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美术用线条、色彩、构图来塑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这两种艺术门类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结合,就产生了“图画书”与“卡通”这两种特殊的样式。儿童在识字不多之时,总是通过图像来了解世界。因此图画书和卡通对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儿童的艺术灵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图画书的概念和种类
“图画书”是儿童最常阅读的一种图书,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k”,在日本称为“绘本”,它不同于人们平时所称的“图画读物”“图画故事”“画书”“小人书”。“图画书”的概念是近年来提出的并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图画书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大都简短、浅近。
图画书在儿童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图画书与带插图的故事书的不同在于图画书中的图画是主体,具有语言叙述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一般故事书中的插图只是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
英国儿童文学研究者利利安·H·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的“图画书”一章中,列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什么是图画书:
一个男孩子和弟弟坐在一起看维廉·尼克松的《聪明的彼尔》。哥哥对弟弟说:“脱米,你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只要挨页儿翻,看画就能明白故事。”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图画书的性质,即用绘画来讲述故事。日本图画书研究者松居直也常用下列公式来说明图画书与有插图的书的差别:
文×画=图画书
文+画=带插图的书
这说明在图画书中,图和文的关系是互相融汇、互相协调的。单纯地把文字和图画配在一起的书是不能叫图画书的。
图画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儿童文学的含义。它变单纯用文字表现故事内容为用图画为主表现故事内容,变儿童用耳朵听故事为用眼睛看故事,可以说是一种适合儿童直接阅读的“视觉化的儿童文学”。那么,在这类以图为主,甚至没有文字的图书中,为什么仍然把图画书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呢?因为,图画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也向小读者传达了很多信息。儿童阅读图画,是通过图画这种特殊的绘画语言来大致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言行的。如果一边阅读一边听成人讲述,儿童就会把看到的无声语言和听到的有声语言联系在一起,使一幅幅静止的图画活动起来,在头脑里变成连贯完整、有声有色的故事。所以,虽然儿童图画书的外部形态是图画,但它的基础仍然是文学。
儿童图画书由于以图画为主,有时很难与儿童图画读物区别开。因此,最初的儿童图画书概念既包括文学性的图画读物,又包括非文学性的知识性图画读物(如儿童识物画书、百科知识画册、玩具书、概念书、游戏书等)。儿童图画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无文图画故事
无文图画故事是完全用画面来表现内容的一种形式,又称无字书。在这里,文字全部隐去,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字内容全部转化为了图画。这种艺术形式需要有高超的画面语言传达技巧,能让儿童在翻阅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因此,无文图画故事,一般情节单纯,篇幅短小。《兔子搬家》由四幅画组成:由于房子坏了,挡不住风雨,小兔子们只好搬家。它们有的抬桌子,有的搬凳子,走到半路,忽然下起雨来,而它们没有带雨伞。大家躲到桌子底下,都淋不到雨了。但是雨还是下个不停,小兔子想出了好办法。它们把凳子放在桌子上,四只小兔子在桌子下面各抬一条桌子腿,这样,它们既淋不到雨,又能搬家了。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瑞士著名画家莫妮克·弗利克斯的无字图画书,整套书没有一个文字,但是却通过一个小老鼠的故事,教会孩子学会认识颜色、反正、字母、房子、飞机等事物和概念。孩子通过翻看画页,观察画面中小老鼠的神态,自然就能在头脑中形成整个故事。
