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
环境创设的理念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的导向性、价值性取向,它指引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向。环境创设的理念受制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等。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秉持的基本理念是:
首先,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以幼儿为本的,是创设一个适合幼儿的需要与特点的、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与发展的天地。无视幼儿的特点与需要,仅仅只按成人的意志来创设,或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完全服务于某种商业的、功利的目的,是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其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一个幼儿展示自信、力量与智慧,体验自己的权利与责任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与成人、同伴合作,更好地认识并尝试改变外部世界的实践过程。
不同的理念会带来不同的环境创设过程与结果。例如,一些小学化的教室,往往只是一个供教师讲、幼儿听的空间,没有什么幼儿可以选择的活动区、玩具或材料,没有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能够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探索的任何条件。墙壁上一般光秃秃的,或贴着诸如课表、学业内容一类对幼儿无用的东西。而一个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活动室则迥然不同,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可能性与探索机会,活动室的所有空间、墙面都为幼儿所用,反映或记录着幼儿的活动过程、思考过程,是幼儿快乐生活与学习的地方。
图5-1 幼儿的活动室(一)
图5-2 幼儿的活动室(二)
图5-3 幼儿的活动室(三)
面对幼儿园内的任何一个环境设置,都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问一问:
幼儿喜欢吗?(如是否有趣味性、选择性、适合幼儿特点,有幼儿需要的活动空间、分享空间、私密空间等)
幼儿能利用吗?(如环境是否能吸引不同能力、特点的幼儿投入活动;是否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养成好习惯;幼儿是否能利用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等)
幼儿主动地参与了环境的创设吗?(如幼儿是否自发地或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布置与利用环境;或者环境中是否处处能看到幼儿活动的痕迹与智慧等)
从瑞吉欧幼儿园中,可以看到上述的理念被充分地体现在环境创设的要素中。他们把人、空间、时间和材料作为幼儿园环境的四要素,而一切紧紧地围绕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非常有启发性。
人:环境中有哪些人?是谁?他们所处的家庭、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怎样利用这些资源来设计活动,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方向、挑战和持续的动力?幼儿是同伴、玩伴与启发者,怎样透过成人去发挥幼儿自身的价值?
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方面。幼儿会在室内、室外做些什么?幼儿是否有机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如修理玩具、挂一幅画等)?幼儿已有的经验、技能、情感是否有机会体现、运用出来?他们能从室内室外的环境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
时间:为什么这样安排时间?幼儿是否有充分的、宽松的、不被打扰的自由活动时间来玩、来想象和创造?他们是否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是否有成人介入交谈、引导、建议的时间?
材料:是否问过幼儿想要干什么?室内、室外已有材料对他们有哪些影响?他们对哪些材料、图书、图片最感兴趣?哪些材料受到他们的喜欢?不同性别、背景、文化的幼儿在选择材料上有哪些差异?教师提供的材料会产生什么问题和矛盾?
