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要自信,不亢不卑闯世界(1 / 1)

无须自怨自艾,更不自轻自贱。戒除自卑心,树立自信心,自助者天助,我是农民我怕谁!

基于自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代表性的成长经历,我“痛心疾首”地感到:收起自卑心,树立自信心,是我们这些从贫困农村走出、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艰难成长和发展的农家子弟,首先需要自我超越、胜利跨越的第一个坎。

人与人其实都有很大不同,同样是贫困农村走出来的,但各人的家境出身、成长经历不尽相同,其自卑感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强烈或复杂程度可能都存在很大差异。下面就与年轻朋友们谈谈我自己感知的“个性化自卑”。

不知道别的农村孩子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上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我自己从小到大数十年,在内心深处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自卑。没完没了的自卑,坚韧不拔的自卑,尴尬无奈的自卑,变幻莫测的自卑……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傲慢无礼、狂妄自负的言谈举动,往往是异常敏感和夸张的过激反应,事后理性分析和冷静反思才发现,说到底还是缘自于内心深处、彻入骨髓的自卑感在作祟。这实在是一种无比痛苦的成长烦恼和精神煎熬!

在我“成长的烦恼”中,让人恼怒的自卑感倒不是什么感叹命运不济的“自怨自艾”,而是不可救药般的“胆小”,平常说话做事都没有自信心,遇到在公开场合发个言就语无伦次,遇到台面上的事情就忐忑不安,一阵晕眩几近要昏厥过去。尽管做过十几年老师,在讲台上“摸爬滚打”了多少年月,但前几年来京求学,如果是给导师或某个文化名人打个电话,事先都会紧张得心里咚咚直跳、手脚乱打哆嗦……

看到人家城里的孩子那么大大咧咧、个个潇洒自如,只有佩服羡慕的份,哪敢有与人攀比的心?遇到尴尬无奈的苦闷状况只能自叹弗如,这时才有点莫名其妙的“自怨自艾”情愫朦朦胧胧在心头。可能由于如此这般的自卑感长期压迫在心头,导致心理年龄相对滞后于生理年龄,虽然过三十奔四十,却没有显著的“而立”、“不惑”成熟标记,一直不大清楚,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如今又是何年?直到前几年才忽然猛醒过来,把自己吓了一跳:一直以为还是不省人事的孩子,原来走到哪里一说年龄都属于“前辈”级人物了!

如果将上述描述的心理感应看作是我自己“个性化自卑”的主导方面或显性层面,那么如果事后分析起来,特别是从他人感应角度来看,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辅助方面或隐性层面的表现形态,那就是异常敏感的反应、莫名其妙的自负,甚至在别人看来,有些无可忍受的傲慢或狂妄。这种“无知狂妄”的主观感觉,在20~30岁的年龄段,表现得异常突出:那时候在内心深处,似乎没有自己要干而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虽然自己也时常克制性地故意表现出“谦虚谨慎”的姿态。

这种由深层自卑而在浅层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无端狂傲,不知早在什么时候就在自己身上潜藏着而不知。第一次正面而清楚地被人提醒,是1991年从湖北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是年正值29岁“芳龄”),我们母校的科研处处长给我嘱托的一句话:“宝元啊,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一定要注意自己自负傲慢的毛病”,我至今记忆犹新,谁知他这警言很快就应验了。

那时,虽然只是个硕士研究生,但在我所供职的学校却是以“优惠政策”特别引进的“人才”,我所在的系史上第一次有了硕士学历的“人物”,但自己确实在主观上没有明确认知到这给周围同事造成的“不利影响”。结果,一次自学考试阅卷,关于标准答案应该怎么理解的问题,我插嘴谈了自己的看法,谁知我的教研室老主任突然发火,一句“你研究生有什么了不起的”,把我训斥得张口结舌,愣在那里半天找不到北。事后反思才感觉到,是不是自己由自卑而来的自负行为表现惹怒了他老人家?

