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民族戏剧之父(1 / 1)

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其丰富的戏剧创作和翻译作品, 以及大量的社会活动, 奠定了俄国民族戏剧的基础, 因此, 被称为俄国民族戏剧之父。

一、埋头写作的一生

俄国学者史坦因指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埋头写作中度过的, 他的传记上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件。”纵观戏剧家的一生, 的确如此。

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1], 1823年4月12日(俄历3月31日)出生于莫斯科河南区一个官吏家庭, 父亲是法官, 母亲是圣饼制作者的女儿。父亲后来弃官从事律师工作, 在商人麇集的河南区有一定的威望, 成为具有一批房产和农奴的贵族地主, 并喜好读书, 家里藏书颇多, 而且注意儿子的教育。奥斯特洛夫斯基六岁起接受家庭教师的良好教育, 学习了德文、法文等好几种外语, 并阅读了大量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而他的奶妈阿芙多季娅·伊万诺夫娜·库图佐娃给他讲述了数不清的寓言故事、俏皮话、笑话、谚语、成语以及各种民间语言, 唱了各种民间歌曲, 使他领略了民间语言和民间歌曲的优美与民间创作的诗意。1835—1840年, 他在莫斯科第一中学读书, 酷爱戏剧, 经常到小剧院观看著名演员莫恰洛夫、谢普金(亦译史迁普金)的演出, 并开始写诗。1840年, 遵从父亲的意愿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但因过于喜欢文学悄悄从事文学创作而对法律兴趣不大, 成绩不好, 因此未等毕业, 就于1843年离开学校, 到莫斯科良心法院当书记, 两年后转入莫斯科商务法庭工作, 一直到1851年。八年的法院服务工作, 使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案件, 了解了社会多方面的生活, 尤其是唯利是图、相互倾轧的丑恶商人世界, 为日后的戏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此期间, 酷爱戏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开始尝试创作戏剧。

1847年, 他的书信体散文《莫斯科河南区一个居民的手记》、独幕喜剧《家庭幸福图》和《破产者》的两个戏剧相继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奥多耶夫斯基(1803—1869)宣称:“我原认为俄国有三大悲剧:《纨绔少年》《智慧的痛苦》和《钦差大臣》。现在我要把《破产者》列为第四位。”(《破产者》后来经过加工修改后改名《自己人, 好算账》, 是个喜剧)

与此同时, 1847年开始他参加了普希金的好友、普希金曾高度评价其历史著作和戏剧的莫斯科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作家波戈金(1800—1875)主办的杂志《莫斯科人》的编辑工作, 并且形成了“少壮编辑部”集团。史坦因指出:“参加这个集团的有诗人阿波龙·格里戈里耶夫, 作家皮谢姆斯基、演员普罗夫·萨多夫斯基, 教师戴尔蒂·菲利波夫等。这集团的领导人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团员们都是斯拉夫主义信徒。他们宣称西欧生活乃是一种‘虚伪的文明’, 认为祖国的希望和将来在于保留家长制度的古俄罗斯的信仰及风习。团结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周围的青年们的兴趣主要是研究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俄罗斯的风俗、历史、歌谣与语文引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青年朋友的深刻注意。”后来, 戏剧家眼界更开阔了, 对斯拉夫主义更客观了, 既吸收了其关注俄罗斯人民生活和民族风俗尤其是民族精神的一面, 也看到了它的不足, 从而在描写正面人物、歌颂民族精神的美德的同时, 发展、深化了此前对俄国社会庸俗、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这在他给涅克拉索夫的一封信中得到了很好的概括:“只有我们两人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只有我们两人了解人民, 能够用整个的心去爱人民, 懂得人民的需要, 而没有庸俗的西欧主义和幼稚的斯拉夫主义。斯拉夫派制造了大批木头似的乡巴佬, 并且以此**。人可以用木头做任何实验, 反正它们不会问你讨东西吃。”1850年, 因为剧本《自己人, 好算账》(即《破产者》)激怒大批商人, 他们上告到宫廷, 说剧作家侮辱他们, 沙皇下令禁止上演, 剧作家本人也被列入警察机关的“危险人物”名单, 被迫于1851年以自动离职的名义离开对此十分忌惮的商务法院, 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专业作家生活。

