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读解
《中国梦想秀》作为浙江卫视践行中国蓝(浙江卫视台标象征及品牌)“顶层设计”的一次探索,一改昔日“明星化”的娱乐风格,把聚光灯转焦在普通百姓身上,揭示了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积极意义,提升了电视节目的品格。《中国梦想秀》自开播以来,收视率飙升,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媒介事件。它引领了健康的娱乐风潮,建构了综艺节目的品牌意义与电视文化内涵,开启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新风尚。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中国梦想秀
外文名称:Chinese Dream
节目类型:真人秀类圆梦节目、综艺节目
主持人:朱亚丽、华少、陈欢等
梦想大使:周立波
节目导演:蒋敏昊
播出频道:浙江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爱奇艺、中国蓝TV、蓝莓视频等
制作单位:浙江卫视节目中心
开播日期:2011年4月2日
节目时长:100分钟以内
播出时间:每周日至周三21:30(周日为精华版)
播出状态:已播出9季
《中国梦想秀》全称《快乐蓝天下·中国梦想秀》,是浙江卫视打造的一档“季播性”电视综艺节目。节目以公益为诉求、以真诚为根本、以梦想为依托、以现实为动力,让全国观众从节目中体验到了快乐,认识到了公益的本质。《中国梦想秀》是由浙江卫视购入英国收视第一的王牌综艺节目《就在今夜》模式版权,精心打造而成的一档由明星给老百姓惊喜,帮老百姓圆梦的大型公益节目。
《中国梦想秀》首季节目于2011年4月2日晚开播,到2015年2月25日已播出至第九季。已有上百组的追梦人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或改善了生活,或与亲人团聚,或成功地展示了自己,追梦人由此收获了梦想成真的喜悦。节目开播后短短几个月,就已在全国形成了巨大反响。作为一档模式创新的电视节目,一个实践电视“顶层设计”的栏目,《中国梦想秀》引发了全媒体关注,以“梦想”为关键词的节目呈现被认为是引领2011年中国电视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中国梦想秀》前3季节目已经收获了高收视率、高网络点击率和全社会的好评,继而播出的6季在不断创新之中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引领了电视综艺类节目的新风尚。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1.节目来源
《中国梦想秀》,由浙江卫视于2011年3月购买下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视台(BBCW)创全国收视第一的王牌综艺节目《就在今夜》的中国版权制作而成。《就在今夜》是2004年英国推出的一档以英国一线大牌歌手为普通百姓伴唱等为看点的综艺性电视节目,这档节目一经推出收视便雄居榜首。
浙江卫视负责人表示,英国广播公司也非常重视和浙江卫视的这次合作,因而特意派出了原版《就在今夜》的一名飞行制片人来到中国,全程参与《中国梦想秀》的策划和录制。所以,《中国梦想秀》这档节目是中英两国节目制作高手共同打造的。
后来,《中国梦想秀》第3季到第9季的节目在原版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增了“梦想大使”和“观察团”。据浙江卫视负责人称,英国广播公司认证这个模式为全新模式,希望回购《中国梦想秀》的节目版权,制作新版《英国梦想秀》并在英国播出。
2.中外节目对比
(1)看点对比。英国的《就在今夜》最大的看点是:英国一线大牌歌手为普通百姓伴唱,最顶尖的舞者为普通百姓伴舞,最一流的交响乐团为大众伴奏。相比英国的欢乐诉求,挖掘人物故事中的感动因素更契合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人出发又注重情感的细节把握,这样的节目必然能打动中国社会的大众群体。《中国梦想秀》引进大量感人的故事,走温情路线,几乎每个追梦人都有一段看似寻常但却感人至深的追梦经历,这才是节目最大的看点。
(2)主持人对比。《中国梦想秀》的前三季由朱丹和华少担任主持,第四季的主持人为朱亚丽。在节目中,主持人很大程度上只起到一个圆梦的助推作用,节目的重点还是在内容展示上。在英国原版节目《就在今夜》中,只有一位主持人约翰·巴洛曼,他有“音乐剧小天王”之称。节目让约翰·巴洛曼尽情展示自己在歌舞方面的才艺,以致这位主持人完全抢了追梦人的风头。
(3)追梦人对比。《就在今夜》选择的追梦人很多都是病痛患者,而《中国梦想秀》则注重给心中有梦的普通人提供一个圆梦的平台。《中国梦想秀》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人物,以他们平凡人生中始终怀揣着的不平凡梦想为切入点,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实现梦想的勇气,并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
