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1 / 1)

一、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分类

关于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目前并没有权威一致的规定,研究者借鉴国外幼儿教育领域的经验,试图整理出适合我国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从2006年2月起,由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专家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儿童学习与发展指标体系”工作组,目的是制订出我国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指标。研究者初步将我国儿童的整体发展区分为健康和动作发展,语言与沟通、认知发展,社会性和情绪发展,艺术,学习态度与方法六个领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教育主要包括了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部分,一部分渗透在学习态度与方法部分。下面是我国专家对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领域、学习态度和方法领域发展内容的具体阐述。

1.领域3:社会性与情绪发展

子领域1: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标准1:了解自己的外貌、体征和体能

标准2: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人,有独特特征,而且与他人是有联系的

标准3:知道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标准4:知道别人怎样看自己

标准5:尊重别人的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标准6:对日常活动和困难活动表现出信心

标准7: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标准8:相信别人会对自己做出积极评价

标准9:勇于尝试新事物

子领域2:情绪理解、表达和调节

标准1: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及原因

标准2:能根据某个行为或情境判断出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

标准3:恰当地表达情绪

标准4:根据情境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标准5: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不会感到挫折

标准6:寻求成人的帮助来解决冲突

标准7:能够恰当地用身体动作或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绪

标准8:对成人表现出依恋,寻求安慰和安全感

标准9:对他人的情绪做出恰当的反应

子领域3:社会适应

标准1:讲礼貌,遵守社会常规、习俗和规则

标准2:主动并善于与同辈伙伴交往

标准3:主动并善于与成人交往

标准4:表现出与他人的分享与合作行为

标准5:对事物的公正与否做出判断,并表现出公正行为

标准6:诚实守信

标准7:尊重和关心他人

标准8:互惠、互助、感恩

标准9:表现出对成人和小朋友的共情

标准10: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兴趣、理解和宽容

2.领域4:学习态度与方法

子领域1:学习态度

标准1:好奇心与兴趣(对新的事物感到好奇与兴趣)

标准2: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标准3:坚持与注意(坚持完成任务,完成任务过程中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标准4:学习习惯

子领域2:学习方法

标准1:从经验中学习

标准2:寻求信息以解决问题

标准3:设立目标,制订计划,根据计划而行动

与现有的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相比,上述关于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界定更多地考虑了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内容更加详尽、系统并且更具操作性。尽管上述内容还在进一步的讨论与完善中,但考虑到这一体系更能够体现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因此本书将参考上面所呈现的儿童社会教育内容体系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

二、实现社会教育内容的方法——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游戏时,既能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如当警察、开飞机、照顾宝宝等,又可以不受身体、技能等真实活动中诸多条件的限制;既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切地探索和体验周围成人生活中的丰富感情和关系;既可以满足认知的欲望,又可以获得身体上的快乐。因此,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能够充分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轻松的学习活动。

游戏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游戏既然是幼儿主动参加的活动,在活动中又有充分的自由,在游戏中,孩子没有外界评定的压力,可以任意摆弄物体,体现自己的意志,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幼儿用游戏材料做出成果时,会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如果失败了,在游戏中也不会有任何负担,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新玩。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能够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表明,儿童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性、好奇心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一个在游戏中喜欢探索、想象力丰富的幼儿与那些缺乏对周围环境探究的孩子相比,前者更有可能在进入学校后成为有创造性的、学习主动和有毅力的孩子。心理学家辛格等人的研究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更有耐心。研究人员选择了一批具有不同想象力的儿童,按照他们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分成高和低两个组,然后告诉儿童:“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宇航员,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和别人无法交往。”之后要求每个孩子像未来的宇航员那样安静地坐下来驾驶飞船,谁什么时候不想做了,就可以按铃告诉实验员。研究发现那些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可以坐很长的时间。

其次,游戏对于促进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游戏源于儿童的内在生活,儿童可以在假想的环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有机会了解和体验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情感,学会如何和小伙伴交往。游戏也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自我,学习适应群体生活的各种生活技能,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儿童通过游戏这一行动的(一部分语言的)方式自然地发展并建设性地表达他们的情感世界。当一个五岁的孩子佩带着手枪和头盔在家里大摇大摆时,常常是为了调整自己无助而渺小的内在感受,他通过幻想,暂时控制了自己渺小的感觉。在整个儿童期,他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游戏形式进行这个过程。就像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在游戏的语言中,儿童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交谈,较少设防,这是因为儿童潜意识地认为游戏这一特殊领域不承受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要求。”

总的来说,游戏不仅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坚持性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的发展,对于一些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游戏还可以提供修复他们社会功能的机会。如果儿童在学前期没有机会充分地享受游戏的快乐,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简单地做一个孩子,而是接受了太多的结构化的教学,儿童可能丧失学习的自我主动性和快乐。在以学业为导向的幼儿园或学前班上学的3~6岁儿童,有时会在像字母知识认识和阅读技巧这样的基本学业能力方面表现出一种初始的优势,但是这种最初的优势常常在学前班末期就丧失殆尽。不仅如此,研究证实,与那些参加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课程和以发现为基础、灵活且因地制宜的学习的儿童相比,学习了高度结构化的学业导向课程的学生具有较少的创造力,对考试更为重视,也更为焦虑,对自己的成功较少有自豪感,对未来的成功较少自信,并且一般都较少热爱学校。另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专家对4~14岁儿童的两种学习模式进行对比追踪研究,其结果证明,从4岁开始接受正规教学培养的儿童,在4年后就开始对学习厌烦,11岁后阅读能力下降;反之,从4岁开始非正规学习(即在游戏中学习)的儿童,6年后阅读能力明显上升。这一研究成果应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学前阶段过分强调学业似乎必然存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