1856—1857年间, 他参加海军部组织的一次考察伏尔加河沿岸居民生活的旅行, 考察了伏尔加源头到下诺夫戈罗德一段, 了解了更广泛的民众生活, 看到了伏尔加沿岸的美丽的大自然, 听到了许多民间活生生的语言和新词, 并进而发现了俄罗斯人具有伏尔加河一样开阔的性格:“这个民族高大、健美、聪明、坦率, 知恩善报, 热爱自由, 心胸坦**。”(洛巴诺夫语)伏尔加之行, 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并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戏剧:《司令官》(别名《伏尔加河之梦》)、《僭王德米特里和瓦西里·隋斯基》《欢乐场》《大雷雨》, 并发表随笔《从源头到下诺夫戈罗德的伏尔加河之行》。因此, 俄国学者史坦因指出:“这次旅行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具有极大的意义。他欣赏了俄罗斯大河上的壮丽景色, 认识了古代传说和响遍大河两岸的民歌, 凭吊过名胜古迹。最后, 当他沿伏尔加游历的时候, 他还注意到了强悍的、爱自由的、令人想起斯坦加·拉辛和普加乔夫的事业的俄罗斯人。”

19世纪60年代俄国盛行历史剧, 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大量创作历史剧。1868年开始, 又逐步转向描写现实生活, 并且一直坚持到晚年, 同时大量翻译外国戏剧。

在大量的创作和翻译之余, 他还竭力关心和保护作家, 发起创办各种组织, 并为建立戏剧的俄罗斯学派而努力。1859年, 发起组织“清贫作家救济会”。1865年, 在他主持下成立了“莫斯科剧人小组”, 培养演员, 开展各种演剧活动, 探讨俄国特色的戏剧创作和演剧艺术。1874年发起成立了俄国第一个剧作家统一组织“俄国剧作家协会”(后来改名为“俄国剧作家与作曲家协会”), 并被选为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885年, 在他的多年努力下, 莫斯科各剧院摆脱了彼得堡的管辖, 单独成立市剧院管理机构, 推选他为艺术部主任, 他利用这个机会试图实现自己改革戏剧舞台的计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经过他的长期努力(他热切地希望创办一所私营的人民剧院, 以清除戏剧舞台上的混乱现象, 为此, 草拟过多个筹办戏剧的文件, 如《关于在莫斯科建立俄国民族剧院之我见》《莫斯科创办第一个人民剧院的入股章程草案》, 并多方奔走, 可惜因社会势力的阻碍未能成功), 终于在他去世12年后, 莫斯科创办了俄国第一所人民剧院。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 他一生中, 14日是其幸运日。的确如此。1847年2月14日,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自己大学老师——谢维辽夫(一译谢维廖夫, 1806—1864)教授家, 当众朗读了自己的剧本《家庭幸福图》, 获得极大的成功。谢维辽夫握住他的手, 向在座的人宣布:“先生们, 我祝贺你们, 在我国的文学界出现了一颗新星!”后来, 他回忆道:“从这一天起, 我就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俄罗斯作家, 而且毫不怀疑、毫不踌躇地相信本身的使命了。”1853年1月14日, 他的第一个剧本《各守本分》在剧院公开上演, 获得巨大成功, 以致洛巴诺夫认为:“只是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现之后, 人们才发现原来俄国的剧院有着如此伟大的天才演员, 才知道俄国天才的力量所在……俄国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诗人, 而俄国的诗人又找到了俄国的艺术家、演员, 这些人和他一样也是诗人。”他进而指出:“这一天是俄国剧坛的节日, 俄国剧坛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民族剧目, 并且通过它们和现实生活建立了联系。”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后来则颇为谦虚地回忆道:“在1853年1月14日……那一天, 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作者的忐忑不安以及初次成功的心情。”除此之外, 他在《自传》中还谈道, 1847年3月14日, 他的第一个完整且完成的剧本《家庭幸福图》发表; 1857年2月14日, 他和著名的杂志《现代人》达成了专门撰稿的协议; 1865年11月14日, “莫斯科剧人小组”成立——这实际上是他精心组织的演员训练班, 这一天它正式开学, 这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一所戏剧学校, 它为莫斯科舞台培养了后来著名的演员萨多夫斯基、萨多夫斯卡雅、玛克谢耶夫等。

