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奏曲是莫扎特展露自己天才最充分的地方,在这一体裁的各个领域,他都有革新及完善之功,使古典主义协奏曲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就最近一百年来莫扎特音乐的演出和录音数量来说,协奏曲毫无疑问占据着领先的位置。从音乐的流行程度来看,协奏曲中特别是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圆号协奏曲和长笛协奏曲等都属于该乐器门类中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其中许多主题旋律用于电影、电视及广告片配乐,同时亦被改编成通俗曲和电子乐,特别是近两年盛行的手机彩铃,在其采用的古典名曲旋律当中,莫扎特的协奏曲主题最常被听到,可以这样说,我也许在公共场所听到贝多芬或巴赫或柴科夫斯基的手机铃声觉得很搞笑甚至很无聊,但是当我听到莫扎特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四、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以及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或者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的旋律时,不论它是简单的电声,还是几轨和弦,都会一下子觉得生活里充满了惬意和满足。此时,我真正地以为莫扎特是我们绝对无法离开的,他不像巴赫那样令人敬畏和赞叹,也不会像贝多芬那样发人深省,具有激励和启迪的作用。莫扎特代表着音乐最优美、最自然、最放松的本质,在这个基本概念上,他的协奏曲又表现出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意象和美感,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之作。
对于已经越过初级阶段的爱乐者来说,收藏唱片将成为扩展聆听视野、深度认知音乐内涵的必由之路。由莫扎特音乐陪伴的生活是一种境界,不断涌现的唱片版本将爱乐者带入的则是更加别有洞天的福地。这是我热衷于收集和讨论唱片版本的动力和乐趣所在,相信读者亦会在我的“炫耀”与“卖弄”当中与我分享我在聆听这些旨趣各异的演奏时所得到的种种快感,果能如此,我独自享乐的惭愧或许会有所减轻。
让我们从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开始。
除了歌剧之外,我最喜欢的莫扎特作品就是钢琴协奏曲。在莫扎特或更早的时代,协奏曲是与歌剧关系最为接近的音乐体裁,而能证明这一点的最有力证据就是莫扎特的作品,确切说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在莫扎特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歌剧、交响曲和钢琴曲创作都达到一个完全成熟的全新境界,歌剧赋予他激越的情感与戏剧性,交响曲带来的是丰富的织体和缤纷的音响之美,它们与灵感迭现、风格多彩的钢琴曲调相结合,成就了莫扎特生命最后六年所创作的八首伟大的钢琴协奏曲,它们也将是我唱片版本收藏的重心所在。
对于十分重要的作曲家特别是你所热爱的作曲家,收藏他的某一体裁类型作品的全集很有必要,即便它们并不都是完美无憾,却总聊胜于无。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并没有我特别心仪的全集版本,我最推崇的钢琴家都没有留下全集录音,这大概也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吧!
