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幼儿学习的榜样(1 / 1)

幼儿时期,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幼儿教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社会主体。幼儿教师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很大一部分也在将自己的言行举止无形地传递给幼儿。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幼儿教师要担当起引导和示范的责任,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一、何成榜样

要想成为幼儿的学习榜样,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爱心意识和示范意识,并时刻提醒自己,一言一行要为幼儿作出榜样。

1.爱心意识

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作为教育者的责任。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幼儿教师只有具备爱心,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孩子,才能真正体现在对幼儿的任何教育之中。幼儿教师的爱心不仅表现为对幼儿生活的悉心照料,与幼儿交往时表露的亲情,而且应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孩子的举止文雅,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举止文雅;我们希望孩子的言语文明,我们自己首先做到言语文明。幼儿教育不单靠课题的言教,更重要的是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垂范,这要胜过在孩子面前的十句百句的聒噪教育。我们知道,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幼儿教师注重身教,这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师提高自身修养,不仅仅是自身的要求,也是幼儿教育的需要,更是对幼儿爱心的体现。

有一个教育家说过:“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想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他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要知道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详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最细微的事物。”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要时时意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尽可能让自己表现完美,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榜样。

2.示范意识

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但对幼儿语言行为的学习模仿起着榜样的作用,而且对幼儿语言行为的习惯形成还起着修正的作用。和成人一样,幼儿也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相对幼儿园而言,社会的复杂性和家庭的影响,也会在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中反映出来。其不良的因素自然会影响幼儿言语行为的习惯,因此幼儿教师要有示范意识,及时纠正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

例如幼儿时常会乱扔东西,幼儿教师应提醒孩子不能乱扔东西。如果是一般的东西,教师可以示意要放在规定的地方,并自己示范将东西放好;如果是废物,教师可以领其走近废物箱或废物篓,示范投放,并让孩子自己行动。这样不但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还可以使其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幼儿教师的示范意识还表现在自己言行发生前或发生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将会产生的影响。幼儿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他们也会因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情。倘若教师因某些麻烦的事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情,并将不良的心情带入幼儿的教育活动中,难免会容易急躁,遇事不冷静和发生一些不理智的言行。此时幼儿教师应有较强的示范意识,及时提醒自己不理智的言行会给孩子不良的示范,那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及时调适心理,调整自己的言行。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示范意识不但在幼儿行为不规范时能产生对幼儿示范的行为,而且在自己言行出现不冷静状态时能及时地反省。

二、举止示范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良好行为的养成时期。针对这一时期幼儿举止培养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要让幼儿进行实践认知,才能真正使幼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无论是教育,还是实践认知,都离不开幼儿教师的示范作用。

1.行为姿态

幼儿正确行为姿态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需要学习正确的坐姿、站姿及走姿,这不仅是行为礼仪的要求,而且也是幼儿体格得到正常发育的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幼儿进行分解的示范:坐要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站要身体正、目不斜、收下颔、头不晃、手垂放、腿脚并;走要头昂起、匀摆臂、上身直、双肩平、步轻盈。幼儿教师不要以为一次课堂的示范就能使孩子学会了行为姿态,其实幼儿的认知和规范行为来自于幼儿教师的提醒和幼儿对教师不断的模仿学习。

因此幼儿教师平时要始终注意自己的行为姿态,为幼儿作出榜样。幼儿教师持续性的行为姿态示范,方能对幼儿规范行为的养成产生持续的影响。幼儿教师容不得半点疏忽。幼儿教师示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贯穿整个生活之中的。教师平时任何一次不完美的行为姿态在幼儿关注中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幼儿十分敏感,善于窥视出教师的缺点,就会不自主去模仿,所以幼儿教师的点滴行为都要慎重,都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教师良好的行为姿态并不是一次教学所需、刻意所为,给幼儿做做样子,而是来自于自己长期不断的行为修养。因此幼儿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使自己正确的行为姿态成为一种习惯,并以自然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2.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同样需要幼儿教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以影响。幼儿的行为与成人并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方式。幼儿此时还不能完全具备社会情感,而成人则将考虑个人行为会给别人造成影响。例如幼儿常会乱奔乱跑,不懂得爱护东西,拖拉桌椅,关门声响,做了错事会说谎,等等。因此幼儿教师除了不断地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幼儿意识之外,还需要平时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作出示范。