1886年6月2日上午, 他因心绞痛急性发作而溘然长逝, 当时正握笔工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强调:“为了写出独创一格的戏剧作品, 首要的是才华, 其次就是勤奋地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他在外国文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不仅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 而且翻译了20多部外国戏剧作品。他通晓拉丁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 这几种语言的作品他都翻译过, 多达数十种, 如莎士比亚、卡尔德隆、哥尔多尼、塞万提斯, 以及古希腊罗马经典作家(如泰伦斯、普劳图斯)和近代一些西欧戏剧大师乃至印度剧作家的作品。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勤奋, 创作了47部戏剧, 晚年还帮助青年作家, 和他们合写了几部戏剧——与索洛维约夫合写了《毕鲁庚的婚事》(1878)、 《蛮女人》(1880)、《有光无热》(1881), 与聂维仁合写了《妄想》(1881)。此外, 他还翻译了20余部外国戏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47—1855), 这是试笔、探索时期。主要有喜剧《家庭幸福图》(1847)、《自己人, 好算账》(1850)、《非己之长, 勿充内行》(1852)、《穷新娘》(1852)、《各守本分》(1853)、《贫非罪》(1854)、《切勿随心所欲》(1855), 最具代表性的是《自己人, 好算账》《穷新娘》和《贫非罪》。

《自己人, 好算账》:富商鲍尔肖夫试图用假破产的欺骗手段, 拒付他所欠的债款, 以便积累更多的财富, 因此不惜利用亲生女儿莉波奇卡作钓饵, 拉拢被他抚养大的店员波德哈留辛, 并在流氓律师利斯波洛任斯基的策划下, 把店铺和房屋假抵押给波德哈留辛, 以造成法律上的合法, 而波德哈留辛却利用法律承认的抵押权, 吞没了鲍尔肖夫的全部财产, 并且使之被关进监狱而坐视不管, 女儿为了自己享福也对他置之不理。

这个喜剧内容比较丰富, 喜剧性也颇强, 较充分地体现了戏剧家的才华:一方面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骗上加骗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个商人女儿的浅薄无情, 受了一点点教育, 什么都不懂, 舞都跳不好, 却一味赶时髦, 只知道埋怨父母榨取父母, 可对父母却从来没有感恩之心, 甚至仇视父母。

《穷新娘》:穷官吏的寡妇安娜的女儿玛丽雅, 长得漂亮, 人品很好, 但是由于贫穷, 没有陪嫁, 一直找不到如意的郎君。不过她被一个品行不端的花花公子梅里奇**, 深深爱上了他, 试图与他结婚甚至私奔。但这位登徒子只想玩弄她, 不愿承担任何责任, 使她看清其真实面目, 而清醒过来。恰在此时, 她母亲打输了官司, 连房子都没了, 在母亲的哭求下, 她只好嫁给一个年纪较大、品行不好的官吏贝涅伏伦斯基, 因为他不仅可能帮她们母女把官司反过来, 而且颇为富有, 能保证她和母亲的生活。她只有一个信念可以安慰自己:“人家说他是个粗鲁的, 没有教养的, 一个受贿者; 但是那或许是由于他身边没有一个诚实的人, 没有女人的缘故。据说女人可以做许多事情, 如果她有心眼的话。这就是我的本分。而且我觉得我有能力, 我要使他博爱, 荣誉, 而且顺从我。”戏剧深深写出了贫穷女性的痛苦与无奈,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贫非罪》:“一向总算有头脑的”外省商人戈尔杰伊·托尔佐夫到了快六十岁的老年, 去了一趟大城市(包括莫斯科), 突然学会了赶时髦, 瞧不起小城市的人, 拼命追求一种“欧洲化”的“高雅”生活, 并学会喝酒, 还想把女儿嫁给自己崇拜的一个酒友——年老的莫斯科流氓商人柯尔舒诺夫, 差点导致悲剧; 而他的店员——能干的孤儿米佳与他的女儿柳波芙早已相爱, 却被他瞧不起; 后来, 曾经被柯尔舒诺夫引诱坏并被骗去钱财的戈尔杰伊的弟弟柳比姆, 当众揭穿了柯尔舒诺夫, 柯尔舒诺夫在恼羞成怒之下又说了一句让戈尔杰伊当众跪着求他娶自己女儿的侮辱话, 他醒悟过来, 改变主意, 把女儿嫁给了虽然贫穷但非常诚实也还能干的米佳。

