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交响曲的录音版本(1 / 1)

在“莫扎特2006”中为莫扎特做一点事情是我从年初就开始的想法,而最终决定实施,还是因为《EMI唱片库中的莫扎特歌剧宝藏》这一契机,它使我决定将莫扎特的唱片按体裁分类做一个系列的推荐,而并非版本比较。不知是否莫扎特的在天之灵引导着我,让我最近几个月不仅一直在听莫扎特,而且真是实实在在地喜欢上他了。先是着迷歌剧,特别是EMI出品的那几套老录音。后来便系统地听起交响曲,同样把家里有的版本都找出来,居然也有七八十张之多,除了两套全集之外,“厚晚薄早”现象十分明显,这大概是所有听莫扎特交响曲的人所不能避免的“偏颇”吧。

为了弥补藏品的不足,我又专门订购了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和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学院乐团的“全集”。随着我的系列文章的继续,我还有可能订购其他产品。因为就目前准备的情况看,我的收藏本身也有不少的缺憾,只好在向众乐友推荐收藏版本的同时,自己也借机“丰富”一下。写到此处,我心中竟也无比开心。“收藏之旅”对人对己都是一个无止休的发现过程,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个过程!

莫扎特到底写了多少交响曲?这是音乐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爱乐者,收唱片“求全”是一种路数,缺几首也未尝不可,更何况那些缺的都是真伪难辨的只鳞片爪,听也可,不听也可。就目前市场流通的版本看,克利斯托夫·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学院乐团的版本最全,19张CD包含了“第四十二”至“第四十八”、“第五十”、“第五十二”、“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等几乎很难听到的交响曲。马里纳在PHILIPS出品的《莫扎特全集》中的版本也不过缺两三首而已,所以按我的意见,这两个全集都应该拥有,恰好它们一个是“时代乐器”版,一个是“现代乐器”版。

具体到演奏风格方面,霍格伍德因为是最早的莫扎特交响曲的“古乐实践者”,而且他录制“全集”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所以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录音中乐器不太好,音准有一些问题,虽然听起来更古拙、更质朴,但莫扎特音乐所特有的平滑亮丽特质也受到影响。当然,顽固的古乐爱好者会很怀念这种声音,反倒指责霍格伍德在数字录音诞生以后的声音太华丽太圆润了,甚至认为“音也更准了”便不能称之为“原汁原味”了。霍格伍德对乐谱的整理与研究表现在他的演奏中便是讲究分句与速度,同时不省略任何“重复段”,这也使得他的演奏时间总要比别的版本长一些。从这套全集中比较新的录音里,可以充分享受到霍格伍德及其乐团的密集而明晰的高音以及在轻盈跳跃的节奏中毫发毕现的细节。霍格伍德最大特点是极少强调声音的动态对比,更少有“过度”的处理,沙龙味道格外浓郁,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展开和渲染,毫无疑问是“时代乐器”的首选。同时,DECCA旗下的“琴鸟”录音曾经成为古乐录音的标准,而这种接近真实的在理念上追求朴实无华的声音在今天的古乐录音里已经很难听到了。

关于马里纳的版本,其实我更想推荐的是他的“半套”与克利普斯的“半套”合在一起的“标准全集”,也就是马里纳指挥“第一”至“第二十”,克利普斯指挥“第二十一”至“第四十一”。且不说马里纳在解读莫扎特早期交响曲中的特殊成就,单就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莫扎特指挥家约瑟夫·克利普斯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录制的后20首交响曲,就珍贵无比,而且在别的版本系列中已经很难收全了。克利普斯的莫扎特一方面有很深的老派指挥家痕迹,却又听起来那么清新鲜活,他的飘逸与透彻不似“古乐演奏”那样纯粹是形式上和音响上的概念,而是由一股空灵之气贯穿下来,像深山泉水一样清澈见底。这也许是我听到的最美不胜收的用现代乐器演奏的莫扎特,我在聆听过程中竟常常忘掉莫扎特,而为克利普斯的举重若轻的精湛手法深深折服。最近DECCA唱片公司出版的“克利普斯在DECCA的历史录音(1950—1958)”中又收入了克利普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九”、“第四十”以及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奏的“第四十一”,虽为单声道录音,但可作为PHILIPS公司这“半套”的参照,相差20年的录音,竟然在布局和句法上没有太多变化,也就是说他在50岁的壮年期和年近古稀的生命晚期,对莫扎特的理解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在于PHILIPS公司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为他最后的莫扎特录音提供了唯美醉人的声音效果,这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马里纳在指挥晚期交响曲时显然不如指挥早期交响曲那样得心应手,能保证音乐线条的流畅和音响的平衡度,却少有神来之笔,既无细节彰显,也少深度刻画。他可以把早期交响曲演奏得活力充沛,干净利落,几近完美,但以这种风格诠释最后几首交响曲,就显得空洞单调,缺少新鲜感和动力感。而且如果完全没有“古乐”感觉的话,现代乐队所擅长的戏剧性烘托在此也明显缺乏。所以,我即使买了马里纳的“全集”,还是全力推荐有克利普斯“半套”的那套。