无文图画故事内容浅显,主题单一,富于儿童情趣,有助于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图画故事中没有文字说明。儿童为了弄清作品的内容,寻找某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画中人物的行为、表情,寻找故事发展的线索,从而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启发儿童联想、想像。儿童把看到的故事用语言表述出来,也能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2.图文并茂的故事
这种形式的图画书,既有图画,又有文字,它们互相配合而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图画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这里图画和文字各司其职:图画用线条、色块和形状描绘世界,表达情感,往往能显示文字所不易表现的意境、韵味和美感;而文字又用清晰的语意表达,弥补了图画难以直观显现的思想、情感以及时空变化等,使儿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这类故事包括两种:一种以图为主,兼有少量文字,由文字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都有跳跃性;另一种图文并茂,文字比较丰富,是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
二、图画书的特征
儿童图画书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它主要是以画面为载体向儿童传达信息,因此,它具有与儿童文学的其他载体不同的特征。
1.形象的直观性
以文字来表达的其他儿童文学样式虽然也具有形象性,但儿童图画书更为形象直观。图画书的画面所展现的人物、动作及环境都是十分具体形象的,或写实,或夸张,都能让儿童感到逼真传神、生动有趣。图画书的图画作为艺术,要有创造性的构思、有趣味的情境、熟练的技法、和谐而完整的版面、美感的造型(形象和色彩)、独特的风格、精巧的印刷等。可见,图画书中的图画决不能因为读者对象是儿童就降低艺术标准,相反,需要更高的创作技巧。儿童图画书要求图画精美,故事表现力强,能够吸引儿童反复欣赏并不断提供新鲜感受。
图画书的图画要吸引儿童,就应该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在适合儿童接受的前提下,图画书的图画要做到新颖、新奇、有趣。同时,适度的夸张、鲜艳的色彩和富于动感都是增强形象性的手段。日本画家宫西达也的图画书《我是霸王龙》运用的是野兽派画风,显得非常有力度。画家经过强烈的形象夸张和色彩对比,就把恐龙的强悍表达出来了,同时画家又在画面背景点缀上星空,让整个画面具有诗意和柔情。
2.构图的连续性
图画书的图画区别于插图的特征是它的连续性,让小读者“看画就能明白故事”,但图画书要发挥讲故事的作用,必须注意画与画之间的衔接,使之具有连续性。这种衔接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由于故事所表现的时间、空间、人物变化等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画面来实现,因此,如果画与画之间跳跃性太大,儿童就很难看下去。
画面的衔接大都靠主人公的动态来表现。在《小泥狗哈利》中,第一幅是哈利在浴池边叼起刷子;第二幅则转换到叼着刷子的哈利正急速地下楼梯。作者巧妙地把浴池处理成画面的背景,从而增强了画与画之间的连续性。
3.画面的趣味性
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的图画书,必须具有浓郁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儿童情趣视觉化的艺术表现。美国图画书《去问熊先生》,讲的是一个叫达尼的小男孩想送妈妈一件生日礼物,于是去找动物们商量。但动物们的提议都被否决了,因为这些礼物妈妈已经有了。达尼决心去森林中问熊先生。熊先生没有什么东西当礼物,却搂着达尼悄悄教给他一个好办法。听了熊先生的话,达尼高兴地跑回家里,让妈妈猜他要送的礼物是什么。妈妈怎么也猜不出来。于是达尼搂着妈妈的脖子,做了一个“熊式拥抱”。这个“熊式拥抱”就是达尼送给妈妈的礼物。这则故事温馨感人,但又充满着悬念。经典的图画故事很多都具有类似的风格。
图画书的趣味性主要通过画面来表现。图画的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环节都应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这种趣味有时并不需要通过夸张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来表现,许多优秀的图画书都是具有素描写实风格的。常以“甜、俗、浅、陋”来表现图画书内容的作者,实际上并未真正了解儿童的审美能力。
4.整体的传达性
作为整体的传达性是指图画书中的图画要具有整体感,能够完整地表达故事的内容。它是图画故事最具实质的内在特征。
整体的传达包括文字和画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画故事每幅图画的文字尽管可以长短不一、多少不定或者有跳跃性,但优秀图画书中的文字都考虑了情节、场景和人物的变化,显示出画面之间的流动,给人一种整体感。图画书中的图画虽然由多幅组成,但幅与幅之间也是一脉相承、连续相通的。图画和文字互相融汇、有机结合,图画书的整体传达性就显露无遗了。