这个剧本的内涵稍显单薄, 同时戈尔杰伊的转变铺垫得不够, 显得有点突然, 远不如莫里哀的《伪君子》, 因为他对柯尔舒诺夫迷恋很深, 既是几乎天天见面的酒友, 又甘愿把女儿嫁给他, 而他根本瞧不起自己的弟弟, 更不相信他的话, 怎么可能就凭着柯尔舒诺夫的一句侮辱性的话, 就彻底改变了态度呢?

第二时期(1856—1867), 这是其创作成熟期, 也是作家的开拓时期, 在创作喜剧的基础上, 又尝试创作历史剧、悲剧, 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有历史剧《柯兹玛·查哈洛维奇·米宁—苏霍克》(1861)、《司令官》(又名《伏尔加河上之梦》, 1865)、《僭称为王者德米特里和华西里·隋斯基》(1867)、 《土辛诺》(1867), 喜剧《他人喝酒自己醉》(1856)、《肥缺》(1857)、《节日好梦, 饭前应验》(1857)、《性格不合》(1858)、《一知己胜两新交》(1860)、《莫管闲事》(1861)、《巴尔扎明诺夫的婚事——莫斯科生活的几场戏》(一译《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1862)、《艰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在闹市中》(亦译《欢乐场》, 1865), 悲剧《养女》(1858)、《大雷雨》(1859)、《谁能无过, 谁能免祸》(1863)。其中, 比较重要的是《肥缺》《巴尔扎明诺夫的婚事——莫斯科生活的几场戏》《养女》《谁能无过, 谁能免祸》《大雷雨》。

《肥缺》:已当上小公务员的华西里·尼古拉伊奇·查陀夫是个大学毕业生, 正直、充满理想, 尤其对当时社会的贪污、行贿风气十分不满, 希望自食其力, “反对腐朽的社会惯例和条件”, 让社会更好、更公正。他爱上了八等文官的寡妇库库希金娜的小女儿、单纯朴实的保琳娜, 她也很爱他; 老谋深算的库库希金娜, 因为查陀夫的舅舅维什涅夫斯基有权有势而成全了他们, 婚后他们夫妻过着自食其力的贫穷生活, 并且被上司尤索夫和舅舅蔑视。与此同时, 保琳娜的姐姐尤琳卡嫁给了查陀夫的同事——没有学历、能力不强但善于投机钻营、善于利用权力贪污受贿的别洛古鲍夫, 并在婚后过起了相当富足的日子。于是, 姐姐、母亲轮番来劝说保琳娜, 并教她以离开丈夫回娘家的绝招逼查陀夫就范。查陀夫起初还想斗争, 最终因为爱情, 决定放弃理想, 去求自己一向看不起的贪官舅舅。就在此时, 他的舅舅东窗事发, 上司尤索夫也即将倒霉, 他再次觉醒, 保琳娜也受到教育, 准备跟他一起过自食其力的日子。

这个喜剧内涵颇为丰富, 情节生动曲折, 是个很不错的剧本。一方面, 的确像我国和苏联学者说的那样, 作品通过一批大小官员的私生活尤其是家庭关系、不合理的婚姻关系, 揭发了当时官场中的贪赃枉法、假公济私的罪行, 说明了造成这种罪行的根本原因:家属的愚昧无知以及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另一方面, 它也写出了当时俄国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 是妇女问题——她们除了嫁一个丈夫外, 别无出路, 只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其次, 更重要的是, 青年大学生满怀理想, 充满**, 在黑暗、庸俗的社会里, 道路曲折而坎坷, 有可能丧失理想和**, 而认同社会的黑暗, 查陀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从深度、力度和忠实性来说, 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