“时代乐器”的版本当然不可忽略特莱沃·平诺克指挥英国音乐会合奏团的录音,这是可以和霍格伍德版本相媲美的版本,就整体一贯性来说甚至犹有胜之。由于音响效果做得更加精心,听起来更考究、更圆润、更细腻、更平衡。就缺少凌厉的刺激性而言,这套“本真”的莫扎特可能很适合另一类“古乐迷”的口味,为了追求音响的温暖丰润,平诺克偶尔也让弦乐稍作揉弦,常有特殊效果出现。

最近十几年涌现出来的全集版本恰恰都是现代乐队的演奏,比较有影响的是詹姆斯·莱文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杰弗里·泰特指挥英国室内乐团和麦克拉斯指挥布拉格室内乐团的版本。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麦克拉斯指挥布拉格室内乐团的版本,我自己收藏的也是这个版本,不是后来出的套装,而是用七八年的时间一张一张凑起来的,可以说每听到一张都十分欣喜,身心都有说不出的舒畅和欢悦,我之推崇并狂顶麦克拉斯,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套莫扎特,当然还有他的海顿和舒伯特也非常好,都是在TELARC的录音。

我在麦克拉斯这套莫扎特交响曲的演奏中听到了一丝克利普斯的味道,不过也只是一丝味道而已,总体感觉麦克拉斯的演绎还是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感。所谓现代感,便是音响色彩华丽,色调的明暗浓淡对比经过精心设计且自然呈现,内声部层次丰富,节奏与速度变化强调鲜明对比,特别是快板乐章常常快得出人意表,如疾风扫过,令人目不暇接。时代感指的是无所不见的“古意”,符合莫扎特时代编制的25人乐队,轻盈、爽朗而富于朝气,句法细腻精妙,音色温暖晶莹,泛音表现尤其清晰优美,羽管键琴的地位并不突出,若有若无却完成了恰如其分的低音支撑,越是早期的交响曲,这种特殊效果就越明显。

现代乐队版因为有马里纳和麦克拉斯,实在不好再推荐更多了,但我本人还十分喜欢一个版本,就是英国指挥家杰弗里·泰特指挥英国室内乐团在EMI的录音,如果让我在它与莱文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之间选择,我是毫不犹豫会选择这个的,从个人喜好来说,它的地位也应在马里纳之上,这样说也许会犯众怒,毕竟马里纳已经通过了二三十年的考验,经典地位很难撼动。

泰特的莫扎特布局大方,结构严密,音色甜美,速度上有一种稳重可靠的特质,既不激进也不中庸,气魄上与克伦佩勒和伯姆相像,但比他们更注重细节刻画,而且热情方面犹有过之。总之,我认为这是用现代乐器演奏的最令人心情舒畅的莫扎特,放低音量静静欣赏,可以说是真正到了“娓娓动听”的境界。如果听音乐时是一个人,环境又好,那么听泰特的莫扎特就是一种非常高品位的音乐享受。

全集以外的版本推荐仍然呈现出“厚晚薄早”的局面。如果没有麦克拉斯的全集版,“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五十五”合为一张的TELARC版一定是首选,它刚刚出现了一个竞争者,是2005年问世的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音乐社在DHM的录音。这套唱片共有三张,前两张是最早期的10首交响曲,用旅行中的莫扎特、姐姐娜奈尔、父亲利奥波德和母亲安娜之间的通信串联起来,每首交响曲演奏前都要念一封信,朗诵者是哈农库特及夫人,还有他们的孙子和孙女。第三张唱片则干脆是配乐信朗诵,算是免费的赠送品,用来学德语倒是不错,很好听。

对于接近中期的“萨尔茨堡交响曲(‘第十六’至‘第二十九’)”,我还是推荐平诺克的版本,四张正价版唱片我至今仍认为物超所值、百听不厌。第二十九交响曲演奏得格外精巧、自然而充满活力,已经被权威评论家封为包括“古乐器”与现代乐器版本在内的最佳演奏。

英年早逝的匈牙利指挥家斯特凡·克尔特斯指挥的莫扎特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二十五”、“第二十九”、“第三十五”交响曲壮丽大气,整体结构均匀完整,步态平缓稳定,节奏不疾不徐,底气十足的细节表现使每个音符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听克尔特斯优雅有余、活力不足的演奏虽不能立刻激动起来,但这样的音乐既耐听又值得反复回味,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可惜也只有这么几首啊。

作为套装的“第二十八”至“第四十一”交响曲我首先推荐德国指挥家奥特马尔·施威特纳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版本,EDEL唱片公司出版的纪念套装,前五张都是莫扎特,交响曲占了四张。施威特纳的莫扎特具有恢宏的气势和戏剧性的生动结构,已经很接近贝多芬的意味。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音响浑厚而富于层次,分量感十足,质地又不像维也纳爱乐那般柔软肥厚,也没有柏林爱乐那么咄咄逼人,充满冲击力。同样的音响后来在科林·戴维斯指挥同一个乐团的PHILIPS版本中得到重现,只是音响效果更透彻,高音更亮丽而已。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在乐句的舒展以及慢板乐章的铺陈等方面有过人之处,录音也更饱满清晰,只是由SONY再版后,经常出现比较尖的声响,似乎在某些地方的平衡感上有点儿问题。

