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童话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又都植根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来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和超越时空制约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从童话的人物形象表现方法来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互有联系。
以表现题材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来划分,童话可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艺术童话”)。通常所说的童话都是狭义的童话,即文学童话。
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是以童话形式展现科学内涵的儿童文学作品。典型的科学童话具有科学性和儿童性,常常富于儿童思维逻辑允许的幻想。科学童话在科学文艺中是一个重要的品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产生过重要的作品。
科学童话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与文学童话(狭义的童话)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即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科学童话将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把科学的理性概念转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使其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但它能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因此,并不是每一篇以动物、植物、机器等或科学技术中的事物为出场人物的童话都可以算做是科学童话。科学童话是能给儿童一定量的科学知识的儿童文学作品。
科学童话与科幻小说、科幻故事相比,具有相同之处,即三者都具有“幻想”。这三类,不管是哪一类作品,倘若缺少“幻想”,这个作品就注定是失败的。但科幻小说、科幻故事的“幻想”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科学童话的“幻想”则表现在形式上。有些常人体科学童话,由于童话特点不足,看起来仍像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导致这一出问题的原因是作品的人物和环境太“实”,缺乏一定的“变形”。在拟人体科学童话中,这种困难似乎要少些。因为,在这类作品中,“人物”是动植物或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跟科幻小说、科幻故事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此外,科学童话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因此,就知识内容来说,它要比科幻小说更浅显些。
(二)特征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种,除了具有童话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既要对科学内容作艺术化的概括,又要以艺术的方法来认识科学内容。
1.幻想和想像
科学童话的幻想是一种合乎儿童特点的想像,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科学童话通过巧妙的比喻,将一些复杂的或难以一下说清的科学知识或现象转化为常见的具体形象,以便儿童理解,从而满足了其求知欲并能进一步激发其想象力。
2.结构和形象
科学童话常常使用单一线索来贯穿全文,结构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纯,然而,它所塑造的形象却是生动具体的,如《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误会法”,在小蝌蚪一次又一次错认妈妈的过程中逐步介绍了青蛙的特点。整个故事始终围绕“找妈妈”这个中心展开,线索单一,情节单纯,却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
3.拟人化
所谓拟人化,就是选取典型事物,根据事物的本性与特点,以艺术夸张的手法,通过人物形象将典型事物表现出来。科学童话创作也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严谨的科学和艺术的童话正是通过拟人化手法才得以结合起来,进而造就了科学童话这类文体。在科学童话中,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细菌病毒,从日月星辰到风霜雨露,从鸟兽虫鱼到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的物质还是抽象的概念,都通过拟人化而成为有思想、有语言、有行动、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地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与原理等展示给小读者,让他们在阅读的快感中了解科学,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当然,这种拟人化是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知识之上的艺术手法,是以不能扭曲事物的实质为前提的。
4.教育作用
科学童话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相比,科学童话具有更大的认知价值。对儿童而言,教育是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童话虽然不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但是,一些科学知识经过作家精心的艺术构思而成为一种知识性作品后,却更能吸引孩子,感染孩子,从而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与智慧,激发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探索未来的雄心壮志。对于富有想象力而又充满求知欲的儿童来说,科学童话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素材。在儿童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其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提高其认识能力,从而使其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优秀的科学童话对儿童在智力开发、兴趣生成、思维拓展、创造力启迪等方面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儿童特点