《巴尔扎明诺夫的婚事——莫斯科生活的几场戏》(又名《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短剧, 是巴尔扎明诺夫三部曲之三(前两部是《节日好梦, 饭前应验》《莫管闲事》)。傻乎乎的寡妇之子巴尔扎明诺夫想娶妻, 他尽管是个公务员, 但人又傻又没钱, 总是不能成功, 甚至还遭到羞辱。就在这时, 媒婆克拉萨文娜又来做媒, 给他介绍一个非常有钱但很懒散的寡妇别洛切洛娃, 但他当时正迷恋因烦闷无聊而逗引他的邻居富商的女儿拉伊萨, 结果最后被朋友利用, 帮朋友和拉伊萨的姐姐安菲萨私奔, 而自己一无所获, 最后与寡妇别洛切洛娃结婚, 媒婆说这是“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这部喜剧虽然短小, 但情节曲折生动, 妙趣横生, 同时人物形象也较生动, 既有出色的媒婆克拉萨文娜形象, 也有傻大哥巴尔扎明诺夫的形象, 同时不仅揭露社会的庸俗, 还表现了傻人有福的民间主题, 是其喜剧的杰作之一。

《养女》:近六十岁的寡居女地主乌兰别科娃, 是有名的好人, 喜欢助人为乐, 尤其喜欢收养穷人家的女儿作为养女, 让她们在自己家里过养尊处优的日子, 然而, 家里的一切完全得按照她的意愿执行, 不能违抗半分。尤其是养女, 一旦有任何事情触怒了她, 就会被她嫁给酒鬼或流氓无赖。美丽可爱的娜佳, 是她最喜欢的养女, 然而她一时心血**, 决定把她嫁给自己的干儿子涅格里根托夫——一个酒鬼兼无赖, 在学校无法毕业因为年龄老大而被迫退学、托关系当了公务员后又经常酗酒胡闹一再被开除的青年, 原因是:“你说他胡作非为; 那么得赶快办喜事。她是个很有规矩的姑娘, 她会管着他的, 不然, 他真会叫独身生活给毁了。”一向规规矩矩、胆小细致的娜佳, 在请求无效后, 深感在这里胆小、规矩做人也没用, 尽管后来因为涅格里根托夫喝酒胡闹触怒了乌兰别科娃, 取消了她的婚事, 但娜佳这时决定, 不再胆小, 而大胆接受了很漂亮的少爷里昂尼德的追求, 和他一起月夜幽会, 结果被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处女瓦西莉莎告发, 乌兰别科娃认为这是伤风败俗的**, 勃然大怒, 勒令娜佳嫁给涅格里根托夫。娜佳准备投池塘自杀……

这个戏剧虽比较短小, 但内涵却颇为丰富:第一, 写出了俄国文学中自普希金以来的一个主题——养女的命运; 第二, 写出了乌兰别科娃这种家长制的仁慈以及东方式的爱与专制; 第三, 更写活了一个心理阴暗的变态老处女瓦西莉莎, 看不得别人高兴、幸福, 随时随地折磨别人, 告发别人……

《谁能无过, 谁能免祸》:女主人公塔吉雅娜·丹妮洛芙娜是县城小官吏——文书日米古林的女儿, 从小受过较好的教育, 并且经常和贵族巴巴耶夫一家往来, 得到其母亲经济方面的关照, 还和少爷——青年贵族巴巴耶夫产生了恋情。然而, 三年前巴巴耶夫的母亲和塔吉雅娜的父亲相继去世, 只剩下塔吉雅娜和她的姐姐老处女鲁凯莉亚, 而巴巴耶夫又去了彼得堡并且很快就忘了恋人塔吉雅娜, 因此为了一块面包, 她不得不嫁给很爱她的小商人克拉斯诺夫。但三年后巴巴耶夫有事又来到县城, 而且还要待好几天, 感到烦闷无聊, 于是风流习性发作, 希望有艳遇, 正好想起了曾经相爱的塔吉雅娜。而她本来因为丈夫十分爱她对她百依百顺, 还感到勉强能过得下去, 现在旧情复燃, 而丈夫又因见她对巴巴耶夫太好而吃醋, 平生第一次对她很凶, 就不顾丈夫的阻拦甚至背着丈夫去见巴巴耶夫, 结果被盛怒的丈夫活活掐死。

这个剧本一方面反映了俄国妇女的悲剧:被贵族公子哥儿玩弄, 嫁了丈夫又受到粗鲁对待;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婚姻应该建立在双方相爱的基础上, 否则随时可能产生悲剧。尤其是一个受过教育、满怀幻想的女子, 与一个太实际、太勤勉过日子的商人, 的确是很难有幸福可言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么一个问题。

