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跳农门,是老皇历了。时代不同了,上不上大学早已不是什么“要命”的分界线了。
如果你要问一个极端落后、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的孩子:“你为什么要上学?”如果是个老实的男孩,他很可能瞪着眼睛说:“废话!我就是要能够走出去。”如果是个实在的女孩,她可能会很伤感地抹眼泪,喃喃地说:“我就是不想再受穷……”这不是我瞎编的,而是有现实生活素材作底料的。
是的,跳出农门、摆脱贫困,是我们千百万农家弟子千方百计求学的最直接、最实在的目的。想当年,我为什么与下面三个“不成器”的弟弟不一样,能够老老实实上学,并不是因为我智商高、善学习,而是因为我是长子,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家里繁重的田野劳作,与坐在屋里读书有个直接明朗的苦乐比较。
记得那时在“生产队”劳动,一年到头从没有农闲的时候,五黄六月头顶着烈日在山里面割蒿草,寒冬腊月雪花飘飘打着红旗修“大寨田”,但因为这种所谓的生产劳动,其实都是破坏生态环境、违拗农作物生长规律的瞎折腾运动,从年头忙乎到年尾累死累活还饿肚子,实在不堪忍受。在童年的记忆里,最大的幸福,可能就是,干活累得快爬不起来的时候就吃饱饭趴到那里睡一觉,或者饿得要死的时候吃上一口“好馍”(就是现在我们常吃的麦面馒头,至于“吃肉”那还是不太敢想的奢侈念头),再就是因为要“上学”而逃避掉繁重不堪的农耕野作劳动。如果再“高雅”一点,那时最大的幸福感就是设想有一天,能够活着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
这就是当时我自己能够想象到的最大的理想和幸福感!可惜后来的三个弟弟由于没有这种理想和幸福感,而没有坚持上学,结果至今仍在农村过日子,虽然这日子与过去比起来,也早已不是难以忍受的“苦日子”。
但是,那么苦的日子,现在看来并不是完全“不堪回首”的。相反,现在时常向晚辈和学生念叨,似乎是一种无比荣光的经历,可以在人前炫耀的资本。不像现在我遇到的农村苦孩子,一说起来都那么无比幽怨似的。
日前研究生面试,遇到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女孩子,她自我介绍,说自己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后来回到家乡中学教书,一年时间怎么边工作边复习,如何辛苦不容易。当老师问到将来的职业走向时,她说打算继续往上读,读到博士。老师问读完博士假如可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继续教书做学问,那你打算怎么办?结果不知这怎么触到了她的痛处,马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喃喃地说“我就是不想再回老家教书……”老师们都面面相觑,就不敢再问下去。临走时,我过意不去,向她说道:“孩子,我就告诉你一句话——这世上谁都不容易,谁都有苦,关键是你怎么对待困难!上学本身不是目的,上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会怎么面对苦难,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
若干年前我到青海讲学,遇到一个省直机关的局长。言谈中跟我提及,儿子已经在中国地质大学读三年级,只因一次去做家教受了刺激:有位家长问他是哪个学校的,他说是地大的,这家长表示只考虑北大的。就因这个细节,这位大三学生立马申请退学,老师、同学和家里亲戚朋友谁的劝说都不听,立志重新参加高考,不考上北大誓不罢休!我不知道后来结果究竟怎样,想来无非三种可能:(1)如愿考取北大,如果按此思路一直走下去,这位青年的未来前途又能怎样?(2)不要说他不会再报地大,就是想再进地大都考不进去了,最后考取一个“更差劲”的学校,这位学生该怎么办?(3)万一连大学都再也考不上了,那将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不堪后果呢?当然凭借这位孩子的应考胆略,这个可能性很小,但高考的事谁又能够说得清楚呢?