从“书”的角度来说,图画书的整体传达性还包括封面、封底、扉页和装帧。优秀的图画书往往从封面或扉页就开始进入情节并将封底也利用起来,让儿童回味故事或引发儿童新的想像。例如,安东尼·布朗的《穿过隧道》讲述了小兄妹俩只要碰到一块,就吵个不停,后来经过在隧道中的一番探险后,兄妹俩终于和好的故事。书的封面画的是妹妹正在穿过隧道的场面,脚边有一本打开的书,到封底则只有一个隧道口,书却合上了,暗示故事已经讲完了。
从图画书的整体传达性考虑,儿童教师在给儿童讲述图画书时,不要遗漏画面,可以让孩子通过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并在最后进行对比,发现有意义的细节。
三、图画书的作用
儿童图画书是现代印刷技术和现代艺术结合的产物。它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接受方式,对儿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画书通过富有吸引力的画面,给识字不多的儿童直观的体验,把儿童带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给儿童以最初的审美教育。所以,儿童图画书在对儿童个性意识的形成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美国图书馆学家姆亚(Moore Annie.E)曾说:“儿童从图画和故事中所获得的印象,是永恒不灭的,同时也是非常微妙的。如果要我表示意见,那我就会说:一个人对于艺术的认识、想象力的培养,对异国产生人类的共识、共感等胸怀,都是从阅读图画书萌芽的。……良好的图画故事书,在养成读书的趣味和习惯方面,它的影响力是大得无法估计的。”[1]可见,图画书不仅能够让儿童获得对“书”的概念的初步感受,而且,还能够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图画书是幼儿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因为它对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加之,图画书多是手绘图画,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对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所以,对儿童教师而言,要认识到图画书的巨大作用,给儿童选择最优秀的图画书并可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游戏活动。例如,日本图画书《小真的长头发》(高楼方子)写的是小真的朋友爱美和小丽都留长头发,只有小真留着短发。当朋友向小真炫耀自己的长头发时,小真也开始向朋友吹嘘说,等以后自己的头发长了以后,会站在桥上,用头发把河里的鱼钓上来,可以在郊游时,把头发一圈圈绕在身上,比盖棉被还暖和。这些情节显然都是小真不服输心理下的幻想,但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很有帮助。教师可以一边翻看图画书给孩子讲,一边让孩子猜测故事的发展。读完故事后,教师还可以和孩子展开讨论,例如,“你认为小真这么说是撒谎吗?”“你还能想像长头发会长到什么程度吗?”虽然图画书具有直观性,但儿童要准确读出图画所描述内容也不容易。所以,儿童欣赏图画书仍然需要大人的参与和帮助。大人用自己的语言将图画中的含义描述出来,诉诸儿童的听觉。儿童可以一边听大人的讲述,一边看图画书,耳目并用,既听赏了大人的讲述,又在视觉上得到了印证,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而且为亲子之间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使孩子更能感受到来自长辈的爱。
四、图画书发展概况
图画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真正为儿童编绘图画书并出版发行,则是17世纪的事。第一本专为儿童编辑的图画书是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绘》。这是一本儿童百科全书,用图画表现有关大自然、人类生活、社会文化等知识,文字依照图画来描写解释,旨在对儿童进行常识教育。
18世纪,在以儿童为主体的新儿童观的影响下,英国伦敦出版商约翰·纽伯瑞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图书出版社“圣经与太阳社”。该社出版了大量插图优美、印刷考究、装帧精致、价格较为低廉的儿童图画书。他第一次把孩子的快乐和图画书联系起来,使长期被贵族子弟垄断的儿童图书普及到民众子女中。