图5-4 幼儿制作的“楼梯指路人”
图5-5 幼儿用自画像把走廊装扮得热热闹闹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渗透着环境创设的理念,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一)教育性原则
如前所述,幼儿园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其教育性。而要真正保持这一特性,必须在环境创设中坚持以幼儿园教育目标为指导,认真落实《纲要》《指南》的精神,符合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创设具有教育性的幼儿园环境需要加强目标意识。在创设环境之始,就应考虑环境的整体功能是否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与教育目标相悖;是否有利于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过分偏重某一个方面。如有的幼儿园以创特色为名,在环境创设中明显偏重某一领域,甚至偏重到这些领域中的某一项目,使幼儿园环境的全面教育功能大大削减。例如,有的幼儿园以陶艺为所谓特色,创设了条件非常好的陶吧,可是园内各班却连图书角都没有一个;有的幼儿园所谓音乐特色,结果只是创设了某种乐器的训练室;体育特色只是集中到滑轮或幼儿武术等个别项目;美术特色也仅仅是进行国画技能训练,还把幼儿园的人力、物力都向这些所谓特色倾斜,致使其他领域的活动环境几乎空白或者条件很差。再如,有的园在创设室内活动区时,教师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尽管活动区不少,但几乎都是幼儿独自一人活动的内容,如计算、画画、折纸、插雪花片、穿珠子等,而缺少幼儿之间可以相互交往、对话、合作的区域或相应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幼儿在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等等。
此外,环境的教育性要求,对于一切干扰或者违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因素,无论是来自何方,都要坚决反对。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自觉地抵制社会上的低级趣味,为幼儿筑起一道防护墙,以免外部的不良影响侵入幼儿园。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的含义就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让幼儿园环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与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等,从而能够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并能够激发、推动、扩展幼儿的活动。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例如,同是娃娃家游戏区,在小班的娃娃家就需要提供数量较多的主题玩具,如娃娃、小锅、小铲等,而且玩具要一式多份。这是因为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模仿动作,而且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性很强,平行游戏较多。而大班幼儿的娃娃家就需要多一些有利于活动扩展、进行创造的用具、道具、一物多用的多功能材料等,如能装扮成不同社会职业的或少数民族的服装、道具,能制作“家具”的大纸盒或搭房子的塑料布、泡沫塑料等。因为大班幼儿接触面广,知识经验更丰富,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扩大了,内容也更加丰富。如果玩具、材料的功能太单一、太固定,不仅会让幼儿失去对娃娃家的兴趣,还会限制他们经验的发展,约束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适合幼儿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可以说就是幼儿喜欢的、他们在其中能够快乐地学习与发展的环境。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宽松、温暖、富于激励性的,物质环境是安全卫生、丰富多样的,让幼儿能在环境中轻松愉快自由地选择与进行各种活动,满足他们的兴趣与成长需要。如幼儿有涂鸦的兴趣与需要,很多幼儿园就提出了“把墙壁还给幼儿”的理念,把原来都由教师来画的墙壁辟为“涂鸦墙”。有的幼儿园还利用各种废旧资源,让幼儿能兴致勃勃地涂鸦,发展自己的设计才能、创造才能(参见图5-6、图5-7)。再如,幼儿有强烈的自我学习愿望,他们不喜欢被规定得死死的。于是,不少幼儿园通过创设环境把折纸的步骤、各种折纸样品提供给幼儿,把过去大一统的、被规定任务的手工课折纸活动改革为幼儿可以自选自定的、愉快自主的自我学习活动(参见图5-8、图5-9)。
图5-6 幼儿的绘画墙
图5-7 幼儿在涂鸦
图5-8 活动区的折纸示意图
图5-9 幼儿在共同讨论怎么折船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兴趣、经验、能力、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甚至在学习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幼儿喜欢独自琢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有的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争论,共同探索;有的幼儿听觉记忆效果好,有的视觉记忆效率高……适合幼儿的环境必须尊重差异,让不同幼儿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显然,这样的环境必须是多样化的,而创设这种环境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创设丰富的活动区环境。一定数量的活动区能给不同需要的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动区中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活动内容,能适合能力强弱、能力倾向不同的幼儿。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应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创设的(参见图5-10、图5-11)。幼儿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参与创设环境是幼儿的权利;家庭、社区的参与是开放的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特征。
图5-10 幼儿积极地布置墙面
图5-11 师幼合作画海报