和我之前谈到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版本一样,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唱片我也有“古乐”和“现代”之分。尽管目前听得最多的是古乐的版本,但所谓标准的版本,我想还应当是由现代乐器演奏。但就是这个标准版本推介,我也是颇为踌躇。在我聆听的默里·佩拉亚、内田光子、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安德拉斯·席夫、约奥·玛丽亚·皮莱丝、英格丽德·海布勒、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盖扎·安达等人的版本中,我是各有取舍的。从个人感受来说,我不会受西方唱片评鉴类书刊的左右,即使我比较认同佩拉亚和内田光子版本的优秀。现在让我来选择推荐第一套版本,思来想去的结果还是一开始就想到的盖扎·安达,乐队是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乐团,安达自己边弹琴边指挥。这些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录音以今天的标准谈不上完美,但它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第一套立体声录音,DG选中安达实为明智之举,不独因为安达高贵而浓郁的诗情和指法力度的丰富变化,是那个时代非常显著的代表,他还为莫扎特的演奏确立了一种新风格,除了优雅细腻的歌唱性之外,还带有如微风拂面般的娱乐色彩。最难得的是全部八张CD里的所有作品演奏状态相当,水准比较平均。录音效果略有差异,不过如果不是刻意去挑毛病,反倒是觉得它们大部分都是很棒的录音,平衡感与清晰度都不错,定位当然在准确之列,钢琴声音很实但不失空灵悠扬,其中“第六”、“第十七”和“第二十一”被重制成“原版大师”系列后,以电影《埃尔维拉·麦迪根》主人公剧照为封面,别具感伤戏剧的意味。当年的LP曾经创造过古典音乐唱片畅销纪录,再版CD在音响聚焦上有重大改进,基本真实地传达出安达的内在修养和朴实无华的解读风格。所以即使已经有了全集,这张唱片也不应错过,它注定属于可以反复聆赏的那类唱片,每次只听“第十七”和“第二十一”的慢板就足以陶醉了。
我偏爱安达的莫扎特其实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的莫扎特是男性化的,是壮年而不是老年。安达对莫扎特的美表现得很正面、很直观,有令人艳羡的成分,也有感人肺腑的地方。有时他还可以勾画出一点英雄性的大方舒展的线条,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有点儿标新了。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乐团不是一个高水平的乐队,但当他们在演奏莫扎特的时候,却没有人来苛求这一点。至少这个几乎专门演奏莫扎特的乐队是最为熟悉莫扎特句法的,它不仅有自然舒帖的音色及平稳从容的律动,还从不会抢独奏者的风头,在钢琴后面深具表情的、小心翼翼的弦乐总是在轻轻地拨动听者的心弦,有心者听了会感到十分的温暖甜美。如果说几十年来许多著名乐团的风格都在变化,在我的印象里,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乐团演奏莫扎特时的声音从来都是保持一贯风格的。
全集的第二个选择竞争无比激烈,阿什肯纳吉、佩拉亚和席夫的版本虽然不像安达版那样于我有特殊的意义,但它们的完美程度毋庸置疑,以整体性的标准来要求,甚至在安达版本之上。这三个版本中在曲目上比较完备的当属阿什肯纳吉版,在25首协奏曲之外,尚加有双钢琴协奏曲和三钢琴协奏曲以及两首回旋曲等。与阿什肯纳吉联袂演奏双钢琴或三钢琴的有巴伦博伊姆和傅聪,录音年代从1972年的三钢琴协奏曲到1987年补录的早期协奏曲,时间跨度达15年。这15年里,阿什肯纳吉的演奏风格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内敛并具深度,空灵的音色也日臻化境。
阿什肯纳吉版本中的精华被做成多种中价或廉价系列,如果不欲收藏全集,“Double DECCA”版中有“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五”,都是热烈、爽朗、明亮的演奏,感受阿什肯纳吉的犹如羚羊挂角般的触键,是一种享受,声音像是从一片深远幽暗的背景中隐隐透来,营造出一种崇高而神秘的意境。当然,在全集中,我们也不应错过“第十二”、“第十三”的生动而富光彩的情感表达,前者的慢板乐章有沁人心脾之美;“第十五”、“第十六”同样有动人的慢板,还有色彩缤纷的诗情画意;“第十七”、“第十九”在从容中透着活泼,秩序中闪烁着熠熠光芒;还有最不可忽略的最后两首(“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胸襟开阔的大气象、辉煌庄严的大场面,这些在阿什肯纳吉那里竟有那么浑然天成的表现,钢琴的色彩鲜艳而精致,却丝毫不见炫耀与自我陶醉的迹象。