3.节目形式全面升级
前两季《中国梦想秀》在整个节目形态上几乎和《就在今夜》相同,即梦想大使接受梦想委托人的委托,乔装打扮后找到追梦人,发出邀请,追梦人到现场完成梦想。而后面几季节目,摒弃了原版节目的基本形态,实现了创新升级和本土化。海派清口文化发起人周立波以梦想大使的身份加盟节目,追梦人表演结束后,由周立波身后的300位梦想观察员进行投票,当圆梦票数超过200票,节目组就会帮助追梦人实现心中的梦想。
三、主要社会影响
1.社会反响
《中国梦想秀》作为浙江卫视践行中国蓝“顶层设计”的一次探索,一改昔日“明星化”的娱乐风格,把聚光灯转焦在普通百姓身上,揭示了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积极意义。普通百姓实现梦想的节点与场景在电视的镜像中多维呈现,更有明星现场帮助圆梦,惊喜连连,使观众置身于电视娱乐文化情感场域之中,体验内心深处的感动。在推进梦想实现的进程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草根精神”在华丽的舞台上尽情地狂欢与释放。
《中国梦想秀》自开播以来,收视率飙升,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媒介事件,把电视娱乐节目推向了**。《中国梦想秀》引领了健康的娱乐风潮,建构了娱乐节目的品牌意义与电视文化内涵,开启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新时代。
2.受众分析
(1)“圆梦”热潮激**感共鸣。浙江卫视掀起的这股“圆梦”热潮,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观众情感体验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融入电视情境中,通过主持人和追梦人的互动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由于节目中嘉宾的年龄、学历、工作、梦想、经历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层次的受众都能从节目中寻找到相似的经历,努力和追梦人产生高度的联结,从而释放并加深情感体验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是推动观众持续关注该节目的根本原因。
“圆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了节目为受众提供的参考框架,受众在这一基础上,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受众会无意识地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需求和认知体验加诸到追梦人身上,产生角色替代。受众高度持续的关注追梦人的动态,并根据追梦人的个人经历和梦想来寻求相似或弥补不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中国梦想秀》的收视会持续飙高,并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2)娱乐性满足观众消遣需要。《中国梦想秀》的一大特色就是“秀”,因此它的冲突性和游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追梦者的舞台表演及其生活状态的展现,在接近真实、贴近生活的前提下,既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又缓和了受众的压力,深得观众喜爱。
3.相关争议
(1)消费爱心惹争议。自开播以来,参与节目的追梦者多以励志、公益等感人经历得到评审团和节目组的认可。然而,有网友爆料,《中国梦想秀》中的一些追梦者其实是综艺栏目的“常客”。第三季第三期节目中的“前门兄弟”就被网友爆料曾在多个舞台上见到其身影。某网友在看完节目后表示:“和刘霜霜、哈佛女孩这些圆梦者相比,这些走秀人物的出现在我看来很不协调,别人是用真诚来面对梦想,而他们则是利用这种真诚。”
(2)“悲惨爆棚”引争议。第四季《中国梦想秀》,收视飘红亦热议不断,在不断制造话题的同时频频引发争议。尤其是播出的前三期节目中,追梦人要么身世悲惨,重病缠身,要么情路坎坷。每期预埋的“重磅催泪弹”,令观众感动之余也不禁惊呼,“中国梦想秀难道是部‘苦情戏’?”网络上关于《中国梦想秀》转型《中国“悲惨秀”》的质疑声越发高涨。对此,节目组表示“悲惨”并非节目唯一主导元素,《中国梦想秀》的舞台同样不缺欢乐元素,每期追梦人都力求多元化呈现,因为不同的追梦人是不同群体的缩影。