第三时期(1868—1885), 这是戏剧家“创作的黄金时期”, 作品不仅数量多, 而且艺术上成熟, 喜剧《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1868)是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 此外, 主要还有历史剧《华希丽莎·梅兰杰耶娃》(1868)、 《十七世纪的丑角》(1872), 喜剧《炽热的心》(1869)、《来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人无千日好》(1871)、《贫人暴富》(1872)、《迟暮的爱情》(1874)、《狼与羊》(1875)、《富新娘》(1876)、《最后的牺牲》(1878)、《人心不是石头》(1880)、《女奴》(1881)、《名伶与捧角》(一译《天才与崇拜者》, 1882)、《美男子》(1883)、《世外事》(1885), 悲剧《没有陪嫁的女人》(1879), 正剧《无辜的罪人》(1884), 抒情童话诗剧《雪姑娘》(或译《雪女》《白雪公主》, 1873)。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来得容易去得快》《森林》《迟暮的爱情》《狼与羊》《名伶与捧角》《没有陪嫁的女人》《有光无热》以及《无辜的罪人》。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破落贵族青年叶高尔·德米特利奇·葛路莫夫, 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干, 想出人头地, 为达目的, 打算娶有20万卢布陪嫁的大贵族屠鲁茜娜的侄女玛宪卡, 但苦于没有门路, 因而一方面出钱收买人去巧妙地引诱嗜好教训人的富翁叔叔——远亲马玛叶夫与自己认识, 然后通过他认识老克鲁季茨基这位要人, 帮他写文稿, 获得他的好感, 同时又认识了青年要人高罗杜林, 获得他的赏识, 准备推荐他到某机关任职, 并达到目的——认识了屠鲁茜娜, 获得她的极大好感, 准备把侄女嫁给他; 与此同时, 他又巧妙地造谣中伤甚至写匿名信陷害亲戚和好友——与玛宪卡深深相爱的骠骑兵库尔恰叶夫, 使他失去叔父马玛叶夫的宠爱和遗产继承权, 并不得不面对失去恋人的痛苦。就在葛路莫夫即将成功的时候, 因为叔父的授意——为了让漂亮的妻子马玛叶娃不被其他年轻人染指, 而让他去跟她亲近, 可恰好马玛叶娃爱上了他, 得知他准备移情别娶, 十分忌恨, 于是决定报复他, 顺手偷走他记下自己一切行为和思想的日记——其中写到他对各位人物的不良观感, 还写下自己是怎样收买各种算命的、佣人, 等等, 以换取屠鲁茜娜的好感, 并公之于众, 结果他被驱逐。但他自信地说:“你们打破了我的一切:夺去了我的金钱, 夺去了我的名誉, 你们撵我走……不, 诸位, 你们会伤心的。”马玛叶夫、马玛叶娃和克鲁季茨基、高罗杜林等也认为:“无论怎样, 他究竟是一个能办事的人。惩罚他是应该的; 但是……过些时候可以再亲近亲近他。”

这个戏剧情节生动曲折, 人物形象较为复杂, 尤其是葛路莫夫, 一方面心术不正,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另一方面又确实颇有才干与智谋。

《来得容易去得快》:外省商人、实业家瓦西里柯夫来到莫斯科, 深深爱上了贵族美女莉佳, 他周旋于堕落浪子吉里亚吉夫、追求金钱道德败坏的格鲁莫夫、挥霍成性的破落贵族库奇莫夫之间, 借助吉里亚吉夫的吹牛, 赢得了出卖女儿的“上了年纪、态度傲慢”的母亲——贵族娜杰日达·安东诺芙娜·切波克萨罗娃的好感, 最终娶莉佳为妻。然而, 过于务实的商人习气, 和把金钱看得很重的做法, 导致莉佳对婚后生活十分失望。本来, 她因为有一位“公私不分”而丢掉官职的父亲, 满足她的一切奢侈欲望, 而现在父亲生意失败不得不出卖家里最后一处田庄, 再没有钱满足其奢华, 听说瓦西里柯夫有金矿, 于是为了金钱而嫁给他。婚后, 由于欠债高达三万多卢布, 引起了丈夫的不满, 让她们搬到破旧的小房子居住, 生活俭朴, 从而导致她的深深失望与不满, 于是红杏出墙, 准备出卖自己的色相以换取金钱, 不料被丈夫发现, 结果只得离开。但她又一次被所谓情人欺骗, 最后不得不再去求丈夫, 丈夫在提出让她先回乡下侍候母亲并学会料理日常家务的情况下, 过几年再把她接到首都, 利用她的美丽“布置一个就是招待部长也不寒碜的沙龙”以求财致富, 她也被迫接受。

