人惊奇的“剽窃”为特征,诗人将沃夫纳格、帕斯卡和拉罗什富科的句子加以修改后据为己有。两篇《论诗》好像是一个“将要出版”的书的序言,诗人打算写其余的部分吗?1870年的法国面临着普法战争,“将要出版”的书被无限期地搁置了——1870年10月24日,诗人在他的寓所里去世了,神秘的死亡引起了种种假设,简短的死亡证明书也未能说明什么问题:

伊齐多尔·吕西安·杜卡斯,作家,24岁时去世。生于蒙得维地亚(南美洲),今天早上八时死于富布尔—蒙马特七号寓所中。未婚(没有其他信息)。

真的没有什么别的信息了吗?诗人写道:“我即将断气时写下了这些文字。”好像已经预示着什么。19世纪最血腥、最令人迷惑的作品的作者在第二帝国灭亡的时候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