在佩拉亚和席夫二人的版本之间,我比较倾向于席夫版,但这显得太个人化,因为佩拉亚版本的“演录俱佳”已是普遍的定评,就我的聆听心得来说,也只能用“无懈可击”来形容。所以我还是把席夫的版本放到佩拉亚的后边说。
同样是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佩拉亚在对乐队的控制和引领方面要比巴伦博伊姆更含蓄,更不露痕迹,乐队与钢琴融为一体,是独奏声部的有机延伸,二者的对应比例十分绝妙。与阿什肯纳吉版相比,佩拉亚版似乎小了一号,在细腻微妙的感觉上更接近于莫扎特本质。但是佩拉亚的琴声不仅不缺适当的力度,而且还蕴含深刻的内容。佩拉亚不追求表面的绚丽,所以色彩并不耀眼,他的整体风格偏于阴柔内敛,有时会给人平淡之感,但如细细追究,却又能发现他内在世界其实相当丰富,比如“第十一”慢乐章的“内心独白”,“第二十二”的丰富想象和充沛灵感,“第二十四”的悲剧性气氛等,都堪比任何时代钢琴大师的同曲演奏。就力量方面而言,“第十五”、“第十八”、“第二十三”等,辉煌的音色和雍容的气度通过精湛的技巧,毫无滞涩地表现出来,形成很强的冲击力,足以令人对看似羸弱文静的佩拉亚肃然起敬。我当然不会不重点提到佩拉亚演奏的“第二十”,佩拉亚在此曲中所表现的感伤是莫名的,情绪似乎一直在被波动不安的潜流扰动,那无助的悲观甚至绝望足以反映莫扎特所处时代的气氛。不论我对佩拉亚是否有成见,他演奏的D小调“第二十”都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关于佩拉亚的莫扎特,拥有这张唱片一定是一个最低限度,它与“第二十七”编在一起,CD号为:SONY SK 42241。
现在来说与我有特殊情缘的席夫版。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唱片店看见这套被打折处理的系列唱片,都是单张的正价版。因为打折后的价格实在便宜,我没有压力地买了两张,正好是我最常听的“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我很自豪十几年前一听便喜欢上了这个版本,时至今天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它。席夫弹莫扎特比他弹巴赫好,表情很放松,有领悟力和想象力,他使用贝森朵夫钢琴,音色柔和,层次感很分明。听惯了施坦威,再听贝森朵夫,觉得用它来弹莫扎特十分合适,联想起我最心仪的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弹的莫扎特奏鸣曲作品330,那神秘而温情的声音犹在耳际,他也是用贝森朵夫。与席夫的高贵而平易的琴声相得益彰的是小提琴家兼指挥家山道尔·维格指挥的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乐团,它的弦乐更加甜美丰润,木管的声音更是鲜艳娇媚,当乐队齐奏的时候,竟有着强烈的共振,弹性十足,在好一点儿的音响上听简直有振聋发聩之功效。这套录音完成于1984年—1990年间,估计是为了纪念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而做的项目,因为录音地点很有讲究,几乎遍及维也纳和萨尔茨堡的各重要演奏场所,这些历史悠久的音乐厅堂音响效果各异,但DECCA的录音师们都很好地调整了各处的音场与聚焦,所以总体音响非常平衡,出入不大。这个版本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大多数的华彩乐段都是席夫自己写的,除了“第二十”用了脍炙人口的贝多芬华彩以及“第二十三”用了乔治·马尔科姆华彩之外。为了帮助聆听者更准确地领会这个版本的理念,席夫还撰写了一篇短文,题为《一位演奏者的探索》,它与唱片说明书内评论家杰里米·希普曼撰写的《莫扎特的乌托邦理想》可以参照阅读。
提醒一点,这个版本是迄今为止第一套全数码录音的“现代乐器”版,当然也是最令人满意的一套。
