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电影
1.法国电影概述
法国是世界电影的诞生地,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制作出人类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1902年,电影技术、电影市场的探索者乔治·梅丽爱制作了《月球旅行记》,第一次把特技、科幻应用于电影制作。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提出:“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20世纪30年代后,法国涌现了许多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人,包括雷内·克莱尔、让·维果、马塞尔·卡内尔、让·雷诺阿。20世纪50年代末,在塞纳河畔掀起了一场“新浪潮”电影运动。1958—1962年间,法国大约200位新人推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新浪潮电影的艺术特征为:内容上,有强烈的“个人气质”;美学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纪实性风格;在拍片方法上,主张即兴创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当代电影趋于平稳,法国电影基于其深厚的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本国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优势的唯一西欧国家。新的人才不断出现,给法国影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图5-3-3 《放牛班的春天》海报
2.电影名作欣赏
●《放牛班的春天》(见图5-3-3)
英文名:The Choir
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
制片:雅克·贝汉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编剧:Georges Chaperot
上映时间:2004年
欣赏:
(1)主题思想:表现爱与音乐的力量,童年梦想的价值所在。马修用真诚的爱与音乐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唤起他们的纯真天性,还原了他们的快乐童年。在合唱团中他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马修的音乐世界,在音乐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实现”。
(2)“放牛班的春天”的含义
马修用真诚的爱改写了“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原本灰色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孩子们惊奇地看到了“池塘之底”的阳光,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这个杀手不太冷》
英文名:Leon
中文名:这个杀手不太冷
编剧、导演:吕克·贝松
上映时间:1994年9月14日
欣赏:
(1)对里昂中弹场景的处理:导演采用了慢动作、消音的方法,观众看见的是眉心慢慢扩大的血斑,直至倒地,他的脚步从未迟疑过,一直向着光明的出口迈进;他想脱离这黑暗的世界,即使这种想法只是一个苍白的奢望,他的死,换来玛蒂达的生,所以他的死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2)对片中里昂的绿色盆景:无根的兰花,不吵不闹,永远灿烂,所以里昂喜欢它,是他最好的朋友。兰花虽然是无根的,可它充当了里昂的根。在里昂纯洁的心底,也有着对灿烂的永恒向往。
(二)英国电影
1.英国电影概述
1895年,英国人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R.W.保罗1896年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
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叠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早期英国电影除纪录片和故事片外,还出现了风景片,如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颇受欢迎。20世纪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每年影片生产量为150~200部,故事片的复兴同出身于匈牙利的制片家亚历山大·柯达大有关系,他于1933年定居英国,创办伦敦电影制片厂以后,摄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1933)为最。他用新的观点处理历史题材,提出社会出路问题,迎合观众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无法正常生产,大部分电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产从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观众反而有增无减,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线上升。“二战”期间,英国邮政总局的电影机构被新闻部合并,成为皇家电影机构,给了纪录片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良机,他们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由巴尔康主持的“伊灵喜剧影片”。伊灵是制片厂名,位于伦敦西郊。伊灵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描绘反对官僚主义的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新眼光观察生活,温和地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电影举步维艰,为了抵制美国影片的大举入侵,英国电影人以自己的努力,尝试着不同的电影风格,来打破好莱坞对市场的垄断。在这个挑战中,以从英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素材的遗产电影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瞩目。而这一流派的中坚力量,就是依据文学或戏剧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化。当代英国电影的特点为:戏剧化的、国际化的、好莱坞式的,如《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憨豆先生》系列;写实的、批判的,如《神秘的备忘录》、《石雨》等;实验的、先锋的,如德里克加曼的《花园》、《爱德华二世》,彼得格林纳威的《魔法师的宝典》、《枕边书》;文学的、戏剧的,如《理智与情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2.电影名作欣赏
●《两杆大烟枪》(见图5-3-4)
图5-3-4 《两杆大烟枪》海报
英文名: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中文名:两杆大烟枪
导演、编剧:盖·里奇
上映:1998年8月28日
欣赏:
斧子哈利是个狠角色,他做了两件事作为本片的两条线索,一是设了一个牌局陷阱;一是派两个抢邮局的小贼去偷两把古董枪。艾迪善于察言观色,甚至被称为赌神。他的好朋友肥皂、Tom和贝肯凑够十万赌金,让他去参加哈利的牌局。艾迪一周内要还清50万债务,逾期每天取一个朋友的一根手指。哈利看中的是艾迪的房产——一幢无贷款的房子,还有他父亲的酒吧。朋友们商量如何筹到钱来还债,“老玻璃俱乐部”的创意,为了还清赌债,艾迪和朋友们绞尽脑汁,最终算计到一群毒贩身上,并为打劫购买了两杆老式烟枪。不想这群不安分的毒贩,正惦念着他们毒品供应商的钱,并在同一天实施了打劫。在毒贩们费尽周折,把毒品供应商的整整齐齐的钱款拿到手后,艾迪他们幸运地坐享其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抢劫案背后,更有厉害的角色参与其中。他们手里的两杆破烟枪也隐藏着不少故事。
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处女作,风格近似《猜火车》,但却更胜一筹。本片连演员部分,导演都大胆起用非专业演员,其中部分演员更是生平第一次演出,是一部极具实验性质的影片。
