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舞台,星光灿烂(1 / 1)

——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读解

《星光大道》自2004年开播以来,在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风云变幻的十余年间常青至今,其昂然的生命力与节目自身适时而变的形态特色密切相关。它以“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为宣传口号,开播以来始终坚持“百姓舞台”的基本宗旨,坚持零门槛、零距离以及大众参与性、娱乐性的节目定位,力求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放声歌唱、展现自我的舞台。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主要来自节目对社会文化风向与大众心理的敏锐觉察与精确把握。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星光大道

节目类型:综艺、选秀、真人秀

现任主持人:朱军、尼格买提

主要嘉宾:师胜杰、梁宏达、于文华等

节目导演:葛延枰

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

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

首播时间:周六20:02

重播时间:次周五19:30

节目时长:97分钟

播出状态:播出中

《星光大道》是由中央电视台于2004年10月9日推出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时长97分钟。节目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分为周赛、月赛、年赛三个晋级阶段。周赛共分为四个版块,依次为“闪亮登场”“才艺大比拼”“家乡美”“超越梦想”。周赛每次由五名(组)选手参赛,每一个版块淘汰一名(组)选手,最终决选出一名(组)周冠军。在月赛中,三名(组)周冠军与两名(组)挑战者(在周赛中落选的选手)进行角逐,最终产生一名(组)月冠军。年赛共分为七场,十名(组)月冠军和十五名(组)挑战者通过角逐,最后诞生一名年度总冠军。《星光大道》以“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为宣传口号,自开播以来始终坚持“百姓舞台”的基本宗旨,坚持零门槛、零距离以及大众参与性、娱乐性的节目定位,力求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放声歌唱,展现自我的舞台。

大众化、生活化的文化指向是《星光大道》的魅力所在。大众化同时也代表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总体倾向。我们认为,《星光大道》的节目魅力与生命力主要来自于节目之于社会文化风向与大众心理的敏锐觉察与精确把握。

相比传统综艺类节目,《星光大道》的最大突破即在于将传统的以明星为主体的综艺“秀”转换成了以普通百姓为表演主体的“大众真人秀”,顺应了自2000年以来的社会文化大众化转型趋向。“不分年龄、不分唱法、不分职业,只要你热爱音乐,擅长表演,就可以登上《星光大道》为您铺就的舞台。”“踏上星光大道,平凡的你也能星光四射!”《星光大道》作为一档以普通百姓为主体的综艺节目,自我解构了观众视野下央视始终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言人与艺术权威者的形象,重塑了与民同乐、平近亲和的形象。无论是下岗女工、军人、学生、农民工,抑或古稀老人、四岁孩童,《星光大道》都曾成为他们短暂圆梦的舞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节目表现主体的大众化,《星光大道》的大众化倾向同时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形式上。例如,以“家乡美”环节为代表的节目环节的设置,体现了节目之于普通百姓选手表演内容的“原生态”的强调与保护。从明星秀到百姓秀,《星光大道》不仅领衔了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大众化转型趋向,以普通百姓为表现主体的相对陌生化的节目形态,同时也唤起了民众之于节目的关注与参与热度,赢得了普通观众心理上的认同。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央视制片人汪文斌在谈到克隆国外节目的方式问题时曾说:“克隆国外节目形态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把国外的模式和中国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是第一层次的,这样的克隆或模仿的嫌疑会比较重一点。第二种还是国外的东西,但我一定要把它的外形给去掉,拿它这个模式里面的精髓的东西,跟我的内容进行多重组合,这才是真正的高超!”[1]《星光大道》的克隆或模仿的方式则属于后者。相比于西方真人秀节目,《星光大道》的不同之处或说改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封闭的游戏规则,弱化了西方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纪实性,祛除了节目中较为敏感的窥探、猎奇性内容。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月出品的真人秀节目《学徒》(The Apprentice)为例,节目多采用外景拍摄,节目规则较为简单,强调纪实性,除选手之间除节目游戏规则内的对抗之外,他们私生活中的互斗角力也是节目喜于捕捉、渲染的重要内容。西方真人秀节目之于观众“窥视欲”的刻意迎合与满足,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心理相辅相成。而在受“礼教”传统熏染的中国,“发乎情而止于礼”“非礼勿视”等礼义信条构筑了国民的深层集体心理。《星光大道》之于真人秀节目模式的这一改造,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节目之于国民心理的正确把握与引导。

二是将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基本要素——以物质奖励的**为行为动机,在电视媒体可以制造的非常态情境中,完成指定的对抗性游戏,[2]改造为以“梦想”为行为动机的追逐“梦想”的历程。中国真人选秀节目大多具有这一特征,“舞台”作为节目的具象符号往往被渲染成为“梦想”的应许之地。典型如《非常6+1》中,选手在登上舞台之前必须经历为期六天的专业培训环节之于“舞台”所隐含的“梦想”意义的放大与强化;选手为获得胜利、获得物质奖励而从事的表演则被包装为追逐“梦想”的奋斗与努力,并被进一步加工制造成更易于向中国观众出售的“情感消费品”。

三、主要社会影响

自2004年开播以来,《星光大道》在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风云变幻的十余年之间常青至今,其昂然的生命力与节目自身适时而变的形态特色密切相关。从明星秀到百姓秀,《星光大道》对社会文化风向的敏锐觉察力与把控力是其能够始终占据国内主流真人秀节目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星光大道》之于西方真人秀节目更为贴近我国受众文化心理与道德传统的本土化改造。它也开启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全民造梦”时代。

