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自我认识与评价教育活动指导(1 / 1)

一、幼儿自我认识与评价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自我认识的确立与发展

1.自我特征

(1)用基本的特征词来描述自己(如性别、年龄、家乡等)。

(2)用一些行为特征来描述自己(如“我很高,能够到很高的地方”“我会拍球”)。

(3)描述自己的家庭(如家庭成员、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等)。

(4)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

(5)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异同,认识自己的独特与普通。

(6)能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自我接纳。

2.自我偏好

(1)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如颜色、水果等)。

(2)描述自己在某些领域里的爱好和能力(如“我喜欢画画”)。

(3)区分自己的偏好与他人的偏好(如“我喜欢玩洋娃娃,她喜欢玩汽车”)。

(4)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如他们的名字、在一起做的事情等)。

(5)建议玩能够发挥自己的偏好和能力的游戏和活动(如建议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6)表达自己对常见的人、物、情境等的喜恶,并能用语言行为或动作表示出来。

3.性别特征

(1)开始留意自己的身体,能够说出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区别,知道自己的性别。

(3)了解自己是怎样来的,对生命孕育及出生过程有基本的了解。

(4)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学会自我保护。

(5)了解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特征,接纳自己的性别。

(6)懂得对生命的最初尊重,爱爸爸妈妈和家人。

(二)自尊的确立与发展

1.主动性

(1)确认及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外貌、能力等),说出自己的优缺点,欣赏个人价值。

(2)愿意尝试新活动,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尝试各种体验。

(3)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

(4)拥有较强的自我信念,能够谈论未来的自己:“我长大以后要成为……”

(5)掌握或完成一项任务后,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体验愉悦和自豪感。

(6)接纳自己的不足、接受别人的提示和批评。

2.创造性

(1)通过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活动进行探索和实验。

(2)对物品的使用做出独立的决定,以此来表达个性。

(3)采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游戏和日常情境中的问题。

(4)参与幻想游戏,利用真实的或虚构的物体扮演角色。

(5)寻找和使用材料创造性地实现一个想法。

3.坚持性

(1)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设定目标,并且通过计划来完成目标。

(2)活动时能集中注意力,表现投入(如专注聆听、在图书角安静专注地阅读等)。

(3)活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4)当同伴或者成人是注意力的焦点时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5)能接受合理的挑战,在受到挫折后能继续下去,妥善应对挫折和失望。

(6)在成人帮助下,能够区分什么是适当的或不适当的(危险的)坚持和冒险。

二、幼儿自我认识与评价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自我认识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第一,给幼儿提供机会以多种方式来分享关于自我的信息(如讲故事、角色扮演等)。

第二,鼓励幼儿谈论自己的家庭,讨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比较并接纳幼儿身体特征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如身高、体重、皮肤等)。

第四,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和经验,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偏好和能力。

第五,给幼儿提供机会让其做选择和决定,鼓励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

第六,制作家庭成员及家乡的代表物(如家庭照、拼画等)。

第七,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别,营造可以让孩子直率提出疑问的氛围。

第八,简明扼要,依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来回答幼儿的性疑问。

第九,与幼儿谈论男孩和女孩不同特征的行为。

第十,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向男孩和女孩展示积极的角色榜样。

(二)自我评价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第一,根据幼儿的兴趣、气质和发展水平选择游戏和活动。

第二,循序渐进地教给幼儿如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提供机会让幼儿尝试,允许他们做决定。

第三,鼓励幼儿描述、展示自己或他人的成就并帮助同伴完成同样的事。

第四,告诉幼儿错误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情境平静地纠正幼儿的错误,并向其提供解决方法。

第五,向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开放性的物品去研究,包括盒子、积木等。

第六,鼓励幼儿提出大量的问题,鼓励幼儿编造虚构的故事。

第七,教师对各种物体和活动表现出真诚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表明尝试新想法、新活动的意愿。

第八,鼓励幼儿坚持自己的兴趣,对幼儿的坚持性和注意力集中做出积极的评价。

第九,给幼儿提供机会参加一个持续时间超过一天的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或饲养动物)。

第十,向幼儿展示并解释,冒适当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三、幼儿自我认识与评价教育活动示例

(一)活动名称:说说我自己

1.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描述自己的技能,增加自我认识。在介绍中要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和爱好。