科学童话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写作的,其主要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因此,科学童话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儿童特点。这一特点也是科学童话作家向来所重视的。科学童话的儿童特点,主要体现在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思维特点与审美接受机制和具有童话意境等方面。但是,科学童话的趣味不是强加上去的,而是从科学题材本身挖掘、找寻出来的。倘若为了追求趣味性而任意设想故事,就失掉了科学童话的本真。同样的,如果不熟悉儿童生活,不能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又不懂得怎样把握儿童的幻想,只是单纯地把科学知识装扮成人物登场,便不具有童话的意境,失去了趣味性,从而失去了吸引儿童的因子。科学童话是依据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来构思和组织的,而非成人生活的简单化。同时,科学童话所介绍的应是儿童在其智力范围内能够理解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知识。
二、中国科学童话简史
(一)早期发展
1918年,茅盾以本名“沈德鸿”编撰了《书呆子》《寻快乐》等17种童话。此后几年里,叶圣陶先后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优秀童话,如《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等。而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则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现的,且创作数量也不多,仅有董纯才在1937年写的一篇关于狐狸的生物童话《狐狸夫妇历险记》。郭以实在1941年11月创作了《太阳请假了》(发表于1942年第二期《战士教育》杂志)。这是一篇结合当时反法西斯的国际形势而创作的科学童话。孙铭勋创作的科学童话《自然太太》在《科学儿童》半月刊上发表。此后,科学童话就很少有人创作了。直到1949年以后,在“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学童话才得以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
1950年,高士其(1905—1988)创作了科学童话诗《我们的土壤妈妈》。作家将诗体形式引入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颇为新颖独特。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述了关于土壤的种种知识。另一篇优秀的科学童话,是由方惠珍和盛璐德共同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不足两千字,但是,构思巧妙,极富儿童情趣。作品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借助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之口,描述了青蛙的特征并说明了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的知识。这篇科学童话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不仅被改写成了科学童话诗,而且还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水墨动画片。
冯振文的科学童话《非洲魔法师》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作家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森林中形形色色的动物。作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动物观看非洲魔术师表演的场景,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特征,甚至采用了动物间互看的视角来描述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195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童话集《在哪里过冬》。195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郑延慧的科学童话集《在快活的小溪上》,1960年,该社又出版了郑延慧的科学童话集《弯着腰儿的小苹果树》。196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童话集《“小伞兵”和“小刺猬”》,收入了石焚(即王国忠)、林禽、迟叔昌、杨谋等16人的16篇科学童话。
总体看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童话,内容绝大部分是动物、植物等生物知识,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在创作方法上多采用“误会法”“演说法”“反复法”等公式化创作手法,在功能上也仅局限于向儿童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儿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这一时期的科学童话都比较浅显,童话味较浓,当然也有一些是化装表演式的,让动物说人话,讲大堆的知识,也不乏有的故事归故事、知识归知识,存在许多“知识硬块”。
(二)繁荣期
“**”期间,我国科学童话创作断层10年。
1978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创立。科学童话也迎来了春天。到80年代,随着各种少儿报刊的纷纷复刊和创办,科学童话创作出现一派热闹景象。老作家笔耕不辍,新作者大量涌现。数百篇科学童话新作得以发表,不仅拓宽了题材范围,而且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千姿百态,或用拟人体,或用常人体,或用抒情散文式,或用热闹逗趣式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中长篇作品。
叶永烈的科学童话作品,最初以生物题材为主要创作对象。1962年,叶永烈陆续发表了科学童话《一根老虎毛》和《借尾巴》两篇生物童话。《一根老虎毛》以一只小蚂蚁捡到一根又粗又长,又柔软又漂亮的毛来展开故事。这是一只有点自以为是且好强不服输的小蚂蚁。一天,它捡到了一根毛并且认为是一根老虎毛,然后兴冲冲地向它的朋友们(小松鼠、小赤鹿、小野兔和小猴子)炫耀,声称自己打死了一只老虎,这根毛就是凭证。这时候,四个好朋友都争辩说这毛是自己的。这样,作者就把动物春季换毛的生物知识生动地表达出来了。这篇童话不仅塑造了鲜活的形象,介绍了一定的生物知识,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气息,深受儿童喜爱。《借尾巴》写的是小兔子为参加百兽大会却嫌自己的尾巴难看而向朋友借尾巴的故事,说明了动物尾巴的形状不同其作用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叶永烈将科学童话的创作范围逐渐扩大至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新发展等方面,创作了大量的非生物科学童话。这些作品先后结集为《烟筒剪辫子》(1975)、《铁马飞奔》(1976)、《找不到的伙伴》(1976)、《水晶宫的秘密》(1978)、《谁的脚印》(1979)等。
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创作,为中国科学童话贡献了大量的佳作,不仅丰富了科学童话的题材内容,而且在创作手法上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手法包括三段法、对比法、巧合法、误会法等,为科学童话增添了新的风采。
