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雅的举止
举止,是指人的姿态和风度,它是人们在外观上可以明显地被觉察到的活动、动作,以及在活动、动作之中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的姿态,包括人的站姿、坐姿、走姿、面部表情等。所以,也将举止称为体态语言。
所谓文雅的举止,是要求我们的举止既朴实又优雅,既自然又恭敬,既潇洒又庄重,做到规范美观,得体适度。不言而喻,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表露着他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外界的反应,它好似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他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
人的行为举止的文化底蕴体现于人的行为规范,即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它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在行为规范的约束下,人的行为举止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而人的道德修养则体现于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律,它会使人在为人处事的行为中,或慎行或勇为,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性。因此达·芬奇认为:从仪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往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人的文雅举止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依靠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自主建构才能获得的。加强自我的文化与道德修养,就能使我们的行为举止变得规范与文雅。
作为幼儿教师,行为举止首先要求做到自然规范,并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将从人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握手等方面了解行为举止的一般规范。
1.站姿
站姿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人们平时所采用的一种静态的身体造型,同时又是其他动态身体造型的基础和起点。在人际场合中的站姿,要求做到我们通常说的“站有站相”,即注意站姿的优美和典雅。人们在描述一个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时候,经常使用“身姿挺拔”这类词语。站姿是衡量一个人外表乃至精神的重要标准。优美的站姿是保持良好体型的秘诀。从一个人的站姿,人们可以看出他的精神状态、品质和修养及健康状况。
正确的站立姿势应是:从正面观看,全身笔直,精神饱满,两眼平视,表情自然。两肩平齐,两臂自然下垂,两腿并拢直立,腿部肌肉收紧,大腿内侧夹紧,髋部上提,两脚跟相靠,脚尖展开45°~60°,身体重心主要支撑于脚掌、脚弓之上。从侧面看,两眼平视,下颌微收,挺胸收腹,腰背挺直,手中指贴裤缝,整个身体庄重挺拔。采取这种站姿,不仅会使人看起来稳重、大方、俊美、挺拔,它还可以帮助呼吸,改善血液循环,并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身体的疲劳。
站立的时间过长时,脚姿可以有一些变化:一是两脚分开,两脚外沿宽度以不超过两肩的宽度站立;二是以一只脚为重心支撑站立,另一只脚稍息,然后轮换。
要拥有优美的站姿,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站姿优美,身体才会得到舒展,且有助于健康;若看起来有精神、有气质,那么别人能感觉到你的自重和对别人的尊重;并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和好感,有利于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坐姿
坐姿是一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劳动姿势,也是一种主要的休息姿势,更是人们在社交、娱乐中的主要身体姿势。正确的坐姿要求端庄而优美,不仅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而且也有利于健康。
正确的坐姿应是:入座时,要走到座位前面再转身,然后右脚向后退半步,再轻稳地坐下,收右脚。入座后,上体自然坐直,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自然,目光平视前方或注视交谈对象;身体端正舒展,重心垂直向下或稍向前倾,腰背挺直,臀部占坐椅面的2/3;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双脚并齐;两手可自然放于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
除基本坐姿以外,由于双腿位置的改变,也可形成多种优美的坐姿,如双腿平行斜放,两脚前后相掖,或两脚呈小八字形等,都能给人舒适优雅的感觉。如要架腿,最好后于别人交叠双腿,女子一般不架腿。无论哪种坐姿,都必须保证腰背挺直,女性还要特别注意使双膝并拢。
3.走姿
走姿是人体所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是站姿的延续。从一个人的走姿中就可以看出其精神风貌。同时走姿也是展现人的动态美的重要形式。
正确的走路姿势应是:身体直立、收腹直腰、两眼平视前方,双臂放松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脚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跨步均匀,两脚之间相距约一只脚到一只半脚,步伐稳健,步履自然,要有节奏感。起步时,身体微向前倾,身体重心落于前脚掌,行走中身体的重心要随着移动的脚步不断向前过渡,而不要让重心停留在后脚,并注意在前脚着地和后脚离地时伸直膝部。