(2)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

(3)培养幼儿的礼貌用语。

2.活动准备

木偶娃娃1个;玩具电话2部。

3.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娃娃进行故事讲解。老师拿出木偶娃娃,以娃娃的口吻说:“小朋友们,我叫玲玲,今年3岁,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一些新朋友到我家来做客,你们愿意来吗?谁要想来,请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男孩女孩,几岁,喜欢什么。”幼儿说:“我想去。”

(2)进行讨论。“小朋友们,刚才玲玲说她今天过生日,邀请新朋友去家里做客,还记得想去玲玲家里做客需要打电话介绍什么吗:你叫什么名字,男孩女孩,几岁,喜欢什么。”

(3)情境训练。教师先进行示范,拿起电话,说:“你好,我叫小敏,我是个女孩,我今年3岁,我喜欢唱歌。我想去你家做客。”接下来教师站在另一部电话旁去接小朋友的电话。小朋友正确介绍自己之后,教师告诉小朋友:“你来我家做客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全班小朋友正确介绍自己。

4.活动分析

(1)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把新朋友的自我介绍融入游戏之中。

(2)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复杂程度的描述,年龄小的幼儿可以只进行姓名、年龄、性别等的介绍,年龄大的幼儿可以增加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等信息。

(3)让幼儿认识自我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让幼儿简单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一张自己的照片),互相交换,进行介绍。

(4)让幼儿既要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也要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相同的地方。

(二)活动名称:认识自己的性别

1.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不同性别在**结构上的区别。

(2)帮助幼儿形成合理的性别角色观念。

(3)让幼儿懂得尊重不同性别的儿童。

2.活动准备

男性、女性身体图片(要能清楚展示胸部和生殖部位的区别);男性、女性上厕所图片;男厕和女厕不同的标志图片。

3.活动过程

(1)教师拿出男性和女性上厕所图片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吗?”小朋友可能会说一个站着尿尿,一个蹲着尿尿。紧接着问小朋友:“为什么他是站着尿尿,她是蹲着尿尿?”小朋友可能会说因为这个是男的,这个是女的。继续问小朋友们:“大家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吗?”确认小朋友们回答无误。

(2)请小朋友畅所欲言,开放地说出男孩和女孩的区别,最后引导到**的区别上,教师呈现男性、女性身体图片,告诉小朋友们小男孩尿尿的地方叫阴茎,就是平时所说的“小鸡鸡”;女孩尿尿的地方叫尿道,可以生小宝宝的地方叫**,用图片介绍它们的位置。

(3)小朋友可以自己指着图,说出男孩女孩的身体区别,并明白这是男孩女孩最主要的区别。

(4)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女孩剪成很短的头发,换了一件黑色衣服,她是女孩还是男孩?如果男孩留长发,换了一件粉色衣服,他是男孩还是女孩?”让幼儿明白性别不会因为换了衣服、换了发型而产生变化。

4.活动分析

(1)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会说出很多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在鼓励儿童认真观察、大胆回答的基础上把内容引导到性别差异上。

(2)当儿童说到胸和**差异时,要告诉幼儿这两个部位的作用。

(三)活动名称:学会保护自己

1.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隐私部位,学会保护。

(2)锻炼幼儿用行动保护自己隐私部位。

(3)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

2.活动准备

两性**图片;彩色蜡笔;男孩泳衣图片、女孩泳衣图片;小朋友游泳动画片。

3.活动过程

(1)观看动画片:小朋友游泳时要穿泳衣。

(2)让小朋友看两种泳衣,让他们知道小女孩的泳衣和小男孩的是不同的。为什么?因为身体的有些地方是不可以随便给别人看,不可以让别人随便摸的。提问小朋友:“你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让别人看、别人摸的?”

(3)告诉小朋友这些地方有:女性的胸部和**、男性的阴茎等。男女的臀部、大腿内侧也是不能随便让人摸的。引导小朋友加深对隐私部位的认识。

(4)游戏:拿出画着男孩女孩**图片,让小朋友选择自己属于哪一类(男孩/女孩),然后让小朋友用彩色蜡笔将自己的隐私部位涂上颜色,就相当于给自己的隐私部位穿上衣服。

(5)刚才我们说了身体这些地方是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或者摸的。如果有人想摸的话你该怎么办?先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如何做,然后引导小朋友要想办法离开那个人,告诉爸爸妈妈或老师。