19世纪,英国出现了三位杰出的图画故事作家:瓦尔特·克雷恩(Walter Crane)、兰道夫·凯迪克(Randolph Caldecott)和凯特·格林纳威(Kate Greenaway)。其中兰道夫·凯迪克被后人称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另一位图画书作家比特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她自学成才,为儿童创作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形象,其中最出名的是1902年出版的《兔子彼得的故事》。这本书原是波特女士为一位生病孩子所写的信,后来波特女士将这些长达八页,绘有小插图的信结集出版。该书文画合一,为图画书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儿童图书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作家和画家流向美国。他们的艺术天才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美国图画书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绘画技术的提高和彩色印刷的普及,使美国图画书的创作领先于其他国家。列奥尼的《小蓝和小黄》打破了以往追求“形似”的绘画方式,使抽象的绘画方式取得成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美图画书被译介到日本并很快形成了图画书热。由于经济复苏,加上近三十年的努力,日本在文字、绘画、印刷等方面后来居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日本比较有名的图画书有赤羽末吉的《苏赫的白马》、松谷美代子的《龙子太郎》、加古里子的《乌鸦面包店》、中川李枝子的《古利和古拉》、高楼方子的《小真的长头发》、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等。
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已经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设立了多种图画书的奖项。英国于1938年设立的凯迪克奖、1955年设立格林威大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简称IBBY)于1966年设立了国际安徒生奖的图画书奖。
我国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几乎没有直接给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只在明朝出版过一本《日记故事》。尽管它比《世界图绘》早一个世纪,但此后几乎没有更多发展。直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才出现为数不多的一些图画故事作家和作品。其中,现代儿童文学先驱郑振铎是我国图画书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于1922年1月创办了《儿童世界》周刊,陆续发表了《两个小猴子的冒险》《河马幼稚园》等46篇长短不一的图画故事,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赵景深继郑振铎之后,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哭哭笑笑》《一粒豌豆》等54种图画故事。
1949年以后,我国图画书的出版出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小马过河》《蜗牛看花》等图画故事;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学前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加上受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图画书的质量均有获较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日两国曾经合办了两届“小松树”儿童图画书奖,鼓励图画书的创作。获奖作品有《贝加的樱桃班》(郑春华/文、沈苑苑/画),《贝贝流浪记》(孙幼军/文、周翔/画),《小兔小兔当了大侦探》(俞理/文并图)。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图画书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图画书的创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画书,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冠冠图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我真棒”儿童成长图画书、明天出版社的“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等。
从整体上看,我国图画书的发展比西方要晚一百多年,还存在文字作者不稳定、文图创作分离等不足。不过,随着社会对图画书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图画书的创作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
五、卡通读物的概念
