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几乎以他的三部芭蕾舞剧作为代名词,以至于许多喜欢柴科夫斯基音乐的人以为这才是他最伟大的作品。正如老柴的交响曲总是见仁见智的颇多争议,老柴的除了三部芭蕾舞剧之外的管弦乐作品也经常被划分三六九等,最著名的当然是《1812庄严序曲》,但艺术水准从来就不被看好,而演录率比较高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意大利随想曲》亦常被讥讽肤浅呆板:前者见不到深邃的戏剧结构,后者则简单得有些俗气了。其实我倒是挺喜欢时不时地听一听老柴的管弦乐,特别是那些比较生僻的“序曲”和“交响诗”,虽然录音版本有限,但能收入的都收了。我热衷于听老柴的这些作品,无非还是想证明他的音乐基点是西欧的浪漫主义而非通常认为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所以他没有跻身“强力集团”是顺理成章的,他真地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民族乐派”。
主流唱片公司出品的老柴序曲和交响诗,比较全的是PHILIPS的“DUE”系列,演奏阵容当然也堪称强大,比如《利米尼的弗兰契丝卡》和《哈姆雷特》以及《1812庄严序曲》是我极推崇的马科维奇指挥新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结构、张力和戏剧性都别具一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海丁克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的常规搭档;殷巴尔与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实力稍逊,但《命运》、《雷雨》、《暴风雨》及《司令官》曲目也足够偏僻,被归纳到这套廉价装里,自然聊胜于无。谈到莎士比亚题材的三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和《哈姆雷特》,最新的也是最好的演奏是青年才俊杜达梅尔指挥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乐团在DG的录音,感情真挚,叙事性强,音色温暖考究,实在是将老柴音乐升格之作,令人感佩。当然,也是因了这个录音,我对杜达梅尔和他的乐团的人文性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在做的,也是我们时代正在丧失的。
20年前,CHANDOS厂牌有一款唱片屡屡斩获大奖,内容便是戏剧配乐《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版)的“首次录音”,收在同一个专辑里的还有《节日序曲》、《小夜曲》和《玛捷帕》中的“波尔塔瓦之战和哥萨克舞曲”,指挥杰弗里·西蒙,乐团是伦敦交响乐团。后来我又在NAXOS目录里发现了老柴一些不常上演的歌剧比如《黑桃皇后》、《奥尔良姑娘》、《女靴》、《女巫》、《马捷帕》和《禁卫军》中的管弦乐曲专辑,由库哈尔指挥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聆听的新鲜感非常强烈,老柴的音乐也顿时显得丰富起来。还有一部戏剧配乐《雪娘》,也是CHANDOS出品,尼姆·雅尔维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演奏和录音都是唯一选择。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一张注定广受欢迎的唱片——孔泽尔+辛辛那提通俗乐团,其亲和力非同小可,特别在录音效果上所下功夫超过以往,可以说,该想到该做到的都想到做到了。《1812庄严序曲》不仅用了真炮,而且在克利夫兰某教堂现场录制了钟声齐鸣。合唱的加入也不同凡响,圣咏由基辅交响合唱团负责,俄罗斯民歌由辛辛那提儿童合唱团负责。所有这一切都是用TELARC独家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技术处理,其杀伤力效果正应了《发烧天书》中常见的话语“小心你的喇叭”。主打曲目之后的《波兰舞曲》、《圆舞曲》(均选自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意大利随想曲》、《斯拉夫进行曲》,都是百听不厌的。《节日加冕进行曲》和《哥萨克舞曲》更是不常听到。孔泽尔的指挥所特有的力度夸张和乐队的层次对比也许会对一些人胃口,在此我也并无保留意见。
老柴的四首《乐队组曲》尤其不能错过,这是展现作曲家对西欧主流传统的继承和精湛技术能力的一组作品,应当属于老柴虽不著名但绝对有代表性的杰作,CD最早以“DUE”系列问世,声音比较枯干单薄,最近刚刚被DECCA以“The Originals”重制,顿时品质大改,再也没有不收藏的理由。匈牙利指挥家多拉蒂指挥新爱乐乐团1966年的录音至今仍整体胜过尼姆·雅尔维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20世纪90年代末的全曲录音,后者也许在第三组曲有更热烈动人的表现。
三大芭蕾舞剧我准备各推荐一个全剧版和选萃版,推荐的出发点是可听性而非舞台表演性。我的《天鹅湖》首选是斯维特拉诺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生动鲜活,色彩缤纷,越听越有味儿,其境界几乎无人能够企及。这个录音现在不是很容易买到,只好再推荐安赛梅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1959年的录音作为替补。《睡美人》首选是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乐团1997年的录音,同样是音乐性极强的版本,稳定而个性分明的节奏,炫丽的音色及高品质的均衡声部都带来老柴芭蕾音乐演绎的新境界。相比之下,格吉耶夫和马林斯基剧院乐团的版本虽然也算优雅鲜活,但总是流于直白而欠细节雕琢。《胡桃夹子》我仍然选择来自俄罗斯的指挥家,年轻的贝奇科夫与柏林爱乐乐团在PHILIPS的录音至今我都认为是不可超越的极品,该版挖掘出以往不被注意的声部特点,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极具西方审美又不失俄罗斯民族风味的演绎,每次听都要兴奋。记得我在“他们的‘老柴’之交响曲篇”中曾提到罗津斯基指挥的三首交响曲,其中和第四交响曲放到一起的便是《胡桃夹子》全剧。作为老柴权威的罗津斯基由小见大,以快速流畅、毫无矫饰的笔法一气呵成地奏完全曲。弦乐高音区和木管乐器的轻灵动感出乎自然,似乎一开始便停不下来。也许我们很难在这个演奏中找到特别感人的段落,但它却能使你一直听下去,老一辈大师的整体感和平常心在此得到最好的证明。
三部芭蕾的“组曲版”首先是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20世纪60年代在DECCA的录音,大师四两拨千斤,**迭起,音响灿烂,能与之媲美的则是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柏林爱乐的那张名版,同样壮丽辉煌,风格绝妙。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张唱片作为初次接触老柴的入门宝典,你听了,岂能不一见钟情地爱上老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