这一时期佳作不断。阳光的《小蟹找壳》,通过寄居蟹寻找居住的壳而分别介绍了蚶子、牡蛎、海兔、虎斑宝贝、鸡心螺、凤螺、寄居蟹的特点。童话采用拟人体,生动地描写了这些海洋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语言生动、鲜活,充满儿童情趣。类似的科学童话,还有朱志尧的《蝴蝶儿学音乐》。
郭以实的科学童话《鸟儿的侦察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将环境污染这一当前人类关心的重大课题展现在读者面前;《鲁莽国王的命令》用辩证的观点讲述了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最高的奖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进入童话世界;《电子表探亲记》将钟表的发展史以童话的形式生动表现出来;《丰丰在明天》展现了现代科学的美好前景;余俊雄的《小多利找妈妈》则将克隆技术引入了童话,对克隆技术、生物遗传知识做了生动的描述。
198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童话选》,汇集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科学童话佳作。
20世纪90年代,一批中篇科学童话,如石永昌的《孙悟空探秘小人国》《森林草原王国》、宗介华的《马戏团里的不速客》、白忠懋的《寓言马戏团》《鸽子飞走以后》《章鱼遇险记》等相继初版问世。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科学童话,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童话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从抽象的数学、物理学到仿生学,从微生物到机器人,从电子技术到科技发展史,从环境保护到生态危机……都进入了童话的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书写、记录这种新的生活现实与科技新貌,科学童话作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缩微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从而彻底突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童话多讲述动植物知识的局限。
第二,科学童话的创作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突破与创新。1980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松花江畔召开了少儿科普研讨会,提出要解决科学童话创作中的化装表演和知识硬块问题。1982年,科协又在烟台专门召开了关于科学童话创作的研讨会,讨论了科学童话创新问题。此后,科学童话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作家开始注意向文学童话汲取营养,不再仅仅关注通过构思故事来讲述科学知识,而是开始重视情节的铺垫和多层次展开,开始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心理的描写。此后,作品中的形象开始走向立体化并为文学艺术贡献了新的典型形象。更可贵的是,一些作家突破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开始用常人体创作科学童话。在作家的努力耕耘下,一大批优秀的科学童话作品陆续问世。
第三,这一时期的科学童话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展现出了属于作家个人的创作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或情思含蓄,或热闹逗趣,或轻描淡写,或重彩浓抹,或细腻优雅,或雄浑粗犷,可谓五彩缤纷,斑驳陆离,为文学艺术添上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后,科学童话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初写作科学童话的只是数量有限的一些少儿报刊的编辑,后来,创作队伍渐渐扩大,包括教师、科学家、工程师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科学童话的创作队伍中,尤其是一些著名作家的加入,给科学童话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科学童话的发表阵地也越来越多,除少儿报刊,还包括一些省级文艺刊物和大报等,如《人民日报》《新观察》等。
总之,科学童话的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塑造生动的形象,创造诗意的境界,在以童话形式展现科学内涵的同时,也注重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科学童话不仅在启迪少年儿童的思维,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引导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进一步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科学技术的力量,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此外,优秀的科学童话在儿童思想性格成长方面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科学童话的主要题材
科学童话的题材非常广阔,小到微生物,大到宇宙天体,从鲜活的动植物到抽象的理论概念,从科技新发展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纳。从已有的创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题材
生物题材是科学童话创作中最常见的,其中又以动物、植物为主。从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到《非洲魔法师》,从《森林之王》到《在快活的小溪上》,无一不是以动物为题材的。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生物题材仍然是科学童话作家常常选取的题材。生物题材之所以受到科学童话作家的青睐,是因为动植物本来就受到儿童的喜爱,其外貌特点是儿童所熟悉的,而其中的知识却是儿童所不知道的,因此这类题材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二)抽象知识
以数学为代表的抽象科学,是最讲究严肃性与准确性的,似乎很难与活泼、具体的童话故事联系起来,但是科学又是需要幻想的,因此,幻想便使数学等科学知识与童话奇妙地结合起来。李毓佩的数学童话《有理数无理数之战》让有理数和无理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无理数要求摘掉“无理”的帽子,遭到了有理数的坚决反对,无理数向有理数发动进攻,有理数奋力还击。童话从一开始就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了小读者。《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描写了零国王过生日,小数点起来看热闹,零国王不许小数点参加庆典,小数点非要参加不可,引出了矛盾。小数点利用自己的特点,一会儿将小数变成大数,一会儿又将大数变成小数,还把数字变成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整数王国折腾的天翻地覆,人仰马翻。最后,还是零国王利用零的特性制服了小数点。