一个好的环境仅仅是让幼儿喜欢还不够,它还应当是幼儿自己参与创设的。环境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已经成熟的环境中,也体现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能够:
第一,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因为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一事情本身,就在向他传递一个重要的、甚至对其终身发展都有用的信息:“我们是这个环境的小主人,我们有能力影响自己的生活!”《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有权利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正是践行公约的这一精神。如果让幼儿从小在包办的环境里生活,幼儿只会变得依赖,认为环境完全是大人控制的,自己对环境是无能为力的,其主体意识和主动活动的能力都会被扼杀。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地体验到自己的做事态度与能力对集体的影响。比如大家一起收拾活动室,擦桌子、扫地、整理玩具,把活动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一过程会使幼儿实际地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而当自己负责的事情没有做好而影响了全班时,他们就会真切地体验到责任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亲自的参与,这个环境与己无关,幼儿也不会真正去关心这个环境,不能学会负责任。
第三,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环境的创设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其过程是幼儿感受集体的力量,发展合作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好机会。如布置活动室墙饰,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剪、有的画、有的贴。为了让墙面布置得很漂亮,幼儿不能光顾自己做,还必须商量、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帮助、齐心合力。即使是在小班,教师也能够组织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体验合作的氛围。
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应当看到,幼儿的参与是他们的权利,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帮忙”。教师和幼儿都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创设既是教师分内的事,也是幼儿分内的事,绝非只是教师一方做主。但是,幼儿被剥夺这一参与权利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一些幼儿园中,室内外墙上都是教师精心绘制的精美壁画,连幼儿园树上挂的名称牌、小农场里的班级牌、菜名牌等,都看不到一点儿幼儿参与创设的痕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头脑中的“幼儿无能论”。不少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什么也不会做,让他们参与多是添乱,还浪费时间,不如自己两下准备好了,让他们多点时间活动。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应当让幼儿参与,但多是挑选几个所谓能力强的幼儿,在教师的指挥、监督下,按教师的意图行事,即使在大班也鲜有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尝试设计、创作环境的。幼儿是在行动中发展的,如果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的话,就永远不会变得能干起来。在不少幼儿园中,幼儿不仅参与环境创设,而且参与的水平逐渐提高。如四川某乡村幼儿园的幼儿,为把室外玩具收拾好,自己用图的形式标出每种器材的放置区,贴在墙上(参见图5-12、图5-13)。另外,教师对“环境美观”的认识也要克服成人中心,不能完全用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环境创设的好坏。如幼儿园墙饰的好坏,不在乎画得多么精美,不在乎幼儿的作品看起来多么“乱糟糟”,幼儿参与投入的态度、特别是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主动性,才是衡量环境质量最重要的东西。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教会幼儿一些参与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如何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动手制作物品、装点环境,如何与别人合作等,并让幼儿有机会实践这些技能,在参与中获得发展。
图5-12 这是放圆圈的地方
图5-13 这是放长板玩具的地方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参与性原则除幼儿的参与之外,家庭与社区的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进来,幼儿园内部环境才能变得更加开放,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加强化教育幼儿的力量(请参阅本章第五节的内容)。
(四)发展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定要落实到教育效果上,而不能搞花架子,追新潮、赶时髦,好看而不好用,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园环境的发展性可以说就是有效性,它主要表现在创设的环境能多大程度被幼儿利用,发挥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而不是徒劳无益甚至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要保证创设的某个环境能够真正具有发展性,需要不断反思:幼儿按创设的意图利用了环境吗?即幼儿在环境中干什么了,达到创设的目的了吗?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换言之,主要就是要做到:一是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参阅本节的“适宜性原则”);二是注意观察幼儿在怎么使用这个环境。如活动中是否按教师原本的意图利用了环境?如果没有的话,那他们怎么做的?幼儿的做法是不是合理的、甚至是有创意的,也就是说,是环境设计的问题还是幼儿自身的问题?等等。不能认为创设了环境就一劳永逸,对幼儿的情况不看不问,毫不关心;三是让环境始终保持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而不是固定不变。教师必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通过不断地调整环境来解决问题。
