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发展(1 / 1)

——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读解

《快乐男声》作为大众歌手原创偶像选秀赛,始创于2007年,举办两届之后停办。经过几年的沉寂蓄势,于2013年6月29日全新改版后回归。改版后的《快乐男声》在赛制、传播途径上均有创新,实现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发展。节目宣传口号是:想唱就唱,听我的。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快乐男声

外文名称:Super Boy

节目别名:快男、超级男声

节目类型:偶像选秀节目

主持人:汪涵、何炅、杨乐乐、谢娜

参赛选手:张杰、俞灏明、陈翔、武艺、欧豪、白举纲等

节目导演:马昊

播出频道:湖南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芒果TV

制作单位: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

开播日期:2007年

播出时间:每周五22:00

节目时长:120分钟

《超级男声》是一档偶像选秀节目。首届《超级男声》于2003年在湖南省内举办,由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全程播出,赛制等都与后来出现的《超级女声》相似。2004年第二届《超级男声》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但与之极其相似的《超级女声》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定位为全国范围内的选秀节目。

2005年《超级女声》取得成功后,湖南卫视便决定于2006年重启《超级男声》,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2007年,《超级男声》更名为《快乐男声》,并定位为大众歌手选秀赛,参赛者均是年满18周岁的男性。比赛采用淘汰制,选手比拼演唱技艺,得到评委和观众投票认可才能进入下一轮比赛。每届的全国总决赛选手均获得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得到出唱片、参演影视剧、主持节目、拍摄广告的机会,成为大众瞩目的明星偶像。《快乐男生》举办两届之后停办。继《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等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声震四方及强 势蓄力之后,湖南卫视《快乐男声》于2013年6月29日重新回归。此节目宣传口号是:想唱就唱,听我的。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快乐男声》作为大众歌手原创偶像选秀赛,始创于2007年,举办两届之后停办。经过几年的沉寂蓄势,于2013年6月29日全新改版后回归。改版后的《快乐男声》,在赛制、传播途径上均有创新。《快乐男声》在播出方式上,首先由录播改为直播。2013年的《快乐男声》,于7月12日起每周五晚十点全程直播年度总决赛;历经几个月的残酷比拼,于9月27日拉开了年度冠军诞生夜的华丽大幕。最终,来自长沙唱区的“火星弟弟”华晨宇一举揽得2013年度冠军奖杯;来自广州唱区的帅气少年欧豪和来自成都唱区的大男孩白举纲分获亚军、季军。

2013年11月2日至2014年3月15日,“快乐男声”全国巡回演唱会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重庆、南京、广州、苏州、成都、厦门、杭州等11大城市举办。除北京外,每站都设置“城市之星”,并在最后一站杭州设置了“巡演之星”。2014年7月25日,由2013年《快乐男声》选手主演的青春偶像成长纪录片《我就是我》上映。

《快乐男声》节目在形式上借鉴了国外成熟的真人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形式。《美国偶像》节目开辟了观众参与节目的先河。它启动手机短信投票的方式,不仅聚集了更多的人气,同时也更加客观地体现出唱片市场的真实反映。这一做法为后来的诸多真人秀节目竞相效仿。

三、主要社会影响

1.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符合主流价值观

《快乐男声》凸显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节目组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成立了“希望工程·湖南卫视快乐成长基金”,捐助办学,凸显了社会责任心。同时,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体现出的以下内容,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选手积极上进、勇于拼搏的精神;强调情感,贴近生活的品质。

这些精神和品质符合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符合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的宗旨。同时,此节目还满足了人们求新猎奇的审美心理,使得更多的观众接受并支持这个节目。

2.实现了赛制规则的本土化创新,增强节目吸引力

尹鸿教授曾指出:“真人秀节目游戏规则的好坏,实际上决定了你的节目是否有吸引力。”[1]真人秀节目的规则是节目的核心,规则决定节目的走向。对于比赛类型的节目,规则的制定应当突出对抗性和竞争性。介于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习惯,中国传统的选秀节目竞争性不是很明显,倾向于喜剧结尾。而西方的比赛类节目更加突出竞争的激烈,更有甚者将人性的竞争与人的好胜心推向了极端。所以,《快乐男声》在制定赛制规则的过程中调整了西方选秀节目中的残酷竞争制,将决定权交给了观众和评委。《快乐男声》在2013年总决赛阶段中推出了全新的赛制规则,即由“V神+评委+大众评审团”三方势力决定选手的去留。其中,“V神”将各方面的意见整合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评委则从专业音乐人的角度做出决定;而大众评审团则代表了观众的意见。这种新型的赛制更为科学,是意见领袖、专业意见和公众建议的总和,突出体现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发展和创新。