其实如果让我选“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五”之间的交响曲,我还是不想放弃无论是平诺克还是泰特或麦克拉斯的单张,如果不是已经收有全集,他们可都是首选啊。

越往后,可选择的版本越多。卡拉扬的和伯恩斯坦的都是公认的经典,再加上DG“原版大师”的两张伯姆,连续有三套现代大编制乐队的“晚期五首”或者“晚期六首”当不为多,如果还嫌不过瘾,就再加上克伦佩勒的。

不过对我来说,最必要的收藏是来自CBS/SONY的两套:乔治·塞尔和布鲁诺·瓦尔特。前者充满**,叙述动人,反应敏捷,音乐角色特征鲜明,旋律展开相当优雅讲究,精彩程度绝不在克利普斯之下,甚至比后者更具人性意味。布鲁诺·瓦尔特的版本毫无疑问是感人的,是那种夕阳西下的情景,充满老人对生命的深深依恋和寻求解脱的心境。不知为何,我听瓦尔特这个版本的莫扎特,总联想起他指挥同一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九交响曲,也许是录音时间比较接近吧,瓦尔特竟然在莫扎特和马勒之间发现了共通的密码,这种奇特的听乐感受,使我总是将这个版本放在一个极特殊的位置。伯恩斯坦的“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也差不多处在同样的位置,但感觉完全两样,火热的似酒神狂欢般的沸腾象征着生命的高度燃烧,只是烧过之后又该怎样,因为伯恩斯坦在将莫扎特化为灰烬的同时,也烧毁了自己。

最著名也是版本最多不可数的最后两首(“第四十”至“第四十一”)除了伯恩斯坦的以外,尚有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布里顿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DECCA录音等。旺德贵在慢与精细,其莫扎特架构等同于贝多芬,情感力度谨慎而庄重,但音色却很透明,听起来一点儿没有沉重感,只是不由得肃然起敬。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演奏速度明显比他后来指挥柏林爱乐在DG的录音慢得多,所以虽然热力稍逊,但音色保持温厚自然,音乐味浓郁,是少见的卡拉扬富于深情的录音。布里顿演奏的莫扎特其实是很难与别的版本相比较的,他在我心目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正像他诠释的巴赫与舒伯特是最令我感动的版本一样,他指挥的莫扎特晚期交响曲也常被我许为“最可爱”的版本,所谓“最可爱”就是我不听则已,一听就被搅得心潮澎湃,已经超出了感动的界限。布里顿有超乎寻常的敏感和灵性,他几乎捕捉到莫扎特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使之戏剧化,他的质朴和纯净完全浑然天成,呈现出来的音乐即使没有上佳录音效果的支撑,也足以感染所有人。他为对莫扎特交响曲的诠释提供了多种可能,聆听与观照角度的随意调换,都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位可以和莫扎特天才相媲美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当他在演奏莫扎特的时候,我们能确切知道他到底在演奏谁吗?

“时代乐器”版我第一次听的其实是布吕根指挥18世纪乐团演奏的。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它给我带来的那种快速的刺激和轻盈的愉悦都使我长久不敢忘怀,今天再次把它拿出来作版本比较,仍觉得它与其他“古乐”版有所不同,不仅结构紧凑严密,而且节奏变化非常自由丰富,张力始终保持,那种一直向前的“冲劲儿”正像他指挥贝多芬一样热力四射,新鲜感十足。与布吕根相比,加迪纳指挥英国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的版本明显采取了中间路线,也就是说整体感觉是介于古乐器和现代乐器之间,既讲究音色的“古意”,又多处出现夸张的**。也许作为“本真演奏”,他的内在驱动力更接近浪漫主义的笔法,但在众多古乐指挥家当中,加迪纳的莫扎特算是举轻若重的,虽少有新鲜感,但可以令听者整肃心情,正襟危坐,也是一种表现风格吧。当然,在任何时候,平诺克的版本都仍有竞争价值,而我本人更喜欢他丰富多变的表情。

具体到一些零星单首上,我建议在ORFEO厂牌里翻找一些萨尔茨堡音乐节“日场音乐会”实况录音,指挥常常是鲍姆加特纳、维格、诺灵顿、索丹特和波尔顿等人,他们都是指挥莫扎特的大师,而且乐队因长期演奏莫扎特,已经形成比较特定的音色。萨尔茨堡的莫扎特从来都是典雅平静、不温不火的,而且品位格调绝对高级,任何时候听上一首,浑身都有说不出来的舒帖感。

对于不想在莫扎特交响曲上做投资的人来说,NAXOS出品的巴里·沃兹沃斯指挥伊斯特罗波利坦合奏团以及尼古拉斯·瓦尔得指挥北方室内乐团的版本可以凑成一个整套,二人的演奏都很鲜活有新意,绝对值得聆听,特别是价格上占据无敌优势,买回来永远无后悔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