(3)宣传炒作惹争议。在这个眼球时代,似乎只有争议、口水才能吸引眼球。《中国梦想秀》号称“公益圆梦励志”节目,不应该为了获得所谓的眼球而走刻意炒作的路线,但依然曝出了追梦人绵羊妹妹有关“六万元饭局价”“绵羊妹夫”等传闻。节目组负责人表示,作为公益励志型节目,他们绝不做话题性炒作,绝不会炒八卦、挖负面,这样有损“公益”品牌,而是从弘扬正能量出发,挖掘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4)节目造假引争议。曾在《中国梦想秀》中凭“用开铲车赚的每月3000元工资资助三个孩子上学”的事迹感动无数人的“铲车哥”吴晓磊,被网友曝出“身份造假”,并“有图有真相”地表示此人“有多处房产”“开路虎”“媳妇是富二代”。吴晓磊本人坦言网上爆料属实,但所有编造的内容均为《中国梦想秀》节目组故意造假。对于吴晓磊的“重拳出击”,《中国梦想秀》的官方微博表示,对方的这种爆料行为才是“恶意炒作”。另外,还有“鹿晗庆生事件”的争议。2014年4月8日,一段视频通过微博营销账号的“推广”,在网上火速“上位”,成为热议话题。该视频的内容是:《中国梦想秀》海选现场有两位女粉丝自称为韩国组合EXO成员鹿晗庆生而登台表演,并大喊“鹿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歌手”。随后,鹿晗粉丝迅速发出与节目组导演接洽的对话内容,表示该事件是节目组某导演自编自导,并非真实粉丝所为。2014年4月9日,《中国梦想秀》节目组公开道歉,称这是负责海选招募的外聘人员单方面策划的事件,非电视台与节目组授意。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的特色与成就
《中国梦想秀》在坚持公益性路线、秉承大众化理念、充分把握受众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紧扣当下时代的脉搏,将舞台上的光芒聚焦在普通大众身上。节目以零门槛选拔追梦人,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引起了全民的关注,真正做到了走进大众,贴近生活。节目具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尊重普通人梦想,注重人文关怀。《中国梦想秀》在“秀梦想”的同时,为观众呈现了生动鲜活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它没有简单表现“穷愁潦倒”和“幸福美满”两种极端的生活现状,而是呈现了一场场平凡生活中的“众生秀”。舞台上,很多追梦人的梦想和生存状态都非常普通,但是他们敢于为了梦想而来,只要表演有亮点,就会获得大家的支持。《中国梦想秀》与歌舞类选秀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以“秀艺”为唯一手段,更不以“秀艺”为目的,它秀的是普通人的梦想、追求以及追梦的故事。舞台上的表演者多是一些执着于梦想却不是“达人”的普通人,他们的才艺大都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准,但是他们在用奋斗改变命运,用执着赢得尊重。他们在向这个浮躁的时代宣告:“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梦想,只要心中有梦,就不卑微。《中国梦想秀》时时刻刻让你感受到情感的律动,一个个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不断触动着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体现着情感的力量。《中国梦想秀》搭建了一个没有晋级、没有对决、没有造星计划的舞台,消解了传统“电视秀”节目的游戏规则,引领了电视娱乐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中国梦想秀》打破了以往“以明星为主线,以才艺为话题”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精英式”叙述形态,提出了“不必是达人,有梦有舞台”的口号,舞台的“主角”不是来秀才艺,而是来实现梦想的。如此精心的内容制作,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在平凡人生中寻找不平凡的表达。追梦人的行为、动机、情感、信念、态度和成就等,使得《中国梦想秀》不仅在内容上更贴近一般民众的生活体验,而且展现了国内娱乐节目中少有的人文关怀,在最大程度上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了节目受众的横向面。《中国梦想秀》把“人文关怀”作为创意的出发点,呈现普通百姓生存状态,表达大众人生理想,流露人间真情实感,体现了节目对芸芸众生的尊重与关爱,彰显了主流媒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意识与品质。
(2)精英实力助推大众文化,“中国式圆梦”应运而生。在精英文化制造和大众文化体验的两端制造一种积极响应的全新传播模式,这正是现今许多电视节目正在摸索的发展方向。《中国梦想秀》的成功似乎为“以精英实力创造大众文化”这种理念的践行,提供了较好的电视实验文本。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原本处于对峙状态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已趋于融合,在精英文化的助力之下,大众文化已然大放光彩。