就说北大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出来以后也不是个个都是好样的。我曾认识一个来自甘肃农村的北大博士,你如果要与他说话,你这里言来他那里无法语去,基本的沟通能力都没有;后来经人介绍,与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村女孩子谈对象,最后老发生矛盾和冲突,人家女孩子不愿意了,他就蹲到人家工作单位门口不走,唧唧歪歪说不清楚,闹腾得无法收拾。最后,因长期无法从不正常的情绪中走出来,科研工作老不在状态,也被单位辞退了,至今三十多岁了仍然孤身一人飘在北京街头。
这里,再给读者朋友说一个“出国留学才子”的故事。
这位青年之所以说他是“才子”,是因为他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风,已经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并在读两年,差一年就拿到博士学位了,肯定智商不低。但是在他看来,出国就是成功,没有比出国留洋更重要的事情了。为了圆自己的“出国梦”,他没有耐心再等一年拿这个博士学位,于是就到加拿大一所大学去读研究生了。
结果,梦寐以求的“出国梦”倒是圆了,但若干年下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据他说是因为“学外语把脑子学坏了”,博士学位拿不到,拿了个“鼓励参与奖”性质的硕士学位回来了,在北京某企业混了几年混不下去了,最后发现,自己还是适合混迹在校园,于是到一所民办高校就业。
令人尴尬的是,要如此这般在高校生物圈里混生活,没有一个博士头衔似乎不行,无奈间又重新报考和攻读自己十年前不屑一顾的土博士学位。你看,十年一个轮回,当年的同学都已经成为教授、博导、院长之类的“著名人物”,自己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这人与人求学路在轨迹上的差别,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你说这是为什么?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情景、这样孜孜以求的“知识青年”,我遇到的不在少数。我相信你们在每天的媒体上,也会看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奇人逸事,他们的不幸往往都是因为陷于莫名的应试教育怪圈不能自拔,其基本路线鬼魅而单一:为上重点高中而上重点高中;为上名牌大学而上名牌大学;为上研究生而上研究生;为上博士而上博士;为留学而留学……这样一路走下来,学上完了,到了最后,却找不到目标和方向了,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为了什么、要往哪里去?这是我们青年求学路上一个普遍而悲惨的现象。
多少年来,每临考季,媒体“聚焦高考”,各界整装待发临应“千军万马过桥大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惯性反应”和“独特风景线”。每临高考,不要说当事者考生及家长个个神情紧张甚至有些“神经兮兮”,就是政府及各界群众也都自觉地“一切为高考让路”,至于专事“新闻聚焦”事宜的媒体就更不用说了。就在去年考季一个会上,有位教育界泰斗也因高考话题要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而不得不“早退”。先甭说教育大师名流了,就连我这样平日胡写了一点相关文字的无名小卒,也往往会在这样**不安的日子被媒体“惊动”,由此足见今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情势。
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氛围下,每当考季来临,我这个一直关注此事态的人自然也会一如既往且莫名其妙地“**”,感到应该在这时候写点什么,于是在去年6月7日操笔写了一篇题为“看淡高考的七大理由”的博文在新浪网发布,其用意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我们时下的社会氛围中,关于高考、上大学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心知肚明,不用多说;但关于高考、上大学的“不重要性”,大家似乎看得少、想得少、说得少,更不用说“高度重视”了。所以,写这篇文章,只是想为大家提提醒。
看淡高考的七大理由
理由一:六成概率,上大学与上中学一样容易!
据官方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20万名,较去年减少3.8%;而计划招生人数629万名,比去年增长4%。这样,平均录取率接近62%,较去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就凭借这个正式的官方数字,仅从“平均几率”或“容易程度”来说,上大学与上中学似乎没什么两样!
理由二:今非昔比,上大学早已不是上“天堂”!
现在考生的父母,估计在年龄上都像我这个岁数上下。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来说,想当年“铁的生活事实”告诉我们:上大学就是上“天堂”,做“人上人”;上不了大学似乎就等于下“地狱”,一辈子受煎熬。这种具有严重“时代局限性”的情感、情绪和思想意识形态,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宏大责任感,以及大自然随机赋予的浩然霸权驱使下,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地迁移到下一代身上。可悲的是,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社会职业通道已经高度多元化的现今,这种强权驱使下造成的盲目性冲动,往往与今昔不能同日而语的现实情景形成强烈反差、碰撞和冲突,结果残酷地击碎了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傻梦,破坏了多少美好的人间亲情,糟践了多少青春人生!
理由三:开放社会,千万不要以为大学就一定是什么神圣的殿堂!
想当年,我身背书包上大学,就是抱着这种神秘、神圣、神奇甚至忐忑的心情踏进大学校门的,不曾想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像我一样土得掉渣的土学生蹲在黄土飞扬的土操场吃饭的情景,当时觉得立马从头顶凉到脚底。从那以后,我一直努力说服自己,要自信不要自卑,要克服盲目崇拜心理,但是由于内心的“历史”积淀太厚,无论“道理”上多么明白,这种“拜物教条”心理至今仍无法彻底克服。这些年我冷眼旁观,感到这种心理不是我一个人有,说不定是一种国人普遍存在的社会群体性心理。不是吗?自己身在大学三十年,可能由于“太熟悉”的缘故而有些对大学不再“盲目崇拜”甚至有些“瞧不起”,但是,对于很多置身大学之外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这种“高度重视”甚至有些“疯狂”的群体性事件或举动,有着异常复杂的原因,但在开放社会情景下扭曲存在的“拜物教条”社会意识形态,是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深层次原因呢?