卡通的名称直译于英语词汇“Cartoon”,原意为“绘画、挂毯、镶嵌工艺等原尺寸的底图,19世纪40年代早期成为独立的滑稽画……用以讽刺时事、民俗、政治或社会潮流。”日本则直接借用了中国的“漫画”一词,将“Cartoon”译为“漫画”,这一译法已在亚洲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但这种“漫画”同传统意义上的以讽刺、幽默为主的漫画(如丰子恺漫画、华君武漫画)又有不同,它通常是指有主题和情节,有连续性画面,有对话、旁白及音响符号的故事画。
卡通的篇幅可长可短,风格上不拘一格,因此有人又称之为“连环漫画”“新型连环漫画”或“卡通漫画”等。电视中的“动画片”有时也叫“卡通”,但它同本文讨论的卡通读物是两种不同的媒体:前者为光电媒体;后者为纸质媒体。但是,卡通读物同动画片关系密切,在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因此有人又把卡通读物形象地称为“印刷电视”或“纸上电视”。
六、卡通读物的画面语言
卡通读物通常是用连续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它在画面构成上同图画书有一些区别,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画面语言。这种语言不像文字语言那样由文字符号来表达,也不像动画片那样用快速移动的画面加上声音对话和音响来表达,而是使用相对固定的画面加上文字对话以及象声、象意符号来表达。
1.分格
作者一般通过画格组成的整体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因此,把画面分割成若干个画格——分格,便成了体现作者表述能力和格调的一个重要环节。
图画书一般一页展示一个场景或画面;卡通读物则通常在一页中分成若干画格。怎样分格由作者确定,但需符合总体上协调美观,有利于充分表现情节的原则。
在分格中,如果是两个人在对话,而为了突出讲话人的正面形象,一般是把两个人分开,各画一格,以便使他们都能面向读者,但有的画家却不把他们分开来画,而是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只是在他们中间加上一条小小的空白格。而这些表达方式在图画书中是不常见的。
2.动感的营造
图画书的故事有时也很强调动感,但大都属于温馨浪漫的风格;卡通故事则更强调动感,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这些主人公似乎处于无休止的追逐打闹之中,它们都是儿童快乐好动的天性的象征。卡通读物动感的营造,除了故事情节需编得紧张生动,在画面处理上也有一些技巧。
气流线,也叫速度线、风线。这种方法在早期的漫画中已有应用。事实上,这种线是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只是感觉中的一种气流现象。气流线常见的方式是,在某个动作的后面加上流动的线条,用来显示这一动作的由来和轨迹,犹如武打中的招式或某种飞行体行进的路线。比如给汽车加上气流线后,就给人一种飞速行使的感觉;如果去掉气流线,则表示汽车已经停止了。
多重曝光,这是一种来源于照相的手法。照相时,如果被拍照的物体正在移动,移动的部分会在照片上出现模糊,但如果采用多次曝光,模糊就没有了,而出现近似重复的清晰画面。每曝光一次,重复画面就出现一次。卡通读物使用这种手法表现动态也是比较早的。画家有时候把这种手法引申夸大,在画面上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重叠画面,以显示动作的快捷和多变。
瞬间图像,有些快速动作是瞬间即逝的,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过程,但很难捕捉它在每一瞬间的准确图像。如运动场上一个足球队员在射门,砰的一脚,球出去了。在没有照相机以前,画家想要把最精彩的射门动作画下来,只能凭印象做速写。自从有了照相机,只要用高速快门就可以清晰地拍摄下来。卡通读物就是运用高速快门拍照的方法把运动中的瞬间图像画下来。这样的图像即便没有气流线等辅助手段,也一眼就能看出是在运动中。有了这种方法,对许多用速写难以捕捉到的图像,如追逐的野兽、激流中的浪花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表现出来。
模糊图像,这是和瞬间图像相反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借用照相机快门拍摄的原理,使图像模糊,给人一种快速运动的感觉。一般来说,模糊的程度越大,表明运动的速度就越高。有时候让运动的物体清晰,把背景虚化模糊,也能营造出动感。
3.感情和心理描写
感情和心理描写在图画书的画面中不容易表现,一般使用文字来表述,而卡通书中一般用对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
人的眼睛像一面凸面镜,可以把看到的景象反映在上面。画家正好利用这一特点在眼球上做文章。眼睛的映像可以是当事人实际看到的东西,也可以是依据作者的意图映出的某种特定的东西,这是卡通独有的表现手法。有时也可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如眼泪横飞的大哭,汗水像雨点一样被甩出来,用身体的180度大翻转来表示大吃一惊等。
卡通还可以用人物身后的背景气氛来表示某些心态,如用星花四溅来表示大惊或震动,用火焰来表示怒火中烧,用放射的光芒来表示柳暗花明或豁然开朗,用鲜花表示心花怒放,用某种气团表示特殊的心情等,至于用问号和惊叹号表示疑问或感叹,则更是常见的。