剧本一方面揭露了社会以金钱为转移的婚姻爱情关系, 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贵族的破落甚至堕落, 写出了真正务实的所谓实业家已经登上俄国历史的舞台。

《森林》:贵族女地主古美尔士卡雅是个寡妇, 也是全省有名的善人, 她住在乡村森林中自己的别墅里, 家里养着自己贫寒的侄女阿克秀莎, 还有寡居贫寒女友的儿子布拉诺夫, 并且准备撮合他们俩结婚, 还准备立下遗嘱, 把家产留给他们, 同时向商人伏斯米布拉托夫出卖林产, 作为他们结婚的费用。可阿克秀莎与商人伏斯米布拉托夫的儿子彼得深深相爱, 请求她解除婚约。起初, 她霸道地绝不允许, 后来自己爱上了女友的儿子布拉诺夫这个连中学都未毕业的俊秀而善于讨好奉承的小伙子。恰在这时, 从小接受她所谓严厉的平民教育并被送去参军从而离家15年的侄儿尼夏斯里夫采夫当了乡村演员, 路过此地, 前来看望一向敬爱的婶婶, 发现妹妹阿克秀莎因为遭到不公正对待差点自杀, 而婶婶突然宣布要嫁给布拉诺夫, 并且这位一向以善人著称、成天把社会福利挂在嘴上的富婆, 居然不愿用一千元成全侄女, 于是他用自己帮婶婶挣回的一千卢布成全了妹妹的恋爱和婚姻(因为彼得的父亲至少要一千卢布的陪嫁才允许他们结婚), 自己则宣称, 不应该回到这里, 因为这里“老太婆们去嫁给中学生, 年轻的姑娘们因为在自己亲戚家里受不了痛苦的日子而投河, 这就是森林”, 然后和同伴一起步行离开了这里。

这个戏剧的内涵相当丰厚:第一, 写出了艺术家的贫寒、高尚与正直; 第二, 揭穿了社会上所谓的善人的真实面目; 第三, 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商人的奸诈、没有陪嫁的女性的悲哀、子女的无权以及在恋爱婚姻方面的无法自主。米尔斯基认为, 《森林》堪与《大雷雨》并列为剧作家的代表作, 其性格刻画非常丰富, 主要角色是两个流浪演员, 即悲剧演员“不幸的人”和喜剧演员“幸运的人”, 亦即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 这两个人物性格之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近乎塞万提斯的伟大杰作。

《狼与羊》:老处女穆尔乍维茨卡雅是个破落地主, 但在省里是个相当有名的善人, 而且颇有势力, 她一方面喜欢操控别人, 另一方面又不忘随时随地剥削别人, 把别人的钱财捞进自己的口袋。她看上了邻居阔寡妇库巴文娜的财产, 便一方面串通诉讼代理人丘古诺夫伪造其亡夫欠钱的文件和假账; 另一方面利用寄居家中的穷亲戚葛拉菲拉去监视库巴文娜, 以便迫使库巴文娜嫁给自己的酒鬼侄儿穆尔乍维茨基, 进而掠夺她的全部财产。曾当过法官的李尼亚耶夫看破了伪造文件, 原想抓住写假文件的丘古诺夫及其外甥果列茨基, 揭发整个案件, 保护库巴文娜。然而他的朋友、贵族地主别尔库托夫, 却假借邻里之间应该团结、自己会妥善处理一切, 接过了整个事情, 一方面他背地里找到当事人点明已知详情, 却又公开从多方面为穆氏辩护、为丘古诺夫开脱, 使得穆氏心甘情愿替他向库巴文娜说媒, 丘古诺夫任其摆布; 另一方面他又引诱库巴文娜, 让她对自己死心塌地。穆氏这头狼为了保全名誉, 变得像羔羊一样, 哀求别尔库托夫把已经揭穿了的欺诈行为粉刷干净, 于是他便把穆氏已经到嘴的肥羊——库巴文娜的家产轻易地全部控制在手心。而一向在家里被管得死死的葛拉菲拉, 利用监视库巴文娜的机会, 一反过去装出来的恭顺、圣洁, 运用各种恶毒手段, 使得一向以独身主义自豪的正直的李尼亚耶夫不得不跟她结婚、受其摆布。穆氏和丘古诺夫起初是狼, 想要吃掉库巴文娜, 结果他们却被一只更厉害的狼——别尔库托夫吃掉了。李尼亚耶夫一向把女人当作狼, 怕跟女人接近, 最后还是被葛拉菲拉这头母狼给吃掉了。喜剧写得生动有趣, 一环紧扣一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有很高的艺术性, 同时也富有象征性。

