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1 / 1)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学的熏陶,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精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读物。它不仅是幼儿间接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学习社会交往规则、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发展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方面都可以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0~3岁的婴儿)的文学形态,是为了促进3~6岁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3~6岁幼儿的审美需求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幼儿诗歌、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图画书等。

(一)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的文学,是成人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求和幼儿的发展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必须照顾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规律、欣赏文学作品的特点取得一致。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要能引起幼儿的熟悉和愉快的感受,能够以幼儿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以幼儿的情绪去表现生活。

雪花

望安

雪花,雪花,

你有几个小花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

让我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

咦,刚数完,

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

圆圆的小水点。

二、幼儿文学的美学特点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

由于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如樊发稼在《小雨点》中所写:

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

一点也不疼吗?

在幼儿看来,宇宙万物都是有灵性有感情的,“小雨点”也不例外。“小雨点”不怕疼的勇敢精神,令孩子们钦羡不已。泛灵观念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因此,在童话中,鸟能言、兽能语、石头能说话,在幼儿看来是自然和真实的。

2.人造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世界上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万物都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这是因为幼儿经常处在幻想状态,其思维不受客观条件和社会习俗规范的束缚。如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小朋友们可以坐着“小板凳”火车,“轰隆隆隆,呜!呜!”地穿大山,过大河,跑遍全中国;又如幼儿图画故事《长长的故事》中,理发师叔叔可以骑着“装饰灯”飞上天,去救长长小朋友。幼儿的人造观念在游戏活动中表现更为明显。皮亚杰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说:“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可见,游戏往往将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

3.任意逻辑

幼儿心目中,虾在云天游,鸟在水中飞,小猪生双翅,大树结金鱼……一切变形、增减、移位都顺理成章。他们常常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愿望任意结合在一起,而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真有联系。所以儿歌中的“颠倒歌”,诸如“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之类深受幼儿欢迎。

4.前因果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月亮跟我走,是因为月亮想和我交朋友;兔子眼睛红是因为太爱哭……这种“想当然”的前因果观念,不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只是幼儿出于好奇,用他们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而已。这在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为谐趣横生、异想天开。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便是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幼儿情趣。

(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

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它使得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他文学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幼儿情趣的稚拙美、纯真美、游戏美和荒诞美。

1.质朴的稚拙美

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却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世界;幼儿身体很小,却认为无所不能。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幼儿情趣。幼儿文学的作家们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幼儿的表现,将其反映在作品中。“稚”与“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天真无邪的表现。它所展示的是一种质朴的、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明净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美。稚拙美是稚嫩、纯朴、清新、淡雅的美,不加雕饰,毫不做作。

在郑春华的《小鸭子毛巾》中,幼儿园的老师把小鸭子毛巾收去洗了。小朋友们午睡起来后到处找小鸭子毛巾,有的说飞走了,有的说大概到河里洗澡去了,于是大家一起喊:“小鸭子毛巾,快——回——来!”作者精心选取幼儿特有的心理、行动、思想、感情,使作品的稚拙美表现得十分充分。

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童话故事集,主人公是四岁男孩茂茂,有一次,茂茂被大狼抓住,大狼想吃茂茂,但看看脏乎乎的茂茂,又担心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会长蛔虫,于是,点火、烧水、找肥皂、毛巾,准备将茂茂洗干净再吃,结果让茂茂逃跑了。幻想大胆奇特,洋溢着稚拙美与诱人的童趣,为作品平添了艺术魅力。这些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的情节,幼儿却觉得十分真实可信。

2.透明的纯真美

幼儿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在幼儿文学中,作家常常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来表现幼儿的纯真。纯真美也是幼儿文学独有的美,它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再现,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美,常给成人自叹弗如的美好感觉。

李其美的《鸟树》是一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幼儿生活故事,流露出幼儿爱护生灵的纯真愿望。幼儿园的冬冬和扬扬捉住了一只小鸟,他们喂小鸟东西、帮小鸟找妈妈、解绳子放小鸟飞,可小鸟已经死了。他们很难过,想不通为什么对小鸟那么好,小鸟还会死掉。一连串的细节把两个孩子天真、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的纯真感情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来。他们埋葬了小鸟,折了一根葡萄藤插在土堆上。春天,藤上长出了绿芽,他俩认为那就是鸟树,鸟树长大后会开鸟花结鸟果,鸟果裂开会跳出很多小鸟。作品真实地写出了幼儿天真无邪的童心和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独特的想象,真实感人、真情动人。

3.愉悦的游戏美

游戏是幼儿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顾生活的逻辑进行想当然的变形、移位、添加和任意组合。在“玩”中融汇着幼儿的纯真感情,求知愿望,透露出独特情趣的美学意味。幼儿文学正是基于幼儿的思维特点,表现幼儿自由幻想和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在作品中充分运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幼儿的天性,使幼儿徜徉其间,产生愉悦与共鸣。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欢愉的效应与纯真、稚拙的美学特征相关。儿童文学作品因表现了纯真与稚拙而产生喜剧效应,使人快乐。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的内容。如幼儿童话剧《小熊请客》,素材的主要来源是幼儿们常常自发玩的“做家家”游戏。小熊做主人,小狗、小鸡、小猫做客人,客人来了,主人殷勤招待。虽是模仿成人生活,却别有幼儿情趣。快乐幸福的生活被大狐狸的出现打破了,他们一起想办法对付大狐狸,整个过程有唱有跳、有打有闹,游戏成分浓厚,童趣盎然,使幼儿身心愉悦,受益匪浅。