(三)环保和生态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中心课题。作家责无旁贷地把这一课题引入到了科学童话的创作之中。张冲的《垃圾斯国王覆灭记》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叙述了垃圾王国臣民进入“黑洞”,获得再生的故事。赵世洲的《黑风暴》也以环境问题为题材,揭示了由于过度开垦土地而引发沙尘暴,从而教育儿童要保护环境。
(四)新材料和高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新材料、高科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童话及时吸纳了这些新题材。耿守忠、杨治梅的《谋杀塑料王》,通过金属国王黄金对塑料王千方百计的谋杀迫害,展现了塑料王耐寒、耐热、耐酸碱腐蚀的特性。张冲的《亮亮的“密码”》通过一只萤火虫体内遗传密码的失落和追回,既介绍了新鲜的基因科学知识,又着力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粗心大意的萤火虫形象。1999年,希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题材的科学童话集《奇妙的“脚步声”》。
四、科学童话的创作方法
科学童话是为儿童写作的,在写作时要遵循以下创作原则。
(一)浅显易懂且不失启发性
就其内容来说,科学童话中介绍的应该是在儿童智力范围内所能理解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的知识。《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童话。它既向儿童描述了青蛙的形态特征,又启发他们去认识蝌蚪与青蛙之间的关系。就语言来说,科学童话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又不失诗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句子要简短,尽量避免使用复句,以做到明白而生动。
(二)科学性
科学童话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知识性,因此,它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必须是正确而又具体的。由于是通过形象来介绍知识的,因此在描写这些形象时,科学童话应该以对象的特质为根据来塑造形象和主人公。就生物来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典型特征,在作为科学童话中的形象和主人公时,它们的行为和表现要符合这种生物特征。此外,科学童话在幻想的同时要保证所描写的现象和规律一定要准确、科学,只有这样,科学童话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三)紧密联系生活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童话创作也一样。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童话,都离不开生活。或许有人会说,童话的魅力是靠丰富的想像获得的,但是,丰富的想像也是植根于生活的,而非信口开河、天马行空。离开了生活,童话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魅力,科学童话创作也是如此。不熟悉少年儿童的生活,不了解少年儿童的特点,就很难将科学内容写得生动准确,很难将形象塑造得鲜明具体。因此,作家要创作科学童话,必须熟悉儿童,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性格、语言、行为、心理等。了解儿童不仅需要细心的观察,还要与儿童沟通交流,要真正洞悉儿童的愿望、要求、爱好,分析、研究儿童的世界。只有熟悉和懂得儿童,才能创作出优美、优秀的科学童话,才能得到儿童的认可与欢迎。
在诸多科学童话作家的辛勤耕耘下,中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具体说来,科学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会法
所谓误会法就是故意混淆真假,让故事的展开充满喜剧色彩,显得风趣生动。误会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也是科学童话中常用的写作方法。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采用的就是“误会法”。
2.反复法
反复法(又称三段法)是民间童话和现代童话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黄衣青的《小公鸡学吹喇叭》描绘一只小公鸡去学吹喇叭,第一次去学不成,第二次去又学不成,第三次终于学成了的故事。因为,这样反复几次,可以加深儿童的印象。这种反复法往往使用三次,一件事重复三次,一句话重复三次,所以又叫三段法。叶永烈的科学童话《找不到的伙伴》《特殊鞋店》等都采用了“反复法”。
3.对比法
对比法也是童话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在塑造童话形象和编织故事时,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忠厚与狡猾等进行对比,从而使对立面形象突出,同时也能使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便运用了“对比法”。
4.巧合法
巧合法是指在童话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一些偶然巧合的东西。当然,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也有其必然因素,不能是胡编滥造。巧合法的运用,会增加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地震之前》便运用了巧合法。
5.悬念法
悬念是指作者在构思童话情节时,自然而然地设下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从而诱发读者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并藉此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叶永烈的科学童话《谁的脚印》在文章开头便设下了悬念。花生地丢了花生,这是谁偷的呢?紧接着童话小主人公小狗查看现场,发现一种脚印,经过反复专访调查,确定了盗贼是田鼠。
6.自叙法
自叙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它往往用一物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来介绍自己或环境。科学童话《小豆瓣旅行记》等就属于这一类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童话并不局限于一种表现手法。有的科学童话作品常常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是从大量的童话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这些创作方法,固然值得借鉴,但是,作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活动,科学童话的写作更需要作家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喜好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