《中国梦想秀》的节目原形为英国的《就在今夜》,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各方面的差异,完全照搬英国模式不可能触及中国民众的内心深处。《中国梦想秀》成功实现了节目呈现模式的本土化,把精英层面的人文思考巧妙地嵌入民众的生活圈、消费圈和兴趣圈。通过梦想内容挖掘与呈现方式的创意设计来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层面的民间认同,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实现互动,将梦想照进现实。相比《就在今夜》的欢乐诉求,挖掘人物故事中的感人因素更契合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的细节把握,这样的节目才能感动中国的大众群体。精英文化的理性和大众文化的体验相结合,在这样的模式下,共同创造出了“中国式圆梦”的电视奇观。节目既达到了社会文化价值的评论高度,又符合一般大众的审美需求,将思想和娱乐融为一体,宣传公益的同时树立了品牌。
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精英力量还体现在推进惊喜的环节中。前两季节目中,章子怡、陈奕迅、李宇春等明星的出现给追梦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使普通人完成了与偶像同台的梦想。主持人朱丹、华少为了帮助追梦人圆梦,不惜扮丑给追梦人带来惊喜。第三季和第四季中,周立波作为梦想观察团的团长鼎力助阵圆梦环节,找到连接梦想与现实的通路,给追梦人带来无限惊喜与感动。在整个节目中,明星充当“绿叶”,普通百姓才是“红花”,精英成为给大众制造惊喜的关键人物与核心力量,精英文化推动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孔健先生在其博客中对《中国梦想秀》所提供的中国梦想的实现路径有如下评价:“明星形象、巨商财富、高管风度,这些社会上的精英可以‘代言’却不能‘代表’。庞大草根阶层之于梦想的种种莫名冲动和痴心坚持,‘梦想家’能够与偶像合唱一支歌、同跳一曲舞,心灵上即获得巨大的满足,此所谓字面意义上的‘富而能仁’。这如同曾晳的理想一般,全然存在于精神层面,如地火默默无声,却使无力者有力,使悲观者前行。”
(3)为梦想前行,践行快乐公益。《中国梦想秀》以公益为诉求、以真诚为根本、以梦想为依托、以现实为动力,让全国观众从节目中找寻到了快乐和公益的本质。公益是一个社会持续焕发生机的正能量来源,是对弱势群体背后苦难和悲伤的慰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元素。《中国梦想秀》以其绵薄之力,支撑起了一个电视公益的平台。它没有贩卖苦难,更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站在公益的角度,让平凡人的梦想得以升华。
公益意味着对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热衷公益的人目光焦点早已脱离“小我”,而是更多地关注代表整个社会群体或者某个社会群体的“大我”。许多追梦人来到《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并不是为实现“小我”的梦想,而是为了向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杀猪姐”穆俊霞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办一个敬老院,既抚慰自己无法为奶奶送终的终身遗憾,也立志为更多老人创造“夕阳无限好”的生活空间;支教老师王胤颖、董申宇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自愿到山区支教,他们来到《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教的队伍中去。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不可胜数,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其实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让观众深切地意识到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还有很多人在受苦,人人都应该为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公益还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中,《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身残志坚的人们坚强生活的故事。