本来如有余勇,我还想推荐巴伦博伊姆在EMI的录音,给他伴奏的乐团也是英国室内乐团。这个版本同样富于灵感与想象,而且很有音乐性和冲击力。不过这样的特性表现在壮年巴伦博伊姆身上,时不时会流于怪诞与浮夸。他对乐队的驱策有点儿过分用力,有时华丽而张扬的音色常使独奏声部居于从属位置。好在巴伦博伊姆的琴声有一种比较细腻而单纯的东西,音色基本清澈透明,经常可以轻易地从乐队的压迫下自然地分离出来。如果只买一张有代表性的单张,包含比较早期的“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的那张整体性很高,有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之感。巴伦博伊姆在这里的表现也比较稳定,少有大开大阖的夸张,总是保持比较典雅的纯粹的音的流动,其中细微的变化需要慢慢品味。如果有此单张还嫌不过瘾,法国版“Rouge et Noir”双张系列内有“第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七”等重要曲目,应该是很超值了。
一口气推荐了五个全集,已经十分饕餮了,但影响虽然不大但风格独特、质量很高的女钢琴家英格丽德·海布勒版本却不应再受到冷遇。海布勒有女性的优雅与细腻,还有发乎自然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她的特殊之处不止在于她是一位女性,她还是出生于维也纳的钢琴天才,童年时随父母移居萨尔茨堡,少年时又得到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的庇佑呵护,并得以接触大量珍贵文献资料。海布勒的成长道路是作为莫扎特演奏专家来培养的,所以她在40岁前后录制的协奏曲和奏鸣曲全集,是可以作为莫扎特协会的官方版本来看待的。合作的乐团以伦敦交响乐团为主,指挥则是当时风头甚劲的科林·戴维斯、阿尔奇奥·加利埃拉和维尔托德·罗维茨基。再补充一点,这套全集是真正的全集,包括27首全部,而不像前面介绍的几个版本,不是缺“第一”到“第四”,就是缺“第七”、“第十”。
该介绍两套“古乐”版本了,确切说是使用“时代乐器”演奏的版本。
第一套自然是比较常见的马尔科姆·比尔森版本,作为音乐学者和教授的比尔森,采用的谱本严格按照莫扎特的手稿及当时的钢琴演奏风格习惯进行修订,是“复古”比较彻底的版本。其实在这里指挥家的名气更大,也更有号召力,他是大名鼎鼎的约翰·艾略特·加迪纳。对于习惯莫扎特时代钢琴音色的聆听者来说,这个版本最大的好处就是独奏钢琴与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在音色上的极端和谐,钢琴的音量不算大也不算小,非常真实的录音使这些本来色彩偏暗的乐器显得很有光泽。比尔森的表现大体上中规中矩,但也有很活泼生动的表情,时而散淡无为,时而硬朗紧促,还能随意地流露出莫扎特式的潇洒狂放。很显然,乐器本身的局限使比尔森的表现还很不充分,更加精彩的乐队表现常常先声夺人地把聚焦吸引到它那里。想想这个版本的可听性,对于刚开始听莫扎特又不欲浸**太深的人来说,比尔森与加迪纳应该是首选,如能因此而爱上莫扎特也毫不奇怪。
现在该说说我个人最推崇的一个版本了,可能知道它的人更少,却是我最百听不厌的“时代乐器”版。独奏者是约斯·范·伊梅尔希尔,比利时钢琴家、羽管键琴家、管风琴家、音乐学者。他于1985年创建巴洛克音乐演奏团体“Anima Eterna”,重点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最著名的唱片便是分十张陆续出版的钢琴协奏曲。这个版本当然不容易买到,我手中的五张是朋友送的,所谓“一叶知秋”,我在听了五张之后,已经下了必收全集的决心,所以在这里仍以全集的名义大力推荐。
灌录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唱片,声音非常逼真自然,几乎没有恼人的低音和尖锐的高音,莫扎特时代的钢琴以及巴洛克乐器的音色就是原音重现,温润而饱满,结实而轻盈。我听伊梅尔希尔弹琴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像在表演,而是为自己弹琴,他自己已陶醉在那优雅平和的音乐当中。在他的影响下,连伴奏的“Anima Eterna”都有点儿孤芳自赏的味道,对每一个乐句、每个和声似乎都要意味深长地奏出来。他们与独奏者眉目传情,心领神会,一唱三叹中浮出微醺之意。和这个恬淡清明、无欲无求的版本相比,比尔森和加迪纳的那个版本则显得带有匠气,为录音而录音的意图非常明显,所以部分精彩效果有“做”的痕迹,尽管对于聆听者来说这样的风格亦常过瘾,但发乎自然的东西也许生命力更长久啊!