女性在穿裙装、旗袍或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一些;相反,穿休闲长裤时步伐就可以大些,凸显穿着者的靓丽与活泼。女性在穿高跟鞋时尤其要注意膝关节的挺直,否则会给人“登山步”的感觉,有失美观。
4.蹲姿
蹲是由站立的姿势转变为两腿弯曲和身体高度下降的姿势。蹲姿其实只是人们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暂时性的体态。
蹲姿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交叉式蹲姿。下蹲时,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全脚着地,左腿在后与右腿交叉重叠,左膝由后面伸向右侧,左脚跟抬起,脚掌着地,两腿前后靠紧,合力支撑身体。臀部向下,上身稍前倾。(2)高低式蹲姿。下蹲时左脚在前,右脚稍后,两腿靠紧往下蹲。左脚全脚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右脚脚跟提起,脚掌着地。右膝低于左膝,右膝内侧靠于左小腿内侧,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势,臀部向下,基本上靠一只腿支撑身体。
由于蹲姿是暂时性的体态,人们往往会不重视蹲姿的优雅,下蹲时会有弯腰、臀部向后撅起,两腿叉开,以及露出内衣裤等不雅的动作。因此我们在采取蹲姿时应注意其规范,以免影响姿态美。
5.握手
握手是人与人交际的一个部分,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礼节。通常,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
正确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向受礼者握手。两手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这是一种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态。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
握手次序应把握尊者优先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其次序是:上级、长辈、女士。具体说,在上下级之间,一般由上级先伸手,下级再相握;长辈与晚辈之间,应是长辈主动先伸手,晚辈立即反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应由女士先大方地伸手,男士有礼貌地响应。迎客时,主人先伸手,以示欢迎;告别时,客人应先伸手,表示感谢。在表示祝贺、慰问的特殊场合,下级、晚辈、男士也可先伸手。
二、文明的言谈
言谈,是相对于书面表达的口头表达,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言谈包括说话的内容、语气声态及伴随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是一个人知识、阅历、教养、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的综合表现。
所谓文明的言谈,是指说话时的态度应热情、诚恳、稳重、平易,语气措辞和语调声态或直话直说,或委婉含蓄,均以最恰当的言词和口吻表达意思,而且表达得体。热情会使言谈具有感染力,诚恳会使聆听者产生信任感,稳重会增加言语的可信度,而平易则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
文明的言谈要求我们不但按一般的规范去说,而且要说得礼貌得体,增强言谈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固然重要,而如何说则尤为重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既使我们准确地表情达意,又使听者乐享其闻,更使得言语氛围变得融洽友好。
语言是一面镜子,言谈的内容与方式常常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素养。蒙田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可见言谈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人的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墨子说:“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说明言谈之中需要言谈之外更多文化、道德修养的支持。至此我们可以说,文明的言谈来自于人的文明素养。
对幼儿教师来说,善于言谈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们首先要了解言语的态度、用语、声音和方式等的规范和要求。
1.言谈态度
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言谈态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决定谈话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善于把握言谈态度和语调,调整言语表达的情绪,创造轻松融洽的谈话氛围,不仅让言谈交流自然顺畅,赢得听者的好感和佩服,而且也能展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良好的言谈态度应该是一种友善真诚、平等待人的态度。友善是以一种亲近和睦的态度,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友善能表现说话者的诚意,能使听者乐意交流。当对方言谈不中听、不得体或并不完全赞同对方意见时,友善则是尊重他人的素养表现。真诚是以一种心灵开放的态度与人交流,真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心贴心的交流能使听者敞开心扉,从而引出心灵的火花。真诚倾听对方的话语,专注对方言谈的内容,或点头示意,或微笑认同,才能使谈话深入有益。平等待人是以一种谦虚有礼的态度与他人沟通。言谈中可采取先人后己的方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关心别人的感受和反应。谦虚能调节自己去迁就对方的兴趣和习惯,让对方获得一种尊重感。