(6)教师告诉小朋友: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也都不可以随便看或摸小朋友的这些部位的。但是有时是可以的,小朋友知道是什么时候吗?目前告诉小朋友的是:洗澡的时候;生病了,医生要检查的时候。

(7)问小朋友:“现在是谁帮你洗澡?长大了以后呢?”小朋友回答说自己洗澡。

(8)那小朋友能随便摸别人身体的这些部位吗?不可以的。引导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部位。

4.活动分析

(1)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幼儿明白身体上的隐私部位,如用彩笔圈画出来。

(2)教师提问后,小朋友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对一些正确的做法要及时给予回应和鼓励,对于不合理的回答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3)让小朋友动手画画,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4)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小朋友学习和练习如何保护隐私部位,以及遇到坏人如何做。

(四)活动名称:运送“救援物资”

1.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坚持性,让幼儿学会面对困难时要坚持,才能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

(2)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幼儿学会在活动过程中根据任务的目的来调控自己的行为。

2.活动准备

小推车,纸箱;一些障碍物,如独木桥等。

3.活动过程

(1)讲故事:给幼儿讲述在四川地震救援工作中,救援部队是如何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穿越损毁的道路、倒塌的废墟将救援物资运送到受灾群众手中的故事。请幼儿来做一个这样的游戏。

(2)游戏准备:让幼儿两人一组,每组分配一辆小推车和一批模拟救灾物资的纸箱。

(3)让每组幼儿自己将纸箱装在小推车上,然后通过布置了若干障碍物的场地,将物资运送到目的地。

4.活动分析

(1)对幼儿坚持性的培养是重要的,并且让幼儿对活动的意义有一定了解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2)纸箱的数量要足够幼儿往返运送数次,障碍物的设置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若太容易完成不足以让幼儿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幼儿的身体情况,物品不宜太重,路程不宜太长,要排除由于体力的限制无法坚持完成对幼儿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3)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及时鼓励十分重要,对坚持完成任务的幼儿也要进行奖励,对于没能坚持下来的幼儿不应斥责,而是应该耐心地引导,给予更多的尝试机会。

(五)活动名称:表演游戏“森林里的一天”

1.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2)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积极互动,并在互动中展现自己、观察他人。

2.活动准备

空白纸帽子,彩笔等。

3.活动过程

(1)背景设置:教师给幼儿讲述一个故事的背景,即故事发生在一片森林里,里面有花有树有石头,还有各种动物,大家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告诉幼儿由他们来表演这个森林里的一天。

(2)角色选择:游戏开始前由幼儿自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后在空白的纸帽子上画上自己角色的图案,如想要扮演一棵树的幼儿就画一棵树,想要扮演一只小鸟的幼儿就画一只小鸟等。

(3)由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自由地进行表演游戏。

4.活动分析

(1)幼儿在没有束缚的情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幼儿体会到自主参与的乐趣。

(2)教师也要与幼儿一样去扮演游戏中的一员,这种参与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调整游戏的节奏、引导故事的发展,同时不会破坏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六)活动名称:十分钟创造性思维训练

1.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更流畅、更独特。

(2)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褒奖和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思考,推陈出新。

2.活动准备

一些常用物品,画有简单线条和图形的卡片,一些画有模糊情境的图片等。

3.活动过程

(1)一物多用:给幼儿展示一些日常用品,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某件物品的用途。如问绳子可以做什么,幼儿可能会回答绑东西、**秋千、拔河、拉小狗等,说得越多表明幼儿的思维越流畅。

(2)线条变图形:给幼儿一些画有简单线条的卡片,让幼儿在上面随便添加几笔,使它变成其他图形。如让幼儿加工“”这样一个图形,他可能会添加一些线条,使其变成台灯、裙子、雨伞等图形。

(3)图形想象:给幼儿看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幼儿想象这个图形像什么东西。如问幼儿“”像什么,幼儿可能会说月亮、船、水饺、咬了一口的饼干等。

(4)分析问题:给幼儿展示一些缺少线索的模糊情境图片,让幼儿猜测图片里发生的事情可能的原因和结果。如给幼儿看一张小孩哭泣的图片,让他猜测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幼儿可能会认为是图片里的小孩丢失了糖果、被妈妈批评、摔了一跤等。

4.活动分析

(1)幼儿的思维本身就具有“发散”的特征,因此活动不需要做太多的设计,只需适时地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起到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2)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引导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展开,培养的方法可以多样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