幼儿教师要求孩子爱护东西,不随地乱扔,同时需要自己示以正确的方式,能将东西轻放,将不用的东西放在规定的地方;要求孩子轻声关门,而自己在平日的关门行为中轻开轻关,时时以身作则;要求孩子诚实不说谎,而自己无论与孩子还是同事之间交流,都要注意不说谎话。总之,幼儿教师要让孩子行为规范,养成习惯,就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行为规范。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为先导,以教师的良好行为为示范,以孩子不断的行为反复强化认知,那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将养成。其中幼儿教师的示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无声的教育,是孩子努力的标杆。

幼儿的行为习惯,都是模仿成人的结果。如果说是教育,幼儿教师平时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应该懂得,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身教永远大于言教。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在自然的模仿中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语言示范

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获得与行为规范获得一样,主要通过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幼儿教师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示范,那么幼儿的语言就会正确地发展。幼儿教师应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1.礼貌用语

幼儿的礼貌用语教育不但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教师都十分重视礼貌用语教育,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情景,教会孩子与人见面时说“你好”,与人分别时说“再见”,对别人的帮助说“谢谢”,对别人的感谢说“别客气,不用谢”等。虽说教会孩子说礼貌用语很简单,但要养成孩子主动说礼貌用语却需要幼儿教师平时的示范。

例如孩子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老师与家长见面时互道“你好”,与家长分别时互道“再见”,孩子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常见常听,自然受到熏陶,学会模仿。平日里,教师之间言谈交流多用“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礼貌用语,也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虽然孩子用心他事,但“请”“谢谢”“对不起”之类话语也能声声听入孩子之耳。如果说幼儿教师教学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的话,那么平时教师的礼貌用语示范则是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幼儿教师第一课堂的备课只需要一两个小时,而第二课堂的教育就需要幼儿教师长期的“备课”。

礼貌用语从内涵来看,其实是一个人品德的反映,因此礼貌用语教育可视为对幼儿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幼儿教师只要在真情之中示以礼貌用语,幼儿也就会在真情之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幼儿教师的示范对幼儿心灵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规范语言

幼儿期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我们知道幼儿语言大部分是模仿习得,对于成人的一言一语、一腔一调,孩子都非常敏感,自然模仿。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示范,幼儿的语言就得不到正确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担当一份责任,重视示范效应。

幼儿教师面对孩子,使用的语言应该尽量做到清楚、简练、语气温和。如果发现孩子说话时有撒娇拖音、自创语词、语气不符合说话的内容等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指出,并示以正确的言语规范。有时幼儿教师可以针对孩子的语言问题,设计一些活动,用以强化语言规范训练。当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熏陶是深入到平时的每一句话中的,持续的影响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不说粗话、脏话,尽量避免某种口头禅或给孩子起绰号,因为粗话、脏话和某种口头禅,会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无辜的孩子只是模仿而不知其意,不能辨别,一旦上口,孩子纯洁的心灵将受到污染。另外给孩子起绰号,尤其是其他孩子起哄跟叫时,会对被起绰号的孩子造成伤害。因此幼儿教师除了语言规范外,还必须讲究使用文明语言。

为了使幼儿的语言能得到健康正确的发展,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水平,自觉地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耳濡收益,学会使用文明、规范的语言。

思考题

1.为何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2.谈谈示范意识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

按照角色理论的思想,教师为使自己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教师职业角色形成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在这一阶段,人们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分开。一个人在正式成为教师之前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如师范生就已对未来将要充当的教师角色有所认识,但这时的认识还只是一些知识,或粗浅的认知。第二阶段为角色认同。教师的角色认同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衡量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在认识上了解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有了体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担当了这一角色,有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后才开始真正具有的。第三阶段为角色信念的形成。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成为个体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职业的认识、选择是正确的,并将其看作是自己行为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所持有的自尊心、责任心和荣誉感,如一些优秀教师坚信教师是社会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

事业心是个体坚定的职业信念,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执着追求。教师的事业心就是教师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一心扑在事业上,要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最大成绩和贡献的信念。事业心是教师最宝贵和重要的品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事业心主要包括:职业意识与信念,对儿童的爱心,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1.职业意识与信念

职业意识与信念是指个体对职业的性质、价值、职责等的认知与追求。教师的职业意识与信念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价值以及自身角色与职责的认识。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与信念,不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是教师事业心的基础。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的教师,首先就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与信念,只有当教师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与信念,才能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社会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的基础性地位,从而更忠实于教育事业,自觉体认并履行自己的使命,把对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搞好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并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成熟度,以更好地执行时代赋予的任务。

