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1 / 1)

一、什么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所谓“衔接”,意指“连接”“连续”“连贯”,其反义词是“隔断”“断开”“脱节”等。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即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之间的连接过程,这一接轨是否平稳、连续、连贯,而非相互脱节、断裂,直接影响着儿童入学后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进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兴趣以及情感、能力、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主要原因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各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是分属不同教育阶段的两种教育机构,面对的对象不同、任务不同,所以二者不可能一样。其主要区别表现在:

1.教育的基本活动

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的基本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小学以上课为基本活动,而幼儿园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玩中学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了解周围的世界,积累有益的经验。幼儿园里各种类型的游戏,特别是活动区角游戏,让幼儿有较多的自由选择机会。由于幼儿园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幼儿也没有分数、作业、考试等带来的学业压力;而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儿童必须服从统一的上课安排,学习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的学科文化知识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学校通过分数、作业、考试等,对儿童的学习质量、进度等进行严格的学业管理。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自然而宽松,如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率要求等。教师遵循保教合一的原则,把教育与生活上的照顾融合起来,让幼儿在吃喝拉撒睡等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比较周到和细致的满足;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规则、作息制度都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弱,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

3.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里,每班2~3名教师、保育员的配置是固定的,幼儿与教师非常熟悉、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师幼关系密切,幼儿所有的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教师直接而具体的帮助;而在小学里,除班主任之外,科任老师一般非班级专配,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儿童与教师的接触机会、时间相比在幼儿园大大减少,涉及面也明显变窄,儿童易产生不安感,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4.环境

幼儿园环境适合幼儿的特点:活动室的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玩具和活动材料丰富,能满足幼儿游戏、操作、选择等多方面的需要;活动室的配置考虑了幼儿如厕、洗手、喝水、午睡、游戏等方面的需要,让幼儿能够方便地学习与生活。小学的环境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室一般显得比较单调、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没有游戏区域,教室里缺少玩具、活动材料等;教室功能单一,基本上只是上课的地方,儿童无论课间喝水、如厕还是午间的就餐、午睡,都不像幼儿园那么方便。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使幼儿的学习压力比较小,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而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就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阶段与小学的区别很大,的确不可小视。可以想见,如果幼儿园与小学两边都各自强调自己的特点,完全无视儿童的需要的话,那必然使入学初期的儿童面临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学前阶段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为主,而上小学以后则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但是,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具有连续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哪个儿童前一阶段一结束,前一阶段所有的特点就顿时全部消失,后一阶段的特点就一下子全部出现。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兼具两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参见图8-1)。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开始拥有下一阶段最初的某些特征,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刚入小学的儿童正是处于过渡期的儿童。

图8-1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示意图

如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机构的巨大差异表明,两者都只重视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而忽视了其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即是说,现今的幼儿园与小学分别适合幼儿、学童,而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没有充分考虑从幼儿刚刚变成学童的、尚处于发展过渡期的儿童的需要,都缺乏对过渡期儿童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与方法,都没能够为过渡期儿童提供足够的有效帮助,从而造成了许多儿童入学后适应不良的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连续性的忽视是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

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这一转变远不只是上学地点的变化,而是儿童个体人生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给入学儿童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为他们当下的、后继的以致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避免儿童出现厌学、辍学等问题,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相反,如果幼小不衔接,不仅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儿童当下的和长远的发展。儿童入学后,由于学习压力加重、生活习惯变化、人际关系陌生、学校与家长的监管强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会造成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问题。生理方面如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食欲不振、肠胃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经常头晕腹泻等;心理方面如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甚至厌学、紧张焦虑等;社会适应方面如胆小、孤僻,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让他们失去对学校、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