回首往昔,《星光大道》首播即创下了频道收视第一的佳绩。节目开播之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余温仍延宕至今。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数据显示,《星光大道》2011年度总决赛的首播,全国收视达到3.61%,创2004年开播以来的收视新高,位列央视综艺频道栏目收视之首。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类型层出不穷,节目形态日异月更。作为中国较早的较具代表性的真人秀节目之一,《星光大道》能够长存至今,个中经验值得总结与探究。而今面对《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同类型节目“新秀”的强势挑战,《星光大道》将何去何从,同样需要直面与深思。

囿于我国独特的媒介体制环境,《星光大道》典型地诠释了中国娱乐节目介于商业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左右为难的尴尬状态。相较于省级卫视更为开放的节目制作环境,央视所担负的社会教化与舆论导向的媒体责任则更为沉重。这也构成了《星光大道》自开播以来的十多年间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状态的主要原因。

不过,《星光大道》在这十多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综艺、选秀品牌节目。《星光大道》不仅在收视率上处在领先地位,而且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老百姓歌手,如阿宝、陆海涛、王二妮、朱之文、旭日阳刚、凤凰传奇、玖月奇迹、杨光、刘赛、刘大成以及李玉刚等。《星光大道》2005年度总冠军阿宝由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原生态歌手的典范,推动了原生态音乐的发展。2013年中央电视台发布的电视节目满意度报告显示,《星光大道》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一起位居2013年一至三季度全国观众对央视的满意度的前三名。同时,在入选的前十名节目中,《星光大道》是唯一的综艺选秀节目。

四、阐述与评价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的开播拉开了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中国发展的序幕。2000年之后,真人秀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具眼球效应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相继在我国各卫视及地方频道“落地生根”,毋庸置疑地成为21世纪头十年闪耀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最为光辉夺目的明星。我们认为,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早期以歌唱、舞蹈等综艺表演为主的真人秀阶段。较具代表性的节目有:湖南卫视开播于2004年并在全国真人秀节目领域独领**的《超级女声》,央视综艺频道于2004年推出的《星光大道》;上海东方卫视开播于2006年并一度与《超级女声》呈分庭抗礼之势的《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第二阶段即展示内容相对全面的真人秀阶段。较具代表性的节目有:江苏卫视开播于2010年的婚恋类真人秀节目《缘来非诚勿扰》,中国教育频道与江苏卫视联合打造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以及益智答题类真人秀节目《一站到底》等。综观而论,相较于国外经典的真人秀节目,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出品的室内真人秀节目《老大哥》(Big Brother)、《幸存者》(Survivor),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品于2004年的《学徒》等;中国真人秀节目具有一个普遍性特征——重“秀”而轻“真人”,即注重展示被表现者的才艺技能,而弱化或祛除了真人秀节目最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对被表现者的私生活或私人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的深度挖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受我国民族文化心理与伦理道德传统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在我国媒体管制权尚未完全放开的条件下,国家意识形态之于节目形态、内容的审查与监管也是上述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相较于省级卫视与地方电视台,身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媒介与社会主流文化标杆的中央电视台,承担着更多的社会教化与舆论引导的媒体职能。因此,相较于国外真人秀节目,以及国内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省级卫视真人秀节目,《星光大道》在内容的表现上受到更大的束缚。

我们认为,媒介的束缚是造成《星光大道》在全国娱乐节目中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状态并愈渐呈现颓靡之势的根本原因。具体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节目过多地侧重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歌的复原与重现,从而丧失了主流的年轻受众群体。其二,由《超级女声》开辟的以“话题制造”为主的真人秀节目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渐成为中国真人秀节目主流的运作模式,而受前文所提到的政策、央视媒体的特殊性质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模式无法适用于《星光大道》的节目运作。这就直接导致了《星光大道》具有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却无真人秀节目内容的“名不副其实”的尴尬。此节目进而落入以才艺表演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传统综艺节目的窠臼之中无法自拔。其三,节目的商业化运作不够充分。如前文所述,《星光大道》以“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为招牌将节目自身打造成为帮普通百姓实现梦想的舞台。然而,相对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同类型节目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星光大道》的“造星”势能远远不足,“圆梦”逐渐成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丧失了物质或精神利益的**,《星光大道》无法调动受众的参与和关注热情,目标观众群体的丧失自然也属意料之中。

五、阅读延伸

[1]许行明.打造“真人秀”语境下的新型电视综艺节目——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创新分析[J].中国电视,2011(12).

[2]章伊倩.欢乐芸集星光远播——星光大道节目形态探析[J].中国电视,2005(7).

[3]别松梅.《星光大道》成功的奥秘[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7).

[4]毕晛.浅析《星光大道》开播八年以来的得与失[J].今传媒,2014(2).

[5]张陆园.百姓舞台 星光灿烂——CCTV传播论坛: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开播十周年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4(10).

[6]魏南江.百姓舞台 放飞梦想——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解析[J].中国电视,2013(7).

[7]刘茜,李南.娱乐有道——解析《星光大道》的成功之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8]李南.央视《星光大道》节目持续热播说明了什么[J].传媒观察,2010(12).

[9]胡恩.打造百姓舞台 服务人民大众是《星光大道》的源泉[J].电视研究,2014(11).

[10]谢晶莹.《星光大道》成功的因素[J].当代电视,2013(12).

(毕晛,孙宜君)

[1] 胡智锋,汪文斌,郑世明.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J].现代传播,2005(1):3-9.

[2] 尹鸿.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