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文学
文学,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概念。从《荷马史诗》到《哈姆雷特》,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等,古今中外流传千古的文学名作数不胜数。那么,对文学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呢?
(一)什么是文学
古今中外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丰富多样,无法统一。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为文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通常意义上,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文学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及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近代大学者章炳麟就写道:“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2.狭义文学
狭义的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因素组成。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中,较之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了出来。一部作品往往通过历代读者的阅读不断得到新生,焕发出新的光彩。
马原在他的《细读经典》里说,小说里有你需要的所有东西——哲学;信仰;艺术;历史;神学……你作为一个人,你的日常的精神需要它会满足供应。只读小说,读懂读透,同样可以让你受益,同样让你丰富,同样启智开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每个人都是有慧根的读者。
文学超现实而却不能离现实,它所创造的世界尽管有时是理想的,却不能不有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二)文学的特点
文学是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
1.间接性
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这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唯有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
2.广阔性
文学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真可以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能够突破客观时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同时,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展,无疑使文学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达到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风度、言行举止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通过直接抒情或叙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于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4.思想性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性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5.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对于文学作品来讲,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得失。
依据语言艺术的含义,其代表性种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种样式。
(1)诗歌
按照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诗歌艺术具有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诗歌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其次,诗歌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再次,诗歌语言洗练,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具有建筑的结构形式美。
(2)散文
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散文的审美特征就在于:主题、题材丰富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篇章结构灵活自由。散文具有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文学即人学。
小说由于运用语言作为媒介,较之其他艺术种类有着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小说可以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其他人物的眼中来观察和表现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是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描写,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
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突出的虚构性;多方面多视角地刻画人物;表现较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完整呈现等。
(4)戏剧
戏剧是一种供人在剧院欣赏的综合艺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戏剧文学有着其独有的特色。由于受演出时空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戏剧文学在情节、人物、结构上要做到高度的凝练,同时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推动剧情的发展。
总之,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二、文学欣赏的特点
(一)什么是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是指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欣赏。[1]
文学欣赏活动,是读者接触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一方面,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会把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读者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读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和丰富作品里形象的内涵。因而,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常常带有“再创造”的性质,是读者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接受。所以,文学欣赏既是一种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是阅读。阅读活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几乎可以说凡是用文字写成的东西都可以是阅读的对象。但作为阅读活动之一的文学欣赏,其对象却没有这么广阔,它仅限于文学作品——从文体来看,就是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二)文学欣赏的特点
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为读者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所以文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去发现社会和自己。
2.文学欣赏是一种包含感情的审美活动
文学作品总是以情感人,使读者在阅读中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在作品营构的艺术世界里,一方面是充盈其中的情感深深感染着欣赏者,使他们或愉悦激昂,或悲怆愤懑;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艺术形式美也使欣赏者领略到美的魅力。
3.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想象和联想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如果说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一度创作”,读者欣赏则是“二度创作”“再创作”。读者以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依据,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具体处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具有个人特点的加工、补充,使之丰满起来,只有这样,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场面才可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成为带有读者“痕迹”的“新形象”的活动。正是由于读者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对于作品形象的想象,总不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加工改造而成,于是所得到的印象也就往往带有个人特点。因此人们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即欣赏者头脑中再现的形象,有着欣赏者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4.文学欣赏是一种以“共鸣”为特点的心理感受活动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就是读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似和相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深沉而丰厚的感情,蕴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而人的情感是有共通性的,这种感情上的“共鸣”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常常跨越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民族的差异,使沟通成为可能。
三、文学欣赏的方法
(一)准备阶段
文学欣赏是一个过程,是指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从这个过程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
欣赏者在进入文学欣赏之前要有所准备,主要是指文学素养的积累。所谓文学素养是指“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以此为基础,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它决定着一个人欣赏能力的高下和欣赏的质量。提高文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简单点说,通过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条主要途径。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学积累是进入阅读活动进而进行文学欣赏的必要前提。
(二)文学欣赏的方法
1.感受和体验
在理解和准确把握字词、文句意义的基础上,对整个作品的意义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包括艺术形象的内涵、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感情等。读者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全神贯注地阅读,与作品中的形象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感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当我们读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位晚景凄凉的女词人形象。这就是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知。同时对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义、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
这只能是文学欣赏的初步,这种对作品的了解只能是感性的、浅层次的。
2.想象和联想
感受作品的形象之后,读者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去理解和体悟。读者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其进一步加工,使其更丰满、生动,或把自己对形象的理解与生活经验赋予形象,使其更具有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对作品的意蕴进行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如杜甫的诗歌《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是诗人逢战乱,在外漂泊,心中充满对妻子对家的思恋之情。诗人写到妻子闺中独看的情景是诗人自己的想象。这里携妻子思念丈夫,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正是出于对妻子彻骨的思念,才能够如此形象、真实地想到妻子的思夫之苦,才能够想到将来团聚之日,夫妻二人能够共倚窗前,在同一片月光下互诉离别相思之苦,这样理解就深化了一步。
3.共鸣和净化
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常常和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存在相通或相似之处,同喜同忧。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唱词时,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此时的黛玉已经沉浸在审美活动中,将身心融入戏文的情境里。然后,她又由此自然展开联想,使审美意象更加丰满,因而更加伤感,竟至“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达到她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认同。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在文学作品虚构的艺术世界里,读者融入其中,暂时忘掉人生的烦恼和苦闷,使心灵安宁下来,完成对心灵的疏导和抚慰;同时作品中强大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也可以矫正畸形的心态,改正扭曲的人格,为读者性格的转变提供契机,对读者的心理和人生产生影响。
4.分析和阐释
文学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对于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直说,而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深地将其寓于形象背后,如果仅凭感受往往很难把握它。这就需要借助于理性分析,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和阐释。而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被人分析阐释了几百年,人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是随着不断的分析阐释而深化的。
总之,从感受体验到分析阐释对于文学欣赏来说,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四者各有独特的功能,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学作品的精髓。
四、名家经典欣赏举例
看看文学前辈是如何对自己心仪的作品进行欣赏的。
1.朱自清《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评王维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加以融化。可以说,苏轼的评价,是两个具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的心灵碰撞,苏轼是真正读懂了王维。
3.朱光潜《谈文学·文学的趣味》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它的难处在于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文字的美丑犹如食品之甜酸,究竟允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功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练也常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举一两个实例来说。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是许多读者所熟读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冯正中、王荆公都极赏‘细雨梦回’二句,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却说:‘菡萏香销二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二句,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人间词话》又提到秦少卿的《踏莎行》,这首词最后两句是‘郴江性自绕郴江,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东坡所叹赏;王静安也不以为然: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这种优秀的评判正足见趣味的高低。
4.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因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近代无线电、飞机都是表现这控制无限空间的欲望。而结果是彷徨不安,欲壑难填。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读书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6.恩格斯评巴尔扎克的作品
“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7.巴金《巴金谈文学创作》
“我的作品整个儿就是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我有苦闷不能发散,有热情无法倾吐,就借文字来表达。我一直要求自己说真话,要求自己对读者负责,至今我还觉得自己过去有时做得不好。我喜欢俄国作家赫尔岑,他的文字带感情,很感动人,我喜欢这种带感情的文字。我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