4.出色的荒诞美

荒诞美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荒诞”契合了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在审美时对作品中的“荒诞”部分特别容易接受。荒诞美不是幼儿文学独有的,但在幼儿文学中表现得最充分、最强烈。这使得幼儿文学有许多特殊的表现手法,如拟人、神化、变形、奇特、夸张、巧合等,具有或浓或淡的喜剧色彩,深深吸引着幼儿。

有些儿歌,特别是颠倒歌,集中、突出地体现了幼儿文学的荒诞美,如“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身长三尺六,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摇车里”,充分体现了幼儿任意逻辑的思维特点,具有强烈的荒诞美。

又如冰波的幼儿童话《肚子上的“鬼脸”》,胖小猪摔了一跤,把画在地上的“鬼脸”印在自己的肚子上了。于是,小鸟、小兔、小鹿都把它当成怪物,拼命地逃。胖小猪也稀里糊涂地跟着逃。为了救小兔,他决心打怪物,可发现怪物就是自己肚子上的“鬼脸”。这篇作品情节十分怪诞有趣,立足于现实生活,会觉得悖情违理,毫无逻辑,不可思议,儿童却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即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美产生情感反应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对美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能意识到美并加以判断)。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

三、幼儿文学欣赏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作品和方式方法,开展早期阅读等活动,以保证幼儿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启蒙。

(一)总目标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通过欣赏、讲述、表演等活动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幼儿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逐渐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同时学习作品中的艺术性的语言。

——认知目标

能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在聆听和阅读文学作品中增长知识,明白事理。

——情感、态度目标

喜欢听和阅读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

——能力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积累文学语言;能用动作、美术、音乐、语言等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幼儿接受文学作品的特殊方式

1.“听赏”是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必须通过成人的诵读或讲解,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才能使幼儿接受。随着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图画书,这使得幼儿有可能更多地通过视觉阅读,并向听、看结合甚至触摸方向发展,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文学依赖于听觉的接受方式。

2.感知型的接受方式,幼儿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这就要求作品中对物、事、人的描写要诉诸幼儿的感官,要注意到艺术表现内容与他们对客观生活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但同时那些夸张、超现实的形象和故事对他们也有强烈的吸引力。

3.由于幼儿的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不能很清楚地将自我与客体分开,且带有较大的无意性特点,他们常把自己幻化成作品中的主人公,去体验主人公所遭遇的种种奇情怪遇。

常表现为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通过这种身体扮演、模仿,通过游戏带给幼儿快乐的体验和感受,也满足了学习的需要。

四、开展幼儿文学欣赏的方法

幼儿文学鉴赏是在阅读幼儿文学作品,把握其艺术形象、意境的过程中,通过直觉、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形式的积极作用产生的一种认识、品味、玩赏和再创造、再评价的审美活动。

在文学作品中幼儿文学是具有“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本,是孩子整个幼儿阶段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由于幼儿尚处在成长的初始期,解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足,他们的欣赏总是间接的,要经过父母和教师的“二次创作”得到的。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文学欣赏水平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质量。学会鉴赏幼儿文学作品也就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了。那么,作为师范生,应该如何去挑选、欣赏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呢?

(一)选择适合所教年龄段幼儿的优质文学作品

1.选材不仅要适应幼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也要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和爱好。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待内容的“趣味性”。如《萝卜回家》,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小白兔在寒冷的雪天里找到了两个萝卜。他要和好朋友一起吃,但小猴不在家。他自己吃了个小萝卜,把大萝卜放在小猴家桌子上;小猴又把萝卜放在小鹿家窗台上;小鹿把萝卜放在小熊家门口;小熊又把萝卜放在已经吃饱、睡得正甜的小兔家中。一个大萝卜,在几个好朋友的手里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小白兔家中。幼儿文学给幼儿的“益处” 正是在不经意的“乐趣” 中自然流泻,吸引着孩子们如痴如醉。

2.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应选择各种体裁的作品。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无论是诗歌、故事,还是散文、戏剧等,凡是幼儿能在现有水平上理解的或在最近发展区上理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选用。

3.从语言的角度考虑,选择作品语言朗朗上口、简练易懂、有品味的文本。

不识字的幼儿,如果经常听同一个故事,不久就会一个字不漏地记住。儿童语言发展专家证明,有韵律的语言(儿歌童谣等)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幼儿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

(二)从幼儿文学各体裁的特征入手

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在相关文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作品体裁的特点,迅速、准确地完成对作品的赏析。如刘饶民《春雨》: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

“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

“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

“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

“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首诗就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儿歌,不仅生动、有趣、易懂,而且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使他们感到熟悉亲切。同时儿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

因幼儿文学欣赏教育活动的特点,所以在幼儿欣赏作品前,幼儿教师要在正确的“儿童观”的指导下,解读文学作品。幼儿文学是最纯净、最质朴、最奇妙、最快乐的文学作品,我们要做好幼儿和文学作品的“联系人”,当好幼儿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桥梁”。要保持一颗童心,用幼儿的耳朵去听,用幼儿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文学作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完成文学欣赏的全过程。幼儿教师要对作品在认知方面的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内容、审美和创造性表现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综合设计欣赏教育活动,将培养和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标志。

会欣赏音乐的耳朵不是靠人给他传授乐理知识造就的,而是靠音乐本身来濡养的;一个人要想拥有一双会欣赏文学的慧眼,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多读经典。作为未来的教师,幼师生要广泛阅读各时期的幼儿文学的经典作品,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思考题

1.通过阅读教材、利用网络资源,掌握有关欣赏文学作品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2.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对幼儿文学的认识。

3.试述应从哪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写1 000字以上的作业)。

4.你读过哪些名著?你觉得幼师生是否必须要读名著,为什么?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拓展阅读

基础书目(40本)

续表

推荐书目(60本)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