言谈中我们要避免有些情景的发生:当对方说话时,不要玩弄小物件、翻弄报纸书籍等,表现出心不在焉的姿态,让说话者以为对他的言谈没兴趣。更不要对他人所谈的话表示出冷淡或鄙视的神情。言谈时不要自顾自地夸夸其谈,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客套话,依着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
2.言谈用语
言谈交流主要是为了表情达意,与对方沟通,增加了解。而言谈中的言辞就成了交流的载体和基础。重视言谈辞令,运用巧妙而得体的语言,与听者产生融洽的关系,这不仅反映一个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自身修养、知识积累与品格。
良好的言谈交流应该使用规范、准确、连贯的语言,使双方都懂,利于交流顺畅。规范要求注意用词的轻重、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感情色彩;准确要求言简意赅、表达明确和条理清楚;连贯要求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思路和言谈。
良好的言谈交流应该使用委婉的语言。例如在公共场所我们常常看见“禁止吸烟”的警示语,但如果在言谈规劝时则可采用委婉的说法——“请您协助保持一个无烟环境”,虽然表达意思相同,但后者可以使被规劝者听来舒服,较乐于接受。
在言谈交流中,我们还应该多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用语也称敬语,是对人表示友好和尊重的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表示谦虚和恭敬的专门用语。礼貌用语的使用,常对融洽、调和人际关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说声“谢谢”,是表达对他人给予帮助的谢意,使对方备感温暖。又例如说声“对不起”,可以缓和或化解双方产生的紧张关系。
与人交谈中,我们要多斟酌,言语不啰唆,不讲脏话、粗话、荤话、怪话和气话,不阴阳怪调,乱喊乱叫,更不能使用带有侮辱人格的话语。
3.言谈声音
言谈中的声音虽无关于言谈的内容,但也体现着说话者的心思、态度与修养。《吕氏春秋》中道:“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用现代话来说,即听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就能知道这个人的风度,观察这个人的风度就可以明白他的志趣,而清楚他的志趣后就能知晓他的德性与品行。
言谈中说话者如果讲究自己的语音,则有助于内容与情感的表达,并使自己的表达具有感染力。同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即使谈话的内容很平淡,但如果说话者注意运用音色和声调,也能使听者乐意接受。
一般而言,说者的言谈音量应大小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要视环境、内容而定,做到通达,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在美国,一些政府要员、公司主管等人员都要参加声音培训,而培训的重点则是强调降低声调。可见言谈声音对人的形象、印象的重要性。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强弱得当、高低和谐,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更富感染力;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感,语速快慢适中,语速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都会影响效果。
为了使我们在言谈中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风度,音量不要过大过高,音色不要粗厉尖硬,语调不要平板单调,吐字不要含糊不清。说话发声其实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平日的学习和训练。
4.言谈方式
言谈采用何种方式,这关乎言谈双方能否有效传递信息和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关乎言谈进行中的气氛能否和谐、话语是否默契。因此,与人交谈要有所获,不仅要讲究言谈内容,而且还要注意言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谈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艺术。
言谈方式主要是表现在“听”与“说”两个方面。
其一,说者善说。言谈中要不断寻找共同话题,以激发他人进入谈话,只有我说你道,一来一往,方能使言谈双方畅意表情。如果参与谈话者比较多,应该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尤其是沉默的人,通过“提醒”语言,让他也能参与谈话。言谈涉及敏感内容时,说者要见机而说,机会没有到不可以说得太早,机会一到,该说就说,不说反而不好。要掌握分寸,区别对待,当他人说话不当时,可采用委婉的方式给予提醒,尽量不要当众批评,使其难堪。当对他人表达的内容不完全赞同时,可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方式予以劝导或委婉反对。
其二,听者善听。耐心聆听对方言谈,能在无形中提高对方的自尊心,加强彼此的感情。越是善于聆听他人意见的人,人际关系越理想,交谈效果越好。言谈中听者要用柔和的眼光,正视着对方,积极呼应,才会激发起讲话者的兴趣,并能让他觉得听者的真诚和重视,而不要双目视于他处,给人一心二用、三心二意之感。在他人说话中,不要插嘴打断。即使要发表个人意见或进行补充,也要等对方把话讲完,或征得对方同意后再谈。对陌生人的谈话是绝对不允许打断或插话的。
只有善于言谈善于倾听,才能使言谈变得更惬意、更有效。
思考题
1.人的举止言谈与其文化修养有何联系?
2.谈谈举止言谈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