例 为了让幼儿养成自觉喝水的良好习惯,某园创设了喝水的墙饰,还准备了一些小五星,幼儿每喝一杯水,就能在自己的小盒里放个小五星。这一墙饰很受幼儿欢迎,明显促进了幼儿的喝水行为(参见图5-14)。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有的幼儿每次只喝了一口水就放一个小五星,显然,对小五星的兴趣使幼儿的行为偏离了老师的意图。于是老师及时在旁边增加了一个杯子图,杯子上用红线标出了水的高度,并告诉幼儿:“如果水低于这条线,不可以放小五星。”就这样,在不断的改进中,这一墙饰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图5-14 喝水墙饰
再如,不少幼儿园盥洗室水槽的墙上都贴着洗手图。但是,观察了若干幼儿的洗手过程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幼儿是看了图来洗手的。当被问及“你怎么不看洗手图呢?”幼儿的回答是:“看不懂”“我会洗手”“我不知道是洗手图”,等等。然而,教师似乎没有去留意这个图是否被幼儿利用,也没有去思考它是否需要继续贴在那里,是否有别的办法能够替代它。
另外,还要警惕一个倾向,就是认为环境只要让幼儿快乐就万事大吉,把“快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不关注幼儿是否真正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仓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幼教同行:“幼儿园是一个具有极大快乐的地方——幼儿园的保育无疑还超越这一快乐,给予幼儿以大量自我充实的机会,据此我认为幼儿园才具有深刻的意义。”幼儿园环境必须让幼儿快乐并发展着,向着教育目标的方向不断进步,否则幼儿园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可以让公园的儿童乐园或娱乐场所的嘉年华来替代了(可参阅第四章第二节“关于兴趣”的内容)。
(五)低成本原则
低成本原则是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有质量地发展。
低成本原则决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个经济问题,也不能认为这一原则仅仅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它是我国所有幼儿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事关遵循科学发展观,建立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的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倡导全社会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教育机构的幼儿园,无论经济条件好还是差,都理所应当创设符合国策的、代表先进理念的低成本有质量的教育环境,坚决抵制华而不实的、昂贵奢侈的“土豪”式环境;抵制表面光鲜而实际上脱离幼儿特点的、不实用、不环保的摆饰型、招徕型环境;抵制盲目追求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不适当地拔高建筑标准,并由高成本导致高收费的不良倾向。如果幼儿园在创设环境中一味追求高档化、贵族化,把良好的教育环境误解为奢侈的物质环境的话,势必会使幼儿教育误入歧途,会严重地误导家长与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给我国幼教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陈鹤琴先生就曾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富贵病”“花钱病”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幼儿园环境好坏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在于花钱多少、外国货有多少。”他们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创设低成本有质量、低成本高质量的环境方面,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有的经济条件很好的城市园坚持活用废旧材料制作有趣的玩具、教具,利用自然材料布置教室,创设了充满智慧与创意的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上海某幼儿园用废旧纸盒制作的玩具“迷宫”(参见图5-16)深受幼儿喜欢,还获得了全国教玩具比赛一等奖。很多农村幼儿园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陋就简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让幼儿能够快乐地游戏,健康幸福地成长。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就地取材,用河沙、石头修沙坑,让幼儿用树枝在沙上画画、写字;用剥了玉米粒的玉米棒子练数数、当“手榴弹”练投掷、做成“拉力器”练臂力;在竹筒里装上沙、小石子或豆子等不同物质让幼儿去摇、去掂,区分不同的声音或重量,用箩筐、旧轮胎作秋千;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植物、蔬菜、各种家禽动物更成为发展幼儿情感、增长知识的活教材。这些环境创设经验大大丰富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实践。
图5-15 农村幼儿园的沙坑、秋千、沙袋等
图5-16 幼儿在纸盒迷宫里快乐地游戏
在低成本创设环境时,除了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之外,还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实实在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事情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比如,美化环境是必要的,但一股风都去建假山、搞雕塑就大可不必。特别有的幼儿园,本来空间就不宽敞,结果还让假山占去了一大块本该供幼儿游戏的户外活动场地;农村、山区幼儿园花钱添置一些玩具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盲目模仿城市园,购置一些攀爬梯之类的玩具的话,就不符合本地的实际了,因为农村山区的幼儿有树爬、有山登,根本不缺乏锻炼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