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国史学界对苏联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6年(苏共“二十大”);1956—1969年(珍宝岛事件);196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今。这四个阶段对苏联史研究的内容和重点有明显不同,结论也有许多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前,我们对于苏联历史,也如同对于苏联其他方面的情况一样,主要是学习、翻译和介绍,还谈不上有多少独立的研究。特别是自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成为重要任务,《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规定为全国干部必读课本。高等学校公共必修的《马列主义基础》课,也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基本内容。《教程》也是研究苏联史的主要依据。这一期间,也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通史和专史著作,如潘克拉托娃主编的《苏联通史》(1~3卷,张蓉初等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梁士琴科的《苏联国民经济史》(第2卷,李延栋等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卷,1959年出版),在《学习》杂志、《学习译丛》、《史学译丛》及其他一些报刊上,也发表了一批介绍苏联历史,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文章和翻译资料。
1956年苏共“二十大”对于我国史学界对苏联历史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是在反对个人崇拜和对斯大林的评价方面,至于对这次大会的全面历史评价,在当时远未提上日程。对于苏联历史,开始了初步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如对苏联30年代肃反“扩大化”(当时的提法)的问题。60年代初,中苏两党发生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对苏联现代、当代历史的研究都以“九评”(即对苏共中央公开信的9篇系列评论文章)的精神为指导,直到“**”开始以后。
这一期间对苏联通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方面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苏联史学著作,介绍了苏联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发表了一些国内的研究论著。翻译出版的苏联重要史学著作包括:苏联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十卷本《世界通史》,涅奇金娜主编的《苏联史》(只翻译出第2卷),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教科书《近代史》以及一些断代史、专史等。国内学者发表的关于苏联史的研究论著也逐渐增多了。
自1969年“珍宝岛事件”以后,国内出版了一批有关沙俄侵华史和沙俄扩张史的著作,包括翻译的专著、文件资料及研究成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沙俄侵华史》(两卷),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俄国侵略扩张史》(上、下册)等。有关中俄关系的中外专著和资料,得到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1978年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下,随着思想的解放,苏联史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展深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5年出版了孙成木等主编的《俄国通史简编》、《十月革命史》等,集中了在此以前这方面研究的成果。这10年来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超过了以前30年的总和,而且涉及的问题深入到苏联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近两年发表的文章中,有些问题在苏联国内也还没有很好研究甚至是不敢触及的。如俄国三次革命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像二月革命的领导权,十月革命的特殊性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托洛茨基评价问题等等。布哈林问题的公开提出,在我国也是较早的。还有历史上其他许多问题也都被学者们提出来并进行了研究。学术研究和探讨异常活跃,局面是令人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