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叙事体儿童文学(1 / 1)

叙事体文学通过叙述人(作家)对外界人物、事件的客观叙述来反映生活,它的主要特征是“叙事”。王元骧的《文学原理》认为:叙事体文学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的类别,它所包含的体裁也最多,主要有三种,即小说、叙事诗、史传文学和报告文学。本书锁定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叙事体加以探讨。小说是文学创作中最主要的文体。事实上,不少现代意义的文学史也往往以考察小说创作现象作为文学史的主干。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展现社会生活环境为主,通过生动、具体、逼真、自然的艺术画图来反映社会人生,表现作家的生命体验与美学评价的散文体叙事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有机融合,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讲述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进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人生和探究人性的深度、厚度。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按语体方式,小说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儿童文学中,小说同样有着广阔的艺术版图,它是与童话并驾齐驱的主创文体。为了叙述上的方便,人们通常把儿童文学中的小说称之为“少年儿童小说”,或简称“少儿小说”。少年儿童小说是一种以少年儿童读者为主体接受对象,以表现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精神生命成长为主体审美内容的特殊小说。

小说文本重在描写现实生活世界,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如写实、魔幻、意识流、哲理化、寓言体、象征手法等)来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刻画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引发读者的审美阅读体验。因而,对小说作品的理解往往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与认知分析能力。一般说来,读者的生活经验愈丰富,对艺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愈强,就愈能深入地理解作品形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愈能透彻地把握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涵与时代精神,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陶冶。由于少年儿童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他们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对丰富驳杂的现实人生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了解还相当肤浅。年龄愈小,这种局限差异也就愈大。一般说来,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是识字不多的幼儿园小朋友,对小说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更喜欢童话、科幻、寓言等幻想性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中的小说,主要指适合具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社会生活认知能力的少年读者阅读的作品。读者的年龄段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六七岁之间,即小学五六年级与初高中阶段。在儿童文学的“小说”门类中,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阅读欣赏的是儿童故事。

儿童文学中的小说按少年儿童的年龄层次与阅读接受心理可以分为儿童故事、童年小说和少年小说三类。儿童故事属小说的雏形,大多描写小朋友身边的家庭、玩伴、学校生活,结构简单,主题鲜明,故事生动有趣,读者对象主要为学龄前的孩子;童年小说多描写现实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较之少年小说,更注重作品的故事性、惊险性和可读性,读者对象主要为小学生;少年小说是儿童文学小说中的主体,多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心理的旺盛成长,尤其注重描写他们个性和人格成长历程,读者对象主要为中学生。少年小说作为书写“成长”主题之一的小说样式,亦属“成长小说”范畴。儿童文学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按照内容差异,其可分为校园小说、历史小说、探险小说和动物小说等。由于动物小说在儿童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本书将予以详细论述。此外,“童话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属于具有小说特点的“童话”“幻想”文学,本书将它们分别放在“童话”和“科幻”等章节中专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