关于“时代乐器”的版本,不妨在这里一并再介绍两种,一个是罗伯特·列文弹奏、克利斯托夫·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学院乐团伴奏,一个是安德烈斯·施泰尔弹奏并指挥科隆协奏团伴奏。据目前的信息,他们还都未完成全集录音,有无计划也没有明确说法。但罗伯特·列文版已经出现在唱片目录上四五张了,而且多为早期作品,甚至已经有了“第一”至“第四”,按这个趋势,全集应是指日可待。不过如果唱片公司对此不再有兴趣,中途夭折也是可能的。施泰尔版目前也只见到两张,评价较高的是含“第九”和“第十七”的那张。施泰尔弹的巴赫与海顿都还比较有品位,有气质上的决定因素。第九协奏曲的慢板富于热烈的情绪和激动的呼吸,这种变化的幅度在早期钢琴(fortepianos)上表现得如此生动充沛真是难能可贵。施泰尔的指挥水平也很高,他让乐队始终保持张力和饱满情绪,构架上严谨而精确。科隆协奏团的层次感比较突出,可能跟录音的摆位有关,听起来有包围钢琴的感觉。
下面就部分重要曲目做一些版本推荐。
除了全集之外,阿什肯纳吉还有一张唱片不可不听,就是与匈牙利指挥家伊斯特凡·克尔特斯合作的“第八”和“第九”,这部20世纪60年代由威尔金森操刀的录音,不仅真实地传达出阿什肯纳吉的灵性与人情味,还将意气风发的克尔特斯飘逸而开阔的伴奏尽情捕捉。
第九协奏曲的版本还可以考虑当今青年才俊第一人的莱夫·奥维·安兹涅斯自己指挥挪威室内乐团演奏的版本。这位我目前最为推崇的青年钢琴家不仅技巧驾轻就熟,而且音色好到极点,他以北欧格里格的意境来重塑莫扎特,声音的形状和音乐的造型无不透出清新之美。安兹涅斯有点儿过早地将演奏重心转移到海顿与莫扎特,虽还谈不上一家之言,但独具特色是肯定做到了,而这些是以他的无敌技巧和纯美音色作保证的。
晚年的鲁道夫·塞尔金与阿巴多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一系列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多以正价版发行,一张一张凑起来比较麻烦。PHILIPS当年出版“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塞尔金卷”便以五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为主体,只辅以一首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五首协奏曲除第十四系早年阿道夫·布什指挥他自己的乐团伴奏的老录音外,其他四首都是与阿巴多合作的新录音。“第十二”、“第十六”、“第十七”、“第十九”应当说代表了这个系列的最高水准。塞尔金的大师风范表现在他以贝多芬的观念去解读莫扎特,采用了特别宽广徐缓的速度,表现出音乐中庄严神圣的一面。塞尔金的琴声力量平均,少有起伏,却能紧紧抓住听者的神经,犹如磁石一样把你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去。正当壮年的阿巴多恰当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伴奏与塞尔金的独奏亦步亦趋,却一点儿不显得老迈拖沓,反倒有种爽朗乐天的状貌。如果这个专辑还不能满足你对塞尔金演奏莫扎特的热爱之情,那么包含“第十二”、“第二十”和包含“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的两张就一定要再想办法入手了。
布伦德尔与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的全集被PHILIPS出版的《莫扎特全集》作为钢琴与乐队合集的主体,当年也获得很高评价。后来出版的两套“DUO”基本上收进了最重要的曲目,性价比很高。近年布伦德尔与指挥家麦克拉斯合作重录莫扎特,就已经发行的几张来看,整体感觉肯定好于老版本。我在这里推荐包含“第十二”和“第十七”的一张,其中布伦德尔的造句有更深奥的意图,新意迭现,十分具有启发性。他对钢琴纯净音色的追求可以说已经达到某种境界。麦克拉斯指挥的苏格兰室内乐团虽使用现代乐器,但运弓和句法显然深受“本真主义”影响,呈现出高洁淡雅的意韵。