《最后的牺牲》:尤里娅·帕甫洛芙娜·屠金娜是个年轻的寡妇, 生活比较富裕, 她爱上了一个漂亮的青年杜立钦, 他表面上很有钱, 有马车、车夫, 还有大批田产, 并且对她山盟海誓。为了笼络他的心, 她用自己的金钱满足他的一切欲望, 而他每次都打借条, 并拿出家里的田产图让她看, 使她放心:即使不能还现钱, 那也可以用田产还款。没想到, 杜立钦是个无赖和赌棍, 早已把父母遗留下来的一大笔家产输得干干净净, 并且借了一大笔债来摆阔和“钓鱼”。终于, 在债主追还六千卢布欠款的情况下, 又来找尤里娅, 并把拖了一年半的结婚日期, 提前到下礼拜三, 前提是给他六千卢布。尤里娅告诉他, 自己的钱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只有一点点房屋了, 他便让她去借; 她告诉他, 只有一个远亲——年约六十岁的大富商普利贝特科夫有钱, 但她刚刚拒绝他的挑逗, 如果要借钱, 势必要受委屈甚至做他的姘妇, 但杜立钦不管这些, 还说这是她为他所做的“最后的牺牲”。尤里娅被迫硬着头皮去向老富商借钱, 但杜立钦拿到钱后, 一方面马上忘记了她, 而与老富商的侄孙女伊玲娜订婚(据说她有50万到100万卢布的陪嫁), 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再次赌博, 把六千卢布输得精光。尤里娅得知这一切后, 悲愤交加, 晕死过去, 醒来后因为已倾家**产, 不得不嫁给追求自己的老富商普利贝特科夫。杜立钦没有娶成伊玲娜, 又去追尤里娅, 遭到拒绝, 一度想自杀, 但当别人提醒他, 虽然欠债不少, 但还可去追一个相当富有的寡妇, 又一跃而起……戏剧一方面带有浓郁的悲剧意味, 写出真心爱人的女性的一再被愚弄; 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俄国社会较为常见的社会问题:赌博、欺骗, 以及女性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老富商。

《名伶与捧角》:外省剧院女演员亚历山德拉·尼古拉夫娜·涅金娜, 热爱舞台, 热爱艺术, 而且年轻美丽, 才华出众, 深受观众欢迎。她在未婚夫、大学生梅卢佐夫的教育下, 力求“认认真真地演戏, 清清白白地做人”。然而, 由于她断然拒绝老公爵杜列博夫的追求, 得罪了这位表面上是戏迷实际上是色鬼的有权有势人物。他操纵剧院老板米加耶夫, 故意改变原定的福利演出安排, 甚至以合同期满解聘她, 而让迎合自己的另一女演员斯梅利斯卡娅一再演出, 而且搞得声势浩大, 却把涅金娜安排在最后一场演出, 并且连海报都不出。在贫穷的逼迫下, 涅金娜和她的母亲一筹莫展。最后, 非常富有的地主韦利卡托夫包下了整个剧院, 并且大造声势, 使她的演出大获成功。这使她开始反思自己原来的想法, 从而决定, 为了艺术与未婚夫分手, 而接受韦利卡托夫的求爱, 跟随他去到其庄园, 等待他安排自己在他的剧院里演出。但梅卢佐夫并不气馁, 他依旧相信有教育好人的可能, 并且将继续劳动继续教育人, 把自己的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