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机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游戏和教学两大类。托幼机构的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自发的、自愿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活动;教学活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学习的活动。这两大类活动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都不可或缺。托幼机构教育活动的卫生,就是对游戏活动和各类教学活动提出卫生要求,使之适合学前儿童的身心负荷,提高活动的效能,充分实现活动的价值,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游戏活动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一类重要活动。游戏能满足学前儿童自身的需要,给学前儿童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学前儿童对自主选择和参与游戏乐此不疲。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在适应社会和改变环境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并在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既能适应社会的,又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健康的人。另外,通过游戏活动,学前儿童可以摆脱来自外界的压力,避开现实社会中的紧张情境,在自由活动中消除内在的积郁,体验成功的快乐,发泄过剩的精力,松弛紧张的情绪。
托幼机构游戏活动的卫生,是在真正认识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实现游戏活动的保健价值,涉及游戏的选择、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材料、服饰以及游戏时的安全问题等。
(一)游戏选择
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来组织游戏,即让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情绪自主地选择游戏活动,而不是因教师的强制指导作用而把学前儿童引导到事先设计好的有明确教育目标的游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内在情绪以及创造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当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被剥夺了“玩什么”“如何玩”的自主权时,游戏就失去了其内在的保健以及教育价值。
(二)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指游戏在学前儿童一日生活中所占的时间,它直接影响游戏的数量和质量。托幼机构应保证学前儿童每日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开展各种游戏,不能随意侵占学前儿童的游戏时间。学前儿童每日游戏时间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托幼机构的实际情况决定,年龄越小的学前儿童,游戏时间也越长。一般来说,上、下午可安排30~40分钟的游戏时间,进行活动区或户外的游戏;同时,也可利用早晨入园后、下午离园前以及各种生活和教育活动的等待和间隙时间组织和安排游戏活动。不过学前儿童游戏时间持续也不宜过长,防止学前儿童产生疲劳。
(三)游戏场地
学前儿童的游戏应被安排在通风良好、空气新鲜、采光或照明良好的地方进行。一些活动量大的游戏,应尽可能安排在户外进行,能保证学前儿童在游戏时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游戏场地应保持清洁,游戏活动前可根据需要洒水或湿擦地板,以免尘土飞扬。游戏场地应平整,周围无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物。
(四)游戏管理
在游戏前,应根据游戏类型、内容和气温情况给学前儿童增减衣服,以免着凉或受热。游戏前应先活动身体,等待全身开始暖和时再进行游戏。在玩泥、沙的游戏时,提醒学前儿童不要把泥、沙弄到眼、鼻、耳、口中,若不慎让沙土进入眼时,切不可用手揉擦,以免眼结膜等受伤而引起感染。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使用的玩具和材料要经常消毒,以防疾病的传播。
二、教学活动
托幼机构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的活动,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虽然在理论上将教育活动划分为游戏和教学两种形式,但在托幼机构一日活动中,纯粹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很少,更多的是游戏与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
(一)集中教学活动的卫生
集中教学活动是向学前儿童有计划地传授粗浅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具有特殊性,因此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学方法以及环境也都有相应卫生要求。
1.持续时间
教学活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不同年龄学前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而定。学前儿童年龄越小,兴奋就越不集中,注意力也就越不易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注意(有意注意)的时间逐渐加长。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根据不同班级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特点,确定每天活动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一般而言,小班10~15分钟为宜,中班20~25分钟为宜;大班25~30分钟为宜。
2.教学方法
托幼机构的集中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小、中班应尽量采用直观的、游戏的形式,以增进学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大班则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上课中游戏的因素可以逐渐减少,为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做好相应的准备。
3.电化教学
