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机体状态(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状况等)、心理活动(如感知、思维、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人我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家庭、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如人们常常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急性子”“我觉得我特别有亲和力,大伙都愿意与我交往”“我觉得我做事情很认真”“我觉得我考虑问题有些不全面”,等等。
自我意识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个体是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从前面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句子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是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是认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是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是被认识者。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我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具有多维度的结构,一般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认识。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人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知和评价。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知觉、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它可以反映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它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和交往逐渐形成起来的。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豪、尴尬、羞耻、内疚和自我欣赏等。其中,自尊是自我意识情绪的重要体现,也影响到自我认识和自我监控两个方面。
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包括自我检查和自我监控。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是指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所有物的认识与评价,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等。
心理自我是指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
社会自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声望和价值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