身后的背景还可以反映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人们的思索、回忆、幻觉、梦境、联想以及某些下意识活动,可以采用组装、叠印的画面或某种抽象画面来表现。
4.画面中的文字
图画书中的文字一般都集中固定于画面中的某一位置,是图画的补充;而卡通中的文字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位置也不固定。卡通读物中的文字至少有6种用法:对话、独白、内心独白、旁白、音响和表意字词。
对话和独白是画中人说的话,通常用对话框圈起来,并且甩出一个尖尖的小尾巴对着说话人的嘴,表示话是谁说的。对话框多用气球形的,常被形象地称为“语言气球”。话框的形状和线条的画法还能表达出说话的声调和语气,如震怒或粗暴的说话用爆炸形的话框或粗犷的线条,害怕或颤抖的声音用抖动的话框或线条,而电话、广播等非直接从人的口中说出来的话用一种特定的话框。话框形状和线条的变化,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意会这些话的声调和语气,增强逼真感。
内心独白是画中人没有说出来的话,用框框起来,不是表示从什么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而是标明是从什么人的头脑里显现出来的,常常用类似小气泡的形状和画中人的头脑相衔接。
旁白用于画面以外的解说,类似电影中的字幕或画外音。一般用来说明时间、地点、背景或不适于用画面表示的事物,也用于画外人的讲话。旁白只是卡通画的一种补充,一般的画面不宜多用。
音响是人或物的某些行为、作用所产生的声音,通常用“象声字”来表达。画家们有时在美术字上加工,按照模拟声音的含义,把“象声字”画成某种质感的形状,从而增强音响的效果。有时候用字符大小的变化表示声音的强弱变化。
表意字词也叫象意词,就是把某些既无声又难见形的现象用文字表示出来。比如,一个人走在万籁俱寂的森林中,十分安静,画面上横空出现一个“静”字。一个人的头摇晃着,旁白加上“左顾右盼”字样,作为摇晃的一种注解。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卡通书同图画书是有一定区别的。卡通书在图画上大量借鉴了动画片的表现方法,多采用“镜头”,以推、拉、摇、移来布置画面。在内容上,卡通书受动画片的影响也较大,一般情节十分紧凑,人物动作性很强,镜头的转换也很快。在人物形象方面,卡通读物的形象大都具有高科技色彩,富于动感。卡通读物通常会围绕几个核心人物,用多集故事来表现,形成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卡通明星”。这些区别并不意味着卡通读物比图画书更好,这是两种各有特点的艺术种类,自然也各有优势。
七、卡通读物发展概况
卡通读物的普及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尽管讽刺漫画早在17世纪就已出现,但那时的图画印刷需要用铜版雕刻,工艺复杂,大都要靠画家本人动手。后来改用木版刻印,难度减少了一些,但木版精确度较差,容易使原作失真。19世纪末,照相制版和彩色印刷的应用,为卡通读物的印刷开了方便之门。1895年,一个叫《黄孩子》的故事漫画出现在美国《纽约世界报》星期日副刊的笑话版上,连续刊载。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形态的卡通读物。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卡通读物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个卡通“明星”相继问世。1914年,英国《镜报》首次发表《老虎提姆》,持续达20年。1926年,比利时的《丁丁历险记》在报端崭露头角,4年后出版了单行本,畅销不衰。192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米老鼠”卡通形象,接着,米老鼠的伙伴唐老鸭、古菲狗、小鸭休伊及美国华纳公司的猫和老鼠、兔八哥等形象陆续走红。后来,美国的小狗史努比、加菲猫、兔宝宝等一系列新星相继成为世界各国小朋友的亲密朋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卡通图书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新宝岛》《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机器猫》《龙猫》等儿童熟知的作品。
在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就为人们熟知的张乐平漫画“三毛系列”,曾被几代孩子喜爱。20世纪80年代,诸志祥的《黑猫警长》,至今仍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卡通读物从诞生开始,就把少年儿童作为它的主要读者并在孩子心目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后来,随着读者群的不断扩大,成人卡通读物不断出现,甚至还出现了针对老年读者的“银色漫画”。
[1] 傅林统:《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技巧》,97页,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