在任何一种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版本推荐里,都不能缺少伟大的米凯朗杰利在DG录的两张CD,这两场由他的学生科德·加尔本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伴奏的广播电视音乐会同样激发出晚年米凯朗杰利的最佳状态,是不可多得的大师最佳协奏曲录音。这两张的曲目很有意思,一张是包含“第十三”和“第十五”的早期作品,一张是包含“第二十”和“第二十五”的晚期作品,米凯朗杰利把前者拉向巴赫和海顿,而将后者直接与贝多芬连在一起。这两张唱片的钢琴声音有很大不同,而我可以确定他使用的是同一架钢琴。对于偏好传统诠释风格的人来说,米凯朗杰利的莫扎特确实有些标新立异,甚至还有散漫零乱之感,但喜欢米凯朗杰利需要一个过程,不仅是聆听的过程,也是探究和领悟的过程。
葡萄牙女钢琴家马丽亚·胡奥·皮莱丝20世纪70年代初以演奏莫扎特出道,后来签约DG后与阿巴多合作的协奏曲系列整体水平远远超过原来在ERATO的录音。皮莱丝不会改变什么,但他的莫扎特无疑属于最高贵典雅也最柔美温情之列。阿巴多指挥的欧洲室内乐团演奏风格与皮莱丝的琴声取得和谐的统一,这个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的版本值得拥有一个代表唱片,从曲目的平衡上来看,我推荐含有“第十四”、“第十七”、“第二十一”的最新中价再版片,这是DG为纪念莫扎特250周年诞辰所发行的“选集套装”之一。
第二十协奏曲之后,唱片版本可选择的余地一下子大了起来。此时我会迫不及待地将克里夫德·科曾和安妮·菲舍尔的两个在我看来最伟大的版本抛出来。
2001年DECCA出版的“传奇”系列将科曾的两个莫扎特协奏曲专辑合为双张,即布里顿指挥英国室内乐团伴奏的“第二十”和“第二十七”,克尔特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伴奏的“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和“第二十六”。关于他与布里顿合作的那张唱片,曾有一个著名的插曲:1970年9月,在录完“第二十七”的几天之后,科曾在音乐会上演奏出他以为更加完美出色的演绎,这促使他马上否定了几天前的录音,他要求与布里顿重录这部作品,但不被DECCA唱片公司所接受,于是科曾便拒绝发行这个录音。随着布里顿与科曾的相继去世,新的“更完美”的录音终究未能出现。科曾去世的第二年即1983年,DECCA还是发行了这个录音,一时成为绝世名版。其实,无论是否听过那场所谓“更完美”的音乐会,都不会影响人们对这个录音的评价。科曾在演奏莫扎特时的灵感绝不在古尔达之下,他的华美清澄、他的神采奕奕、他的高贵的思想,都在这个录音里有所体现,布里顿的伴奏始终与之保持着势均力敌的对应关系,丰满的弦乐和朗朗向前的气概拥有超越一切的庄严力量。
科曾与克尔特斯的合作要更早一些,三部协奏曲分别录于1967年9月至10月间。科曾的演奏更显完整平静,少有激动的火花。克尔特斯的伴奏有刻意控制的嫌疑,明显甘居从属位置,自然也不会像布里顿指挥的那样处处闪烁灵感的光芒。
EMI唱片公司出版的“Seraphim”将安妮·菲舍尔的两张名版合在一起,以一张价格出售,足够慷慨大方。萨瓦利什指挥的“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录于1959年,波尔特指挥的“第二十”和“第二十三”晚一年录制,年代虽早,但音响效果极好,声音有厚度有层次,钢琴的颗粒感结实饱满。安妮·菲舍尔虽为女性,却有着恢宏的力度和敏感的指法变化,她的触键轻柔而晶莹,于了无痕迹中讲求色彩的转换。给她伴奏的两位指挥家中,萨瓦利什比较灵活而感性,旋律如歌般流畅唯美;波尔特的伴奏更注重靠近贝多芬的宏大气象,他强调了节奏的舒缓大气,却略显**不足。
同样是女钢琴家,克拉拉·哈丝姬尔的境界似乎更高一些,她没有安妮·菲舍尔那般讲究细节、以局部的精美取胜,而是将情绪升华,透过源源不断的情感推动,将音乐的能量点点积聚,步步推进。在20世纪下半叶的钢琴家当中,哈丝姬尔是使莫扎特音乐重新归于庄严形态及戏剧结构的代表人物。她超越海布勒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重新制订了演奏莫扎特的标准,从精神,到情绪,到具体风格体现,哈丝姬尔都拥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她的控制能力令人感佩,即使到老年技巧有所下降的时候,她所弹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依然带有灵气与火力。在演奏莫扎特方面,她是真正的大师、大师中的大师!哈丝姬尔最著名的莫扎特协奏曲录音分别由PHILIPS和DG发行,PHILIPS的录音为马科维奇指挥拉穆勒音乐会乐团,DG的录音则为弗里恰伊指挥柏林美占区交响乐团,另有鲍姆加特纳指挥琉森音乐节节日乐团的实况录音。PHILIPS“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将哈丝姬尔第一集全部选为莫扎特协奏曲。DG录音包括“第十三”、“第二十三”和“第二十七”,PHILIPS的录音包括“第二十”、“第二十四”,应当算是精华荟萃了。
