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音乐,汇集了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和大合唱,它不仅是很多电视电影广告片的配乐,也是迈克尔·杰克逊销量最大的专辑《颤抖》的开场主题曲,同时在国际拳联重量级比赛的现场,它也是拳手入场的“进行曲”,比赛未开,只这音乐便把场内气氛渲染到嗜血火爆的地步。
这段音乐说出来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舞台康塔塔(带表演的大合唱)《凯旋三部曲》第一部《布兰诗篇》(又译《博伊伦之歌》或干脆直译《卡米纳·布拉那》)。博伊伦修道院位于德国慕尼黑南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小镇本尼迪克特,始建于740年。1803年,考古学家在这所修道院中发现大量用拉丁文、古德语和古法语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创作时间约在11世纪至13世纪,内容分宗教和世俗两类,其中两百多首作者不详的世俗诗歌经巴伐利亚的学者整理出版,即为《布兰诗篇》(Carmina Burana)。
1935年,奥尔夫读到这部诗集,于**澎湃之际谱写出“为独唱、合唱、器乐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谓之曰“情景康塔塔”,要求以舞台作品的方式演出。
除简洁直白、朗朗上口、一听难忘的旋律外,奥尔夫特有的强烈明快的节奏,是这部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原始而粗犷的节奏,不断反复至极致,然后再转换到另一节奏,继续欲罢不能。这种干脆利落的节奏,并不重视和声行进,也不属于动力型,甚至经常以静态呈现。
任何一位指挥家几乎都有演出并录音《布兰诗篇》的梦想,最近十年,这部作品在中国音乐会上的演奏频率也非常高。目前有完整“三部曲”录音的版本不出约胡姆、凯格尔、莫斯特、莱特纳等。我的首选是凯格尔指挥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以及柏林广播合唱团20世纪70年代的录音。其实凯格尔在PHILIPS的《布兰诗篇》是我听该曲的第一个版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后来虽然先后听到约胡姆、普列文、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等名版,但体现在凯格尔演绎中的那种质朴、随意、自由自在的风格却离得越来越远了。凯格尔的合唱队绝对称得上德国第一,气势宏伟,生动鲜活,处处洋溢古风与乡土气,吐字轻巧灵活,发音纯正,真可作合唱训练的教科书,百听不厌。若论录音发烧,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版与肖指挥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版可谓不相伯仲。不过目前我更喜欢听一个新的“发烧版”——伦尼科斯版,同样是TELARC厂牌,同样是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肖的宏瀚演绎和爆棚音效犹在耳际,伦尼科斯的“DSD”就露出更加“发烧”的狰狞。这种“发烧”越来越少夸张,音质已接近现场感,这是TELARC音响的重大变化。伦尼科斯在多处用足心思,使作品的可听性又进一步。
当然,《布兰诗篇》最终还要有德国味道。由约胡姆指挥德国国家歌剧院乐团演唱的版本,因为得到作曲家的签字认可,再加上录音也确实很结实透彻,毫无疑问应当是这个曲目的“官方首选”,更不要说三位独唱家菲舍-迪斯考、雅诺薇茨和施托尔策的表演有多么出类拔萃。从整体演绎上能够望其项背的是德国指挥新锐蒂勒曼录于1998年10月的DG版。从感官愉悦上讲,这张唱片达到了这部作品所能表现的极致,蒂勒曼在节拍与重音方面处理得非常老道,不论他是装模作样,还是原本底气十足,听来都是万分过瘾。录音属于DG最好的那种味道,既阳刚大气,又圆润畅美。尤其是合唱队,精神饱满,对强弱音的处理有浓烈的戏剧效果。美中不足的是三位独唱者,男中音金利赛德在进行慢拍子叙述时,尚能控制局面,可在大多数的唱段里暴露出明显的心浮气躁;女高音奥尔茨有很美的歌喉,但在唱最后的高音时,声音太过突兀,显然声音条件尚有局限。
其实我一直都在听的版本是布尔格斯指挥英国新爱乐乐团及合唱团的EMI版,这便是我心目中“演录俱佳”的版本。即使在最好的音响系统中,其优质的录音也不输给其他版本,更何况它的旋律感与歌唱性实在太突出了。布尔格斯是西班牙音乐大师,本身又精通配器法,所以他的《布兰诗篇》不是一味地火爆痛快,而是对曲调和管弦乐细节处理极为讲究,在该慢下来的地方绝对慢下来,该暴力的地方也完全毫不留情。女高音波普是这部作品最优秀的演唱者之一,她在向高音冲击的时候最不令人担心,声音始终保持形状;昂格尔的假声男高音声音并不怪异,表现力却很好;另外这个版本破天荒地用了两个男中音,分别代表两种人物性格。补充一点,这张唱片的新版还搭配了斯特拉文斯基的《焰火音乐》和《马戏团波尔卡》,又超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