理由四:走近现实,大学校园确实不是一块完全的“净土”。
不去深究“内幕”,请你随便到各大学校园及其周边地区走走,可能马上会感到与你日常身处其间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什么两样:车水马龙,各色人等,匆匆忙忙,熙熙攘攘,和集贸市场差不了多少;宣传栏各种应试培训生意广告,行人天桥赫然办证手机号歪歪扭扭到处都是,复印店论文加工机声隆隆,规模化、标准化教学环节程序走着过场,这与当今各大医院、办事机关和超市商场乃至各行各业看到的情景又有什么两样?遗憾的是,在社会意识形态里,却树立着一块牌坊,上面写着:“大学是神圣崇高的殿堂!”其实,不完全是!这种“盲目心理”实在可怕,不仅无形中诱导着外部未进入者采取盲目冲动行为,甚至误导影响着已经走出校园者无法正常地往前走、积极融入社会。
理由五:“普通高校”,能够给你的十分有限!
“普通高校”这个词着实名副其实,大学真的很“普通”,像你一样“普通”,你不要把它当回事儿,绝不能对它期望值太高,甚至不能对它期望什么,它能给你的实在是有限!
在所有上大学的功利性动机中,获得未来就业“敲门砖”恐怕是大多数考生及家长内心深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驱动机制。按照教育及劳动经济学中一个很流行的理论,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下,文凭的功能之一主要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筛选信号,大学文凭就是这样一种筛选信号。但是,随着信息显示技术和机制的不断改善,随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规模制造”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越来越良莠不分、真假难辨的大学文凭满天飞,这种信号功能会越来越淡化,为了这种功利性目标而读大学者将会越来越“走投无路”!
其实,大学能够提供给求学者最实在的好处,就是为你提供一个“准社会界域”或“人际交往圈”。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上“著名”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上“好”大学还是“赖”大学,其最大的差异与其说是什么“教师水平”高低或“教学质量”好坏,倒不如说是它招收的学生水平高低、质量好坏,由此决定着你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准社会界域”或“人际交往圈”,这个圈域才是决定你人生命运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即使这样一种实在的功能,随着社会不断开放和转型,也会越来越弱化。现如今,即使上不了大学,你在大学校园里当名保安员,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正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有心、有能耐的人,你甚至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如出书、演讲等在学术圈里与那些正式成员进行PK,很痛快地与他们玩一把、过一把瘾!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瞎想,而是今天大学校园里已经发生的事实!
理由六:人生是你自己的,大学决定不了你的命运!
根据三十年来我对大学的亲身体验和了解,我觉得大学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通道,但你千万不要无限上纲上线,将它提升到什么“决定人生命运”的宏大层面去看待!人生太丰富了、太奇妙了、太具有复杂多样性了,大学仅仅是其中一个通道或平台,它能提供给你的东西相当有限,根本决定不了你的前途命运!否则,自己没有自主定位,老是觉得将自己交给大学就万事大吉了,这与你到医院看病觉得将你的身体交给医生就万无一失了,是一样盲目而愚蠢的!不听劝,到时候就不了业找不到工作了,无限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严重碰撞,倒霉的不是大学、不是大学老师,而是盲目求学者你们自己!
理由七:“机会均等”,上不上大学“实质”是一样的!
关于“机会”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天赋人权”层面来看,因为都是“人”,因此“应该”有作为人最基本的、不能被剥夺的权利,但无论是就先天条件还是后天情况来看,绝对“均等”的机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办法做绝对意义上的“横向比较”,因而在人际间的机会也无所谓均等不均等;二是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对于每个“独一无二”的人来说,他们都是“在既定稀缺资源约束环境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由于每个人都“平等”地面对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而外部资源环境对于满足个人利益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稀缺的”和“有限的”,你享受了这个好资源就注定没有“机会”利用其他好东西了,你在这方面失去机会了也就意味着你在其他方面有了更“好”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大自然造物主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仁慈的、一视同仁的和平等自由的。
当然,在同样的心智模式下,外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对于个体实际“命运”确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一味强求外部环境公平、追逐外在趋同利益目标,实际上是一种最不明智、最懒惰、最笨的行为取向;而最明智、最积极、最容易成功的人生选择策略恰恰相反,应该是:接受和适应外部环境,找到自我,做好自己“独一无二”的目标定位,进而积极改变自我,最终活出自己真正独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来!如果你将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摆正了,你就会很自然、很淡定地看待各种身外之物、外在之事,包括大家都认为“上大学”很好、“高考”很重要这样的事情。因此,即便你认为上大学有一万个好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如果你愿意寻找而且有足够内驱力去寻找,也一定会找到比上大学一个也不少甚至更多的好处,并整合起来比上大学者更成功、更幸福!更何况,现在上大学远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看淡”高考、“看扁”大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