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或群体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体或群体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养成或改变需要相应态度和理念的建立,态度和理念的建立需要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健康教育是一个传播知识(knowledge)—建立态度(attitude)—形成行为(practice)的过程模式,即KAP模式。
(二)健康教育的分类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划分。
1.按健康教育目标人群所在场所划分,可分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消费者健康教育;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行业人员的健康教育。
2.按健康教育目标人群的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人生准备阶段健康教育;人生保护阶段健康教育;晚年生活质量阶段健康教育。
3.按健康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包括性疾病传播、艾滋病、安全性行为等);安全教育;控制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吸毒)的教育;死亡教育。
4.按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或责任划分,可分为:健康教育的行政管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健康教育的计划设计;健康教育的人才培训;健康教育的评价;健康教育材料的制作与媒介开发;社区开发的组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就其目标人群所在机构属于学校健康教育;就其目标人群的发展阶段属于人生准备阶段的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应包括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
二、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客观需要
由于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显著变化。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原来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名列疾病谱和死因谱前茅。而对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1974年以来,Blum、Lalonde和Dever等人将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分为四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因素及卫生服务。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因素(详见绪论)。所以,健康教育是当今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客观需要。这是健康教育走到疾病防治第一线的根本原因,也是健康教育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即它的社会意义。
(二)健康教育是人们对提供健康水平的无限愿望与有限资源矛盾的产物
由于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一旦患病,便意味着需终生服药,治疗费用高;而且,新研发的治愈这些疾病的新设备和新药通常很昂贵。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的患病人数大大增加。因此,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用于对抗疾病的卫生费用都在不断增加。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卫生费用就已经耗去其社会财富总量的相当可观的比例,而且继续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速度在增加。尽管,我国卫生费用占GDP比例相对很低,但同样在以比GDP增长速度更高的速度增加且持续到现在。
然而,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希望“长生不老”。在安定和不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人们对健康有着更高的期望。可以说,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即便最富足的国家也很难完全满足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于是,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无限追求与有限的资源便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就是预防疾病。而在疾病预防,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通过健康教育改善健康相关行为、降低发病率和患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是代价最小并最可能在当前取得实效的措施。因而在一系列对策里,特别是在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工作中,医学专家和卫生经济学专家将健康教育列为首要措施。
(三)健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医学科学的发展也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科外延的不断扩大、内涵的不断丰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杰出科学家在审视了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和其他与人类行为有关学科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s),从而揭开了对人自身认识的新一页。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传播科学和传播技术、管理科学和管理方法等也迅速发展成熟。旨在改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预防医学自然与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边缘学科。健康教育便得以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并开辟了医学科学知识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拓展阅读
有关健康教育的国际组织
国际卫生教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Health Education,IUHE),是1951年成立的国际民间学术组织,会员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部设在法国巴黎。IUHE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国际性的大型专题会议,对健康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立于1948年,目前有192个成员国,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订卫生研究议程,制订规范和标准,阐明以数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其互联网网站(www.who.int)提供了大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文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成立于1946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任务是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权利和健康,促进其身心发展。其互联网网站(www.unicef.org)提供各种相关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1946年建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其互联网网站为:www.unesco.org。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1969年建立,总部设在纽约。致力于计划生育、妇女生殖健康、预防性传播疾病、保护妇女权益和制止家庭暴力等。其互联网网站(www.unfpa.org)提供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文献。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建立于1996年。主要任务为领导和协调全世界防治AIDS的活动,减轻AIDS对人类的伤害。其互联网网站(www.unaids.org)提供大量关于AIDS的文献和数据,尤其是“最佳实践”文献包含许多健康教育成功范例,对指导健康教育干预很有价值。
三、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是健康教育的核心。所谓健康相关行为即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1]
(一)促进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 promoted 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这些行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了的。
1.促进健康行为的特征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行为有规律地发生而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
(4)一致性: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无矛盾。
(5)适宜性:行为强度适宜,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
2.促进健康行为的类别
(1)基本健康行为
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的身体活动、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
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与滥用药物等。戒烟、戒毒、戒除酗酒、滥用药物、网络成瘾等属于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3)预警行为
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4)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这里的环境危害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此外,避开不利于健康的环境也可以采取积极或消极两类方式,如离开被二手烟污染的环境、在存在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属于消极避免环境危害的行为,而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则属于积极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其中:①求医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指人们感到不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②遵医行为(Compliance behavior):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检查、用药,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为。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1.危害健康行为特点
(1)危害性: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保持相当的时间。
(3)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2.危害健康行为类别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
生活方式(life style)是指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行为表现形式,是行为活动的总和。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2)致病行为模式
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al Pattern,TABP)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争强好胜,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者。
C型行为模式(Type C Behavioral Pattern,TCBP)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隐忍而内在情绪起伏大。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患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三倍左右。
(3)不良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可能发生在上述过程的任何阶段,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
(4)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吸毒贩毒、性乱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属于此类行为,这些行为既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如吸毒可直接产生成瘾的行为,导致吸毒者身体的极度衰竭,静脉注射毒品,还可能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而混乱的性行为可能导致意外怀孕、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等。
[1] 马骁:《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