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随着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深入演进,我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革。以网络与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突飞猛进,用户量急剧增长。有关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用户数达到5.94亿。[1]同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形态,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SNS社交平台、微博等;以移动通信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形态,如手机电视、手机视频、公共移动视频、微信等;正以裂变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改变国家媒介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成为我国人民获得资讯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
正是网络与手机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他各类新媒体新业态的层出不穷,改变了整个媒介生态与电视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变革及其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形成了媒体多渠道、多屏化、多终端的发展态势。以电视媒体为例,一方面,电视媒体因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激烈竞争而动摇了“霸主”地位,其收视率与影响力受到了渠道分流与多屏化的严峻挑战。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视整体收视人数与收看时长都在减少,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总量也首次由增长转为下降(降幅为0.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比2013年底增加了478万;而在网络视频用户中,电视的使用率仅为22.4%。[2]这一降一增之间,电视媒体的危机显而易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用户规模、接触率、广告收入、媒体地位及综合影响力方面,电视作为“第一传播平台”的地位现在(也许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并没有失去。从用户规模上讲,电视拥有其他媒体无法匹敌的庞大受众群。“2014年中央电视台有5个频道全国覆盖人口均超12.6亿,排名前五的省级卫视频道(依次为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山东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全国覆盖人口均超10.2亿。”[3]从内容输出优势上讲,内容是大众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电视媒体产业来说,传输的电视节目内容是其重要的资源。毕竟吸引观众的不是电视机而是电视节目。多渠道、多视频传播呈现后,“虽然分流了大量电视观众,但从视频网站的点击分布看,大部分点播节目来自传统电视台。也就是说转向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受众,其实还是乐于收看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渠道,原来是面对电视机,现在是面对显示器或者手机屏幕。可见,优秀电视节目的内容无论在什么传播平台上都是受欢迎的”[4]。再拿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尽管新兴媒体发展迅速,但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仍然很高。例如,英国2015年公布的观众收视数据显示:2014年“英国观众收视的主要终端是电视机,比例为98.4%,其中86.0%的收视是在客厅中;观众每周在电视机上收看电视节目的平均时间长度是3小时41分钟。相比10年前(2004年)的观众收视数据,观众在电视机上的收视时间比例只下降了0.4%。观众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收看电视节目的比例是1.6%,每周这些终端上收看电视节目的平均时间长度是3分钟30秒”[5]。此外,英国电视广告营业收入连续5年处于增长态势,2014年增幅达到了6.0%,总额为49.1亿英镑。由此可见,电视在英国也依然居于媒体领域的主导地位。
总之,我们认为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地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但电视媒体也绝非日薄西山。在媒体融合环境中,电视媒体经过凤凰涅槃式的变革依然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电视节目内容经过不断的适调与创新也会有很强的竞争力。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判断,在当今电视媒体、电视节目方面的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电视名牌节目读解》一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对于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电视节目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视名牌节目读解》整体架构中的读解对象包括46档电视节目。这是从全国若干电视节目中,精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品牌节目或近年收视火爆的优秀节目。其中既有《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中国达人秀》等电视真人秀节目,又有《焦点访谈》《新闻夜宴》等新闻类节目,也有《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首席夜话》等电视访谈节目,并有《是真的吗》《最强大脑》等科学求证与脑力竞技类节目,还有《创客星球》《汉字英雄》等自主原创类节目。对每个节目的读解基本分为五部分:一是节目概述,即节目基本信息,包括节目名称、主创人员、开播时间与现在状态、节目形态、节目宗旨、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概说等。二是传播源流与路径,以传播学的视角梳理节目的来源与传播历程。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再进行本土化改造而产生的,这就需要进行中外节目对比,找出异同。三是主要社会影响,叙述节目的社会反响、受众评价、问题争议、效果与成就等。四是阐述与评价,主要对节目特色、成功因素、创制经验以及不足之处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节目改进建议等。五是阅读延伸,列举了节目读解中参考的文献与推荐阅读的文献,作为读者观看鉴赏节目时的理论拓展。全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度探究与通俗解析结合,力求做到论述客观,评价公允,见解独到。
《电视名牌节目读解》的完成得力于三届研究生的参与支持。此书的选题早在2011年我为“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做策划方案时就列出来了。原想约请两位专家教授合作完成此书,但我在给研究生讲授“影视传播专题研究”课程后改变了这一想法。在课程研讨中,研究生不仅对视听新媒体传播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谢天谢地,你来啦》等电视节目传播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鼓励他们将研讨的观点、想法进一步深化,写出文章上交我修改后再研讨交流,最后写出成稿。这样连续三届,也就集结了大部分书稿。经此过程,学生的评析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文章中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全书由我设定框架纲目,增删修改,统稿,定稿。吴竞韡、王雅、胡家玮补写了多个节目,并协助我统筹。在此,对所有付出写作辛劳的研究生一并表示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诸位电视媒体人,是他们创制的节目成为本书的读解对象;感谢电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书写作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照(其引用多已标注);感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领导的支持;最后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领导及周粟、王新焕编辑,是他们的支持与辛劳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由于本书作者较多,撰写时间、水平各有差异,加之所评节目大多处在动态发展中(节目改版、更换主持人等常有发生),书稿虽经我几个月修改润色,甚至部分重写,可也难保文风完全统一。书中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孙宜君
2016年3月记于南京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li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5-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3] 综艺+网.美兰德发布2014全国电视覆盖与收视状况调研成果[EB/OL].[2014-12-17].http://www.zongyijia.com/News/News_info?id=28191.
[4] 王长潇,曾辉.超越传统——电视影像传播的嬗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7.
[5] 李宇.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博弈与融合[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