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美女舞蹈老师廖智,始终没有放弃舞蹈梦想,在轮椅上不断地努力练习;2岁时因治疗高烧而药物中毒,落下终身聋哑残疾的女孩刘霜霜,虽然生活艰苦却从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弱听者杨萍,仅靠震感学习古筝,却练就了不逊于专业人士的精湛技艺;上海盲童吴怡铮,靠手摸老师脸练习发声,歌声中充满着对希望的呼唤。她们没有健全的身躯,不能自如地活动,但她们依然能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的美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永存希望,就不会被生活抛弃,观众从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强不息的力量。现在,许多媒体常常运用嘉宾的悲惨身世进行炒作,吸引更多的关注,却不顾对当事人产生的二次伤害。与此不同,《中国梦想秀》一直坚持“不贩卖苦难”的原则,更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苦难,传递正能量。
“公益不是少数人的马拉松,而是全世界的接力赛。”《中国梦想秀》以圆梦的形式向观众和追梦人传递着快乐生活的理念,将一切苦难化作前行的动力,唤起社会上更多人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在这个圆梦的舞台上,处处体现出对人生价值的温情回归。可以说《中国梦想秀》的舞台是普通人圆梦的舞台,也是爱和关怀无处不在的舞台。这是一档综艺栏目对传达大爱、传播主流价值的实践,是一个频道对自身价值取向的柔性表达。《中国梦想秀》用人间的真情真爱,实现了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衡量由“收视率”向“公益性”的必然转变,使电视综艺文化迸发出了时代**。
2.节目改进建议
(1)内容应更真实。《中国梦想秀》从开播到现在多次被质疑其内容的真实性,可见节目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追梦人的选择方式不透明,追梦人遭遇过于悲惨,一些流程细节不够完善等。真诚是最大的美德,虽然节目只是一场秀,但是其公益性质决定了其应该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用真实的节目内容打动观众。
(2)故事更贴近生活。能让观众感动的,必然是与他们的生活贴近的东西。能够直达每个人内心最柔软部分的故事,不一定曲折离奇,千回百转,但一定要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中国梦想秀》是普通百姓圆梦的舞台,所展现的是草根情怀。节目只有努力贴近观众的生活和心灵,让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到感同身受的故事,才会大获成功。
(3)制造更多惊喜。无处不在的惊喜是《中国梦想秀》给予圆梦者和观众的礼物,但这些惊喜往往局限于圆梦者,场外观众的参与性较低。因此,可以设置更多派送惊喜的环节,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可以收获好运,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体。
五、阅读延伸
[1]赵红勋.《中国梦想秀》的独特魅力[J].视听纵横,2012(4).
[2]刘桐春,韩燕.《中国梦想秀》:电视大片时代的“快乐公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8).
[3]韩业庭,李蕾.《中国梦想秀》的社会价值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7).
[4]刘彩萍.从受众需求角度分析《中国梦想秀》的节目形态[J].青年文学家,2011(11).
[5]杜昉.电视综艺变局中的《中国梦想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
[6]程蔚东.中国梦想秀 梦想秀中国——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栏目的成功启示[J].当代电视,2012(9).
[7]孟婧.浙江卫视实现“顶层设计”将梦想照进现实[J].当代电视,2012(10).
[8]蒋敏昊.《中国梦想秀》:从“920时段”困境中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8).
[9]熊侃.《中国梦想秀》实现主流价值和传播效果完美结合的探索[J].视听纵横,2015(4).
[10]张月.浅议《中国梦想秀》的人文关怀[J].新闻实践,2012(8).
[11]佚名.《中国梦想秀》共秀“中国梦”[J].今日浙江,2013(8).
(王菲,孙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