现在,我在课堂上时常以此作案例,教导我们现在的青年人要学会“尊重长辈、尊重领导”,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不能学会尊重长辈和领导,确实是一件有关青年人“前途命运”的大事。

随着时间推移,在城里“艰难发展”的日子,慢慢超过当初在乡下“烦恼成长”的日月,见的人多了,有城里“土生土长”的,有来自农村而看不出“土气”的,还有好多或“原装”或“出口转内销”的真假洋人,原先“害怕”的自卑心渐渐消除了不少。

特别是深入接触和了解后,尤其拿出所谓的理论武器“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后,发现他们城里人或洋人,并不是什么“三头六臂”的超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就像当年教训我的那位老前辈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之所以“怕”主要是因为你不了解他们,一旦了解了也就没有什么好“怕”了。

如果说得“露骨”一些,很多看起来样子很“吓人”的大人物,其实八成都是他们故意拿腔捏调“装”出来的。再放眼看看周围所谓的“城里人”,其实半数都是和你我一样的“乡巴佬”,另外三成不过是我们农村人的“二代”而已,再往上追溯不到三代,当初他们的老祖宗其实都是从乡下进城闯天下的“农村青年”。

如此说来,大家彼此彼此,我们当今的农村青年还有什么好自卑的呢?!不仅不应该“自卑”,甚至应该“自豪”才对!因为,说不定若干年以后,你们的子孙都是由于你如今大无畏的创业举动,而一代代变成货真价实的“城里人”!你说这该不该现在就“自豪”一把啊?!

当然,也应该知道,这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人家洋人不是有句俗话,说“三百年才出来一个绅士”。意思是说,一个平民需要经历三四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逐渐脱胎换骨,造就出身上没有一点“土气”味道的真绅士来。我们中国也有俗话说得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低俗地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高端地说,“佛家常说家常话”,“不显山露水的才是高人”。

因此,我们农村青年到外面混世界,无须自怨自艾,更不可自轻自贱,但一定要放平心态、放低姿态,真心诚意、谦虚谨慎地对待每一个你遇到的人,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值得你去做的事。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执拗的老父亲一次向我发脾气时说出的“至理名言”。有一年春节,我将他老人家接来北京过年显孝心,结果元宵节还未过完,就对首都北京城里的好日子有些“受不了”了,闹着要回乡下,我赶快连哄带蒙安慰说:“可以可以,只是现在火车票不好买,能不能缓几天看看,等四五月份天暖和了再回去?”老父亲怒吼道:“你以为我不知道?现在这个时段进京的票难买,从北京出去的票不是问题!”我赶快开玩笑缓和气氛:“爸你还挺聪明的嘛!”于是老人家冲口而出,说出了一句响彻云霄的豪言壮语:

“这世上谁比谁傻多少!”

是啊!这世上的人,谁能比谁聪明多少,谁又比谁傻多少!因此与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自作聪明把别人当傻瓜。如果你愣要有“差别”看人和待人,我劝年轻的朋友们:宁可将自己当傻瓜,也千万别把他人当傻瓜!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了,那么我敢保证你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借用王朔语式(剔出其原始“语义”),你就可以高声地喊一嗓子:

“谦虚谨慎去待人,我是农民我怕谁!”

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强不息,靠我们自己,要时刻铭记“自助者天助”的真理。我们所处的这个人类社会,毕竟是从大自然动物界进化而来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达尔文法则,似乎一直或隐或显地起着某种支配作用。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则下,处于弱势的群体最容易受歧视、受压迫和受伤害,由此积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往往是融入血液了的。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崇洋媚外,就是这种自卑心的两种极端而常见的表现,需要我们在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去慢慢感悟、渐渐认知和不断矫正。

当然,世间的人事往往“知易行难”,好话好说人难做,人与事搅和在一起时,那就更是难上加难。时至今日,临近知命之年,年轻时节那些愚钝可笑之举依然可掬,在那无限自卑的内心感受与无知自负的行为表现之间,我还是时常把握不住“火候”,往往在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有“错乱”表现,时常因此把本来和和气气的人际搞僵,把本来顺顺当当的事情搞砸,苦恼无端、尴尬频现,对于由此引发的人事困局,时常感到无力应对无法收拾无可奈何,真是苦不堪言啊!这种状况,对我们每个青年人来说,可能或多或少都是无法绕过的坎,苦难而快乐的人生,谁也替代不了,必须自己去亲身经历,在不断“试错”的个人成长及发展过程中思考、摸索和调整。

总之,一句话:出身农家咱不自卑,咱的人生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