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是人口和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普遍规律。农村青年到城里去,寻找更多发展机会,是大势所趋、时代召唤。
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且告诉他们“农村广阔天地”,在那里会“大有作为”。结果,千万城市还没有什么知识的青年敲锣打鼓上山下乡奔赴全国各地农村,结果到了那里一看,理想马上被照进现实,并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被照耀得支离破碎。现在,反过来,号召农村青年到城里去,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真的也会“大有作为”吗?我不敢肯定。
但我敢肯定的是:“人往高处走”,是人口和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基本规律,无论从世界工业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人口流动状况来看,还是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点来说,都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基本态势来。换句话说,人口和劳动力一般倾向于流往那些经济发达、文化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国度或地区,流向那些具有更自主、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精神创造力的行业或组织,在这些具有较“高”平台的国家、地区、行业或组织中,流入者可以获得更大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收益。当然,这里的微观选择行为与特定的宏观环境条件约束,始终是非线性地、复杂耦合性地联系在一起的。
就迁移流动者的行为动机来说,任何流动决策都是由当事人综合考虑流动价值(经济或非经济的利益)、流动条件(法律限制性、心理适应性和经济可行性)、流动预期(不确定性风险判断)和流动诱因(特殊时间地点的偶然性契机因素)四个基本要素后做出的,其具体流动的行为动机受工资福利差别、居住满意程度、社会地位变动、生活方式偏好、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复杂因素耦合影响。但无论具体影响因素多么复杂,都可以在理论上加以抽象,并建立一定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来观察和描述特定迁移流动选择行为的动机、类型和方式。
为什么我们农村青年应该走出村、走进城?一般来说,因为相对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城市在如下几个方面比较“高”:(1)城市经济发达,为青年人提供更多机遇、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2)城市有较高的规模和聚集效应,发达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网络,使得同样的劳动或付出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单位劳动可以获得更大边际收益、经济价值和职业成就。(3)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信便利,人际交往范围广,各种信息灵通,交易成本比较低,为青年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4)城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设施和条件,便于青年人提升文化修养、教育水平和精神境界。因此,青年人要往高处走,勇敢走出村、踏上进城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控制,城乡居民之间被二元地分割开来,农村人想走进城市也没有机会。
那时候,农村青年想“农转非”,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人民解放军;二是考学或国家计划招工。例如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国家招收大量农村民工,进城兴办工厂、大炼钢铁。但这种乡—城流动往往是临时的随机的,当国家工业建设需要时,由政府计划安排招进城,在经济困难或调整时,再复员或被遣散回乡,可谓“招之即来,挥之则去”。
而且,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或为了“备战备荒”、发动大规模政治运动,当时也经常发生城—乡逆向迁移和流动。例如,伴随着“三线建设”实施的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山区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以及“**”期间,为了让广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典例。
1978年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户籍制度逐渐松动,人口和劳动力流动自主性不断增强,并带有明显的制度转型特征。市场化改革为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外部制度条件,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由此形成的收入差距和比较利益驱动,为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直接驱动力。其基本态势是:
——农村青年人向城市流动,多是由经济动因驱动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选择性的市场化流动成分不断扩大,目前90%以上的流动都是没有政府或其他正式机构参与的自发行为;
——流动趋向由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模式演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模式,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同时,城镇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上山下乡奔实业、农民工回乡再创业的现象令人瞩目,流动到乡村和乡镇企业就业的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多;
——在宏观区域动向,不仅出现了全国范围、跨省区的大规模“民工潮”,而且大量“高、精、尖”人才也纷纷“雁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原来流向沿海省市区的“回流”现象;
——近年来劳动力流动表现出明显的跨行业、产业部门倾向,先是从农业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而以非农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及产业部门内部不同行业的流动为主,在产业间流动的基本趋势是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从生产率低、效益低的行业向生产率高、效益好的行业流动;
——从劳动力流动的素质构成情况来看,低素质、无技能民工流动过度,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正常流动因种种原因受阻而非正常流动比较频繁,但移民性流动群素质普遍高于非移民流动群;
——此外,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外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外出及来华者的流向和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
我以为,农村青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听从内心召唤,先让自己流动起来,走出村、跨入城,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外面世界是不是真奇妙,至于具体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形式,那可以在流动中“走走看看”,在“过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摸着石头”的。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复杂。“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自然和社会规律。但是,水流到的低处,可能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也可能是臭气熏天的泥潭;同样,走到高处的人,可以欣赏高处的无限风光,当然也会有“不胜寒”的感觉。
同是从农村出来的,来到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城市,不少青年如鱼得水,很快找到职业平台,并在茫茫人海中寻到知己,成家立业,获得“跳跃式发展”;可是也有一些年轻人,一进城就“眼花缭乱”,有些找不到北,在失衡的心理状态下走上歧路,不自觉地迷失在浮华的喧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