2.对儿童的爱心

对儿童的爱心是指教师对儿童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情感和行为。它主要体现在:第一,关心儿童、热爱儿童。这是教师体现爱心的最基本方面,因为爱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前提和需要。作为专业教育者,与非专业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就是家长的爱是专门、特定性的,更多表现为偏爱自己的子女,而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对所有的儿童一视同仁,决不厚此薄彼,将自己的爱给予全班可能招人喜爱和不招人喜爱的儿童,并保证他们受到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都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第二,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这既是儿童的权利与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爱心的重要体现。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容忍和尊重儿童的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个性、能力、行为、兴趣等特点,都有其独特的家庭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是正常的,并充分重视和尊重儿童的这些差异,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二是尊重并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儿童都有其特长、天分与优势,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要为每个儿童提供广泛的、具有个性适宜性的多种机会,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并提供积极、适时的反馈,既帮助儿童充分认识自己,又锻炼、增强他们的优势和信心,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差异基础上积极充分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爱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之情,只有具备对儿童的一颗爱心,教师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理解儿童,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热爱儿童,这不仅是教师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要求,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对儿童的爱心,它是教师事业心的核心,有人称之为师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热爱儿童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3.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教师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儿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儿童的发展负责。作为教师,不仅要把儿童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而且要把儿童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社会成员来培养,不仅要对每一个儿童在学期间负责,而且要对每一个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其长远的发展负责。二是对本职工作负责。教师作为一个专门化职业,本身就要求教师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内的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要按照教师职业的职责规范和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高度的责任心是促进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心尽责的内在动力。

4.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指教师能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努力工作。敬业精神是教师事业心的高度、集中体现。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工作内容的广泛性,敬业精神的高低对教育事业及其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敬业精神显然不是简单体现为保证或超出本职工作的时间。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不忘传道、授业、解惑,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热爱和关怀每一个儿童。很难想象一个对工作毫无兴趣与热情的人,能够倾心热爱儿童,能努力、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5.开拓、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教师事业心的重要体现。它是指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进取,善于思考,积极研究,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儿童,正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教师面前。教师应该努力学习,跟上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其中,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随时都在通过自身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情感态度等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榜样作用。由于教师是儿童在教育机构中主要的交往者和教育者,在儿童心目中又具有权威地位,同时由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更容易理解、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因此,教师常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重要对象,其言行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榜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斑杜拉(A.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揭示了榜样在儿童社会学习和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观察学习,与直接尝试学习相对,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行为而内化一定价值观念、形成一定行为习惯的间接学习。这是个体学习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儿童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儿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进行着大量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均已证明,教师对待他人和儿童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对而言,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儿童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更大。要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发展社会期望的情感态度、行为与价值体系,仅有言语的阐释、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本人的言行与态度更具有具体、直接的影响力与说服力。同时,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操作学习,教师的动作示范能为儿童提供直观的线索和行为范型,更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因而有助于儿童的内化,并促使儿童将学到的知识、策略和规则积极、正确地加以应用。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存在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都可能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因而影响到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良好表现则可能对儿童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教师不良的表现则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在课堂中,教师表现出的对知识、对学习的热爱、尊重和执着无疑会吸引儿童更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教师对儿童的关切、鼓励、支持与宽容则是儿童形成友善、助人品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相反,教师对工作的厌倦、敷衍可能会引起儿童对学习价值的怀疑以及对学习的逃避;教师对儿童的斥责、冷漠、讽刺则不仅显著抵消教师关于友善等的言语教导,而且可能使儿童直接习得消极的交往态度与行为。值得提出的是,尽管教师日常言行、情感态度对儿童产生着这样潜在而巨大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些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的不良言行对儿童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教师忽视自身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对象,自身言行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榜样影响有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并审慎自己的日常言行、情感态度,自觉地注意其对儿童可能具有的重大榜样影响,从而更主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榜样作用,而尽量避免和消除可能的不良影响。

摘自《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不过就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而言,其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你要他们做或要他们避免的事情的榜样;当你把他们所知道的人的榜样指给他们看,同时就这些榜样的美或丑发表一些自己的评论,那么,这些榜样要比任何说教都具有更大的力量,去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如果你能指导他们去观察,让他们看看别人行为中的优秀品质或恶劣品质,那么,这些行为要比任何言辞都更能使他们明白无误地懂得,什么是德行,什么是邪恶。而别人的榜样也比任何规则或教导,都更能使儿童清楚地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良好教养的美和不良教养的丑。

这种方法不仅应该在儿童年幼的时候采用,而且,只要他们还要受别人的管教,就应该继续采用;不仅如此,我认为,只要做父亲的人觉得合适,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最好的办法,去改正他希望儿子改正的任何缺陷;榜样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温和而深刻地渗入人们的心。儿童无论忽略了、或者自己陷入了什么坏事,但只要看见别人做了同样的事,他们是没有不厌恶并为此感到羞愧的。

摘自《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