终于轮到同等伟大的莫扎特演奏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了。他弹的奏鸣曲我百听不厌,他与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四部协奏曲是任何一位莫扎特乐迷必有之物。DG的“小双张”系列把两张中价的画廊版合在一起,等于买一送一,又是一张超级性价比的宝贝。古尔达所代表的正是非常高调的维也纳趣味,具体表现在他身上则是特立独行和情绪多变,古尔达如果在演奏时倾尽全力,往往会显得主观化,但他的众多名演都是这种极度主观催生出来的。他的莫扎特很难说符合原意,但独有的结构设计以及表面上咄咄逼人的霸道却是具有权威说服力的。古尔达的戏剧性处理也往往显得诡异而神秘,他有时还放肆得出格,经常在演奏中如游戏般地加入自己写的装饰奏,有时又矜持得冷冰冰,该浪漫的地方平铺直叙,面无表情地一笔带过。总之,听古尔达的这两张唱片,处处新奇,时时激动。阿巴多倒是一点儿不受他的影响,一直确保着情绪的稳定和音乐线条的流畅。维也纳爱乐乐团温厚华润的音质总是隐隐地笼罩着有些肆意的钢琴声部,渐渐有了魔幻般的恍惚朦胧。
喜欢古尔达风格的聆听者还可以在另外一张唱片中获得更大满足,这张TELDEC唱片公司发行的实况录音由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乐团伴奏,乐队和独奏者都任个性充分飞扬,古尔达仍然不断地加装饰奏,而哈农库特则沉溺于他的如古乐般的晶莹音色和无时不绷得紧紧的弹性共振。这是一个听起来很过瘾的演奏,“第二十六‘加冕’”尤其令人兴奋。
简直可以说与古尔达的风格相对,法国老一辈钢琴家罗伯特·卡萨德苏斯演奏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总体上是含蓄而保守的,但是在这种所谓的保守背后,却蕴藏着法国式的优雅与乐观,而且不乏机智的想象和对比强烈的速度。赛尔指挥的克利夫兰乐团在演奏莫扎特方面极有心得,它以轻松的意态和生动的表情推波助澜,与卡萨德苏斯相得益彰地徐徐展开属于莫扎特世界的动态画卷,一切都那么欢畅自然,快慢相宜,温馨惬意。
我们也不可忽略另一位老大师的珍贵版本,他代表的是德国的诗意与美感,完全不同于维也纳的明快与甜美。演奏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权威威廉·肯普夫在诠释莫扎特晚期协奏曲时,免不了受贝多芬风格影响。他的演奏既有雕塑感又有建筑感,于首乐章呈现出俯临天下的帝王之气,慢乐章则自然散发出贵族的清逸之气。肯普夫的技巧没问题,修养更是钢琴家中的翘楚,他的莫扎特“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七”集浪漫、雄浑、温情、孤高、诗意、**于一体,是我们领略莫扎特钢琴艺术时不可不听的重要版本。“画廊版”收入的是“第二十三”和“第二十四”,“原版大师”系列再加入“第八”,日本版收入“第二十三”和“第二十七”,指挥都是费迪南德·莱特纳,乐团则是班贝格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
最后谈一张唱片,也是27首钢琴协奏曲的最后一首——“第二十七”,它与作品365的双钢琴协奏曲放在一张里,前者由埃米尔·吉列尔斯演奏,后者是他与女儿海伦合奏。吉列尔斯演奏莫扎特虽倾向于古典风格,却能自成一家,讲究宏大而匀称的布局、前后节奏步调的一致性,对音响及力量的控制不动声色,每一个句子出来都浑然天成,但内在的生命力源源不断,为表面平静的音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支持。吉列尔斯与女儿海伦合作的双钢琴协奏曲清新而美妙,犹如阳光洒进院落,灿烂的金辉赏心悦目,这正是音乐中最美妙的意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