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主要是俄国史和欧洲国际关系史的文章。同时也收了两篇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方面的论述。这些文章都是过去在一些书刊上发表的。现在以《俄国与欧洲》为题结集出版。我利用出版校订的机会,对全文重新审读一遍,感到把这些分散的文章收在一起出版,还有一定的意义。
《俄国与欧洲》是一个宽泛的题目,本书所收文章只涉及这一题目的某些方面或某一时段,但从历史的认知角度来说,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俄国与乌克兰关系问题是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书有多篇文章涉及乌克兰、克里米亚的历史问题。在“古代俄罗斯”一文中讲到,公元882年奥列格在基辅建国时就称基辅罗斯,或称罗斯国,地域包括东斯拉夫人区域。后来分裂为几个公国。乌克兰有一段时期被波兰统治。1654年又合并于俄国。至于克里米亚,本书在关于“俄土战争”、“东方问题”、“俄国的两个大帝”、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等文中都有论及。俄国得到克里米亚那是在18世纪。当时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汗国,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属地,这个汗国原是蒙古人西征时建立并留存下来的。蒙古鞑靼人在欧洲的势力衰落后,黑海沿岸被土耳其人占领。1774年,在俄土战争中,俄国打败土耳其,议和条约规定: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土耳其独立。接着,在1783年,俄国宣布吞并克里米亚。
18世纪是俄国历史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俄罗斯欧化(说“欧化”,是指它曾被蒙古人统治二百多年,影响很大)、俄欧关系非常密切复杂的时期,而这些都是与18世纪俄国的两个大帝的名字相联系的,这就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大帝通过欧化的改革和北方大战,打通了北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建设了新都圣彼得堡,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户。18世纪后半期,俄国出了个著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作为一个德意志小邦的公主嫁到俄国,统治俄国三十多年。她学习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又通过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三次瓜分波兰,打通了南方黑海出海口,吞并了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和波兰大部分,大大扩张了俄国领土。她也因此被俄国尊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东方问题”曾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外交官的学校”,可见其内容之丰富。本书“东方问题的产生与俄国的黑海-巴尔干政策”一文,对“东方问题”的内容和实质作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对于了解近代史上的“东方问题”有所助益,同时对认识今天的“中东问题”也有启示。因为它们发生的这一地区,曾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一直在这里敏感而复杂。任何涉足这一地区的势力都必须慎之又慎。
“黑海海峡航行制度”问题是“东方问题”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在19世纪60年代苏伊士运河凿通以前更为重要,因此那时争论也更多。
19世纪上半期,西欧一些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俄国出现农奴制危机。它面临的任务是废除农奴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但统治俄国的沙皇政府反其道而行之,不但镇压本国“十二月党”起义,而且充当“欧洲宪兵”,干涉其他国家革命,扩张势力,以致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直到1861年才不得不废除农奴制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和意大利都还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德意志统一的实现,是在普鲁士王国和“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主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这就是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这个统一,是靠武力、靠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国家在政治上难以摆脱专制主义色彩,给后来的发展道路带来影响。
意大利统一的道路与德国有所不同。当时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由外国势力控制,主要是奥地利,其次是法国、西班牙。只有撒丁王国是唯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所以,意大利的统一是在撒丁王国主导下,以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为旗帜,由自由派首相加富尔主持,革命民主派马志尼、加里波第及志愿军的有力配合,通过复杂的军事和外交斗争,逐步驱逐了外国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罗马教皇国也合并了进来,教皇避居梵蒂冈。
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在国际关系上人们对军事集团非常警惕。本书收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文。正是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军事集团,把人类拖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海。两个侵略集团结盟形成的过程,正是一步步走向战争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有深刻的教训值得记取,它们是绝好的反面教材。
书中两篇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章,主要是想说明两点:第一,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历史观的新贡献,他指出推动历史的是“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等概念,纠正了某些人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的错误。第二,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被称为“修正主义的代表作”,书中对唯物历史观的论述是恩格斯晚年的观点。所以他不同意关于“修正主义”的批评。
王新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