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中文系科与初教系科的共识。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专科学校也越来越多。当此时也,作为全国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和有着深厚学术积淀的百年名校——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对促进和提升儿童文学学科建设负有特殊使命,因为儿童文学一直是北师大中文系科的传统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

20世纪50年代初,北师大中文系就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儿童文学教研室,由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穆木天(1900—1971)担任首任主任并聘请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1906—1997)为兼职教授。“**”结束后,在时任北师大中文系系主任、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1903—2002)的坚定支持下,北师大中文系在全国高校最早恢复了儿童文学的教学并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从80年代起,北师大中文系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上百人。从2000年起,北师大又率先在全国高校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北师大中文系(2003年改为文学院)又于2002年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由此填补了我国高校科幻文学研究生培养的空白。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经过严格考核与论证,北师大学位委员会与研究生院决定将儿童文学设置为二级学科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获准。从2006年起,北师大独立招收“儿童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下设儿童文学、科幻文学两个研究方向。这在国内高校是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因而,在北师大,儿童文学一直牢牢地立在教育讲坛。自然,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也一直是北师大广大儿童教师的重要任务与研究工作。

2006年,这本《儿童文学教程》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由北师大出版社的论证与支持,决定将规划教材开发为三个品种:一是《儿童文学教程》,重心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与文学体裁,使读者从理论与学科层面理性把握儿童文学;二是《中外儿童文学简史》,包括中国儿童文学史与外国儿童文学史,使读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了然于胸;三是《儿童文学名著导读》,使读者从感性认识的维度认识和熟知中外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希望通过以上三个品种的开发,构成一套具有北师大特色、时代精神、学理深度,集理论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新世纪儿童文学新教材,使使用者能从理论、文学史、作家作品的多重维度,多方面地把握和掌握儿童文学,建立完整系统的儿童文学知识结构。

本《教程》是北师大儿童文学规划教材中的一种,也是其基础与核心。本《教程》立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力求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的新观念、新成就、新趋势,努力吸纳中外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论述都是首次提出或引用,有的则由本书作了新的阐释,使之更趋学理性、实践性。

同时,本书在儿童文学文体的分类及其探究方面作了全新的革新与设计,即以相关文体自身的艺术特性组合为一体,重构秩序,统筹分类,设计为六大类22种,即韵文体儿童文学、幻想体儿童文学、叙事体儿童文学、散文体儿童文学、多媒体儿童文学、科学体儿童文学。这一分类所具有的“文体秩序”和“文体内涵”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充分呈现新世纪儿童文学文体的丰富性与交叉性,则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这样的分类势必要求本书对所涉及的文体,尤其是以往教材从来没有提到过的文体或样式,如幻想文学、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图画书、卡通、网络儿童文学等,必须加以新的阐释与建构,以充分呈现儿童文学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专门的术语系统,这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作为教材,本书从立项开始,就一以贯之地注重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教材撰著的科学性、规范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在作者以前主编的同类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的。由王泉根设计大纲,提出思路,制定章节,组织撰写,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最后统一修润定稿。参加本书写作的主要是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师生,具体执笔分工是:上编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王泉根、王蕾;第三章第一、二节王林,第三节王冰。下编导言王泉根,第一章第一、二、三节李蓉梅,第四节王泉根,第五节陈莉;第二章第一、二节金莉莉,第三节王冰,第四节王玉;第三章第一节陈莉,第二、三节王泉根、张国龙,第四节张国龙,第五节李蓉梅;第四章第一节王泉根、张国龙,第二、三节李文华;第五章第一节王林,第二节郑欢欢,第三节左昡,第四节陈苗苗;第六章第一、二节吴岩,第三节房立华,第四节涂明求。

完成本书后,稍稍欣然之余,也深感责任和压力。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深深感谢教育部对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重视,对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信任和关注,将“十一五”儿童文学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著述任务交予我承担。深深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规划教材的热切关照与厚待,感谢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赵月华、王强的辛劳。

感谢新世纪的阳光、惠风!

200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