3.融入了新媒体传播方式,方便观众检索

《快乐男声》在播出和推广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外,还充分运用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比赛过程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互联网发挥了超链接功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与《快乐男声》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目前,网络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除了查询相关网页外,还包括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节目组提升了“快男”等相关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出现的频率,从而方便观众的检索。另外,节目组还在微博上制造话题,引起观众的讨论,进而增加新的观众群。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未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就节目的收视率来说,2013年《快乐男声》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电视娱乐节目激增,尤其是同类音乐选秀节目增多,分流了受众。2013年暑假期间,各大卫视为观众共准备了十几档音乐选秀类节目。例如,江苏卫视《全能星战》、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北京卫视《最美和声》、贵州卫视《唱出爱火花》、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等全都加入混战。扎堆的选秀节目让受众眼花缭乱,不知该选什么。不过,这些节目都选择了避开《中国好声音》的锋芒,只有《快乐男声》选择了在周五晚间与《中国好声音》同时段播出。

第二,网络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迅速发展,传播小众化,分流了部分受众。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点对点服务。具有丰富资源的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为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分栏分块地设立了不同的节目形式,并以最快的速度更新节目内容。这样,势必会分流部分电视受众。

第三,节目程序冗长化、模式化,受众倾向于选择性观看。由于《快乐男声》节目制作的程式化、选秀流程的冗长化,加上其他优秀选秀节目的同时竞争,使部分受众可能仅仅选择关注该节目的最终比赛结果,而放弃对比赛过程的关注。选秀节目在国内兴起之初,由于新鲜,能激起受众的广泛兴趣。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被全面模仿甚至克隆。这种无差异化的大众选秀节目跟风行为,容易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造成节目资源的浪费。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综艺大战,96%的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些节目扎堆播出,让人眼花缭乱;只有4%的网友表示支持,认为竞争有利于节目质量提升。

2.节目改进建议

实际上,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大家都知道在战略上应该寻求差异化,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一种节目形态“扎堆”,说明观众偏好,如果为了追求差异化而放弃这类节目,也就等于放弃了收视率。因此,如何在保证收视率的前提下追求节目的差异化,进行不断创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一方面,作为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快乐男声》,除了比拼歌曲技艺,还可适当加入其他的表现形式来考察选手其他方面的素质。例如,可以加入即兴表演环节,这样可以增加刺激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激发观众的兴趣。另一方面,应将中国本土的、民族的东西融入节目中。凤凰卫视刘长乐说过:“媒体宣传的价值观是民族认同的一部分。”[2]一味地抄袭西方,对中国本土节目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快乐男声》在每一期节目播放中会插播上期的内容,保证受众观看的连贯性,防止断层。另外,比赛不应该仅局限在节目录制现场,应该走出录制现场,与更多的受众进行接触,满足受众追星的心理需求。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手机新媒体进行宣传。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实现多渠道传播。在利用传统媒体做好节目播出的同时,还要有效利用网络电视滚动播出、微博话题讨论、“V神”在网络上的舆论引导等做好全方位的推广和宣传造势。

第四,注重公众形象和社会效益。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大重要功能。通过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工程,既需要制度保障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作为支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想实现发展的和谐,就要有和谐舆论的推动。尤其是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舆论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舆论直接或间接决定了社会能否稳定。因此,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公益事业来提升节目组的公众形象和社会效益。

第五,突出主持人个性。《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在节目中凸显了鲜明的个性,被称为“中国好舌头”。《快乐男声》也应借鉴这一成功的经验,为主持人汪涵和何炅分别打造鲜明的个性。“娱乐节目强调娱乐至上,应尽量在选手、评委、主持人之间上演一场集欢乐、幽默、交流互动于一体的节目。”[3]

五、阅读延伸

[1]郭玉真,张冠文.真人秀栏目的中国化、本土化——兼评湖南卫视《快乐男声》[J].电影文学,2008(6).

[2]倪满园.电视娱乐节目亟待创新——以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为例[J].东南传播,2007(7).

[3]张建,夏光富,魏波.《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类媒介事件”思考[J].新闻界,2009(3).

[4]蔡敏,邓若伊.选秀节目品牌发展战略——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为例[J].新闻界,2008(2).

[5]梁静华.盘点“快乐男声”成功之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刘泓.从符号学解读《快乐男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7]黄韧.“快乐男声”受众心理分析[J].艺海,2007(4).

[8]罗幸,黄鑫磊.多屏时代下歌唱选秀类节目的突破与创新——以《快乐男声》为例[J].艺术百家,2014(2).

[9]张守信.电视社交化传播趋势分析——以《快乐男声》为例解读电视互动新范式[J].视听界,2013(5).

[10]卢伟.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选秀节目对男性身体的规训——以2013《快乐男声》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4.

(毕晛,孙宜君)

[1] 尹鸿.虚构与真实: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研究[EB/OL].[2007-01-08].http://media.people.com.cn/GB/5258245.html.

[2] 张国伟.电视品牌塑造的启示:中外台长论坛综述之二[EB/OL].[2004-09-08].http://www.qianlong.com/medianet.qianlong.com/7692/2004/09/08/[email protected].

[3] 倪满园.电视娱乐节目亟待创新——以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为例[J].东南传播,2007(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