盖·里奇的代表作品有《大侦探福尔摩斯》、《摇滚帮》,尽管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盖·里奇在全世界影迷心目中绝对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影片中充斥了无厘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等手法,对新派导演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两杆大烟枪》综合了《落水狗》和《猜火车》的风格,调动大量视觉手段,以提升“酷”指数。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1)后现代主义。许多人对于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认识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认为像周星驰、昆汀那样的电影就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但事实上,电影中的后现代风格是有两个分支的: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指以“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自我反思,游戏式的”为风格的艺术,一般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而后现代性是指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手法的风格,是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两者的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往往在作品中包含强有力的讽刺或对当下社会事务的反思;后现代性更多的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草根精神。当然两者的概念并不是截然泾渭分明的,因为两者都不再相信宏大而单一的叙事模式,都推崇解构手法。那么我们可以做简单的归类:周星驰的电影是具有后现代性的电影,《暴雨将至》、《罗拉快跑》、《低俗小说》属于后现代主义电影,两者是一种内涵层次上的区别。
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思想内核上和众多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是一脉相承的。盖·里奇在《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中对生命的偶然性都作出过个人的阐述:电影中的几伙人追逐的物品几经易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节都深刻揭示了这种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努力想表达的主题:生命的不确定性。
(2)解构。解构作为后现代电影中不可缺少的烙印已经被解读出了相当宽泛的含义。大家比较熟悉的释义有以解构人物性格为主的电影,如周星驰电影系列。此类电影往往是将主要人物性格解构,仅保留其癫狂气质或神经质的一面,同类的还有丹尼保尔的《猜火车》(其中很多角色都是偏执狂,在整部电影中絮絮叨叨个没完)。在此类电影中,解构是作为突出电影荒诞与黑色幽默的一种伎俩。而另一种常用的解构是针对电影情节方面的。电影《两杆大烟枪》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只不过它更用心于对后者的运用。电影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支离破碎的电影情节与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电影从整体上来看是遵循线性叙事的模式,而将段落中的单个场景剧情解构,同类的有《偷拐抢骗》中那场各路人马撞车的戏,三路人在影片中第一次相遇,在毫不知情下相互影响。在这里,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手段,将前因后果倒置,先展现结果再逐个交代起源,增强了黑色幽默的效果。简单概括一下,电影的解构手法就是从单个段落入手,舍弃人们正常的时空观,而以因果关系来组合情节,但因手法娴熟,衔接合理,而丝毫没有让观众产生突兀的感觉。
(3)剪辑、故事、音乐的相互融合。后现代主义电影打破了这种思维僵化,颠覆了电影叙事的传统技法,这点从戈达尔《筋疲力尽》中的反古典叙事开始彰显。另外,由于后现代主义电影推崇共时性研究,注重对于整体的讨论,也使许多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群戏十分出彩。经典的还有《低俗小说》、《落水狗》、《巴别塔》等,当然也有《记忆碎片》这样的例外。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影片中交代不少于10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属性与个性的同时,影片节奏没有被拖慢,而是在大量快速凌厉的剪辑下,加快了节奏的速度。观众们在这里的评价开始呈现两极分化,有的人由于没有理清前面各线索导致跟不上剧情而被迫放弃观影。
(4)暴力观。电影对暴力的刻画关键不在于对暴力进行时态的描绘,而在于对暴力的起因和结果的展现上。因此,对电影的定义要注重其组成元素、受众面以及在文化领域的边缘性。而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由电影的风格来界定的。
(三)意大利电影
1.意大利电影概述
1905年,意大利出现了早期的电影,F.奥尔博里尼和D.桑多尼在罗马创办了电影制品厂希纳斯公司,当时,希纳斯公司摄影制作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电影。1908年吕基·麦几拍摄的《庞贝城的末日》,标志着意大利电影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1910年,帕斯特隆纳导演了一部场面宏大的影片《特洛伊的陷落》。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动用了几百名群众演员来陪衬当时的演出,还特地制造了城墙和巨大的木马;1912年,格佐导演的《君王何处去》不惜巨资,摄制了各种豪华场面,如罗马的大火、基督徒被喂狮子、罗马皇帝的大宴等。这部电影在当时被看成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1914年,帕斯特罗那导演的《卡比利亚》是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复杂,镜头剪辑很巧妙。它那种使群众超越时间和空间,恍如置身片中的电影自由表现手法,对以后的格里菲斯有很大的影响。“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始兴起,它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新现实主义在本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苏联影片以及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纪录性的原则,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演绎,长镜头和地方方言的大量使用,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有:(1)鲁西诺·维斯康蒂。他于1942年拍摄的《沉沦》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影片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那种肮脏、混乱的现象,以及意大利人内心的苦闷情感。《沉沦》是维斯康蒂的第一部作品,后来他又导演了《大地在波动》和《小美女》,真实地反映了意大利普通人们的生活。(2)罗贝尔托·罗西里尼。他在1945年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思想和道路,影片的真实性和现代性突破了以前电影的框架,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具有代表性作品。影片剧本是根据一个抵抗运动的领导人的口述写下来的,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马上着手了这部影片的拍摄,他在没有拍片许可和资金的情况下,在事情发生的地点,拍下了这部很有历史性的电影。
2.电影名作欣赏
●《偷自行车的人》(见图5-3-5)
图5-3-5 《偷自行车的人》海报
艺术地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史诗之作
剧情:安东·里奇失业、得到工作、失车、找车、偷车
主题:通过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失窃这样琐碎的小事,触及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生活问题,深刻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表达出编导严峻的社会政治批评态度。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1)题材以小见大,以普通人的命运来表现整个社会的状况。
(2)纪实风格,实景拍摄、自然光照明、平实的拍摄角度、以长镜头表现情节,演员全部是与人物身份相符的非职业演员。
(3)别致的结构,打破传统的剧作规范,全片由众多互不关联的偶然的小事或小插曲连缀而成。
人道主义温情:
一家三口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主人公在自己丢失车之后没有回家,而是独自外出寻找自行车,怕妻子伤心难过;安东工会的朋友,得知他丢车之后一同卖力去寻找不计回报;安东的儿子布鲁诺不遗余力地帮助父亲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