近年来,托幼机构采用录音、录像、电视、电影、幻灯等多媒体技术进行电化教学,直观形象,有利于调动学前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果组织不合理,则会使学前儿童加重疲劳和促成近视眼发生。因此,采用电化教学时必须遵守以下卫生要求。
(1)每次观看时间不能太长,一般5~30分钟。
(2)电化教室要有适当的照明,一般要满足学前儿童书写的需要,以保持桌面平均照度,达到150lx(勒克斯)。
(3)电化教室的设计要考虑效果,不能过大或过小。视看距离最小应为屏幕对角线的四倍,最大不超过十倍,仰视角度最大不超过30°,水平斜视角(以视线到达屏幕中心计算)不大于30°~45°。
(4)供教学用的电视荧光屏至少应该在20英寸以上。
4.教学环境
除此之外,集中教学活动需要有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根据天气情况调节室内照明,保护学前儿童视力;根据学前儿童的视力和身高合理安排课桌椅;根据室内气温、湿度等变化,及时通风换气,调节室内微小气候,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前儿童发育和健康。
(二)阅读的卫生
阅读是学前儿童的一种重要学习活动。阅读是紧张的视力工作和大脑工作。阅读首先需要眼调节功能、眼球肌肉和维持坐姿的肌肉紧张;其次,需要大脑皮层第二信号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活动。阅读时,学前儿童的姿势、眼睛离图画书的距离、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光照条件等如若不符合卫生要求,则会引起眼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导致近视或脊柱弯曲异常。
1.眼与书本的距离
眼睛在远望时不需要调节,看近物时才需要调节,物体距离愈近,眼睛需要调节的度数就愈大。例如,当物体距眼睛50cm时,眼睛需要调节2个屈光度(俗称200度),距离25cm时需要调节4个屈光度(400度)。当物体与眼睛距离小于25cm时,所需调节的屈光度急剧上升。这样就加剧了眼调节肌的紧张度,使眼的屈光状况向近视方向发展。因此,在阅读时,学前儿童的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30cm~35cm(即一尺左右)。
2.书本与视线形成的夹角
当书本平面与视线成直角时,字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景象最清楚。因此,在阅读时最好使用有12°~15°倾斜的桌面,或在水平桌上加上一个与水平成30°~40°角的书架,使学前儿童头部略向前倾便达到视线与书本的夹角接近直角,使文字形成清晰的景象,避免颈部肌肉的疲劳。
3.阅读时的姿势
阅读时两脚着地、自然分开;小腿和大腿成直角,臀部和大腿的3/4或2/3放在椅面上;大腿和脊柱成直角;两肩平放,前胸距离桌子前沿一个拳头的距离;书离眼一尺的距离,视线与阅读面成直角。这样可以使身体的重心稳妥地落在坐位和椅靠背的支撑点范围内,以减低维持坐姿的肌肉疲劳。同时,要提醒学前儿童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不躺着看书等。
4.阅读时的光线
托幼机构的阅读环境应有足够的照度,一般白炽光不低于100lx(勒克斯),荧光灯不低于150lx(勒克斯)。阅读时,光线必须从左上方射入,以免产生阴影。光线应分布均匀,不炫目。此外,要提醒学前儿童不要在直射光线及昏暗光线下阅读。
5.阅读的时间
连续长时间阅读会使大脑皮层过度紧张,引起前额紧迫感和头痛眼胀的现象,对所读材料不能领会深刻;还会使眼的调节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形成近视。因此,学前儿童在连续阅读10~20分钟后(随年龄而异),应抬头向远处眺望片刻。每次阅读后,或到户外活动和远眺,使视觉分析器和调节肌得到休息。
(三)绘画、写字的卫生
学前儿童在绘画、写字时,除了有大脑皮层、视觉分析器官和维持姿势的肌肉群参加活动外,还有腕关节和指掌关节的肌肉活动,以及前臂和肩部的活动。托幼机构应注意学前儿童绘画、写字的持续时间、握笔姿势、所有材料以及用眼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1.绘画、写字的时间
学前儿童绘画、写字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绘画和写字是很精细的工作,需要手部小肌肉群的参与。由于学前儿童的腕骨骨化尚未完成、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绘画、写字持续的时间过长会造成疲劳。一般而言,持续绘画、写字的时间不宜超过5~10分钟。
2.绘画、写字的姿势
在绘画、写字时,要训练学前儿童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拿笔时食指应比大拇指低,笔杆和纸张应成60°角左右;要提醒学前儿童不要将胸部压在桌缘,以免胸腔受到压迫;要让学前儿童在光照足够的环境中绘画、写字,光线应来自左上方,以免在纸上产生阴影,眼与纸之间应保持35cm~40cm的距离。
3.绘画、写字的材料
学前儿童绘画、写字时所用的铅笔、蜡笔或其他用具,应保证无毒、安全。铅笔以圆形笔杆粗细、长度适中,以免造成绘画、写字困难。学前儿童所用的画纸、练习本的纸质应该软硬、大小适中,以免划伤(详见第十章)。
(四)唱歌的卫生
唱歌主要是声带的震动和肺部的活动。唱歌时吸气快,张口呼气,空气通过鼻腔的时间缩短,在鼻腔中的除尘、加温、加湿过程不完全。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声带疲劳、损伤。歌曲的选择、唱歌的姿势、时间以及环境等如果不符合卫生要求,则会加重学前儿童的负担。
1.歌曲的选择
学前儿童声带的弹性纤维、喉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善,声门肌肉容易疲劳,发炎时易发生充血水肿、声门狭窄而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首先,为保护学前儿童的声带,应选择音域合适的歌曲。小班适宜的音域一般为c1~a1;中班为c1~b2;大班为c1~c2。其次,应选择节奏快慢适中的歌曲。学前儿童时期适宜的节奏为2/4或4/4拍。最后应注意选材,严禁教唱成人歌曲。
2.唱歌的姿势
学前儿童唱歌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最好采取立姿,以保持胸腔和膈肌的充分活动。正确的唱歌姿势是:身体重量均匀地分配在两腿上,重心稍放前一点,挺胸,两肩稍向后,双手自然下垂在身体的两侧,头部保持正直。
3.唱歌的时间
学前儿童持续唱歌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5~10分钟为适宜。唱歌一段时间后应稍事休息,应避免长时间地大声唱歌或喊叫。当学前儿童咽喉部疲乏或有炎症时,应禁止其唱歌,直至学前儿童唱歌的机能完全恢复为止。
4.唱歌的环境
托幼机构中学前儿童唱歌的环境空气应清洁、新鲜、保持湿润,温度不低于18℃~20℃。冬季不要安排学前儿童在户外唱歌,也不要让学前儿童在唱歌后立即进入到寒冷的空气中去,以免引起呼吸道炎症。唱歌前,室内应预先开窗通风,并且清扫地面,避免尘埃被吸进呼吸道,刺激黏膜而导致疾病发生。
(五)节日、娱乐的卫生
过节日和观看动画片、电影是最让学前儿童兴奋愉快的活动,有利于调节学前儿童的生活,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但如果组织不当,则会造成学前儿童过度兴奋,产生疲劳感。因此,要注意以下卫生要求。
1.过节的卫生
托幼机构在“六一儿童节”一般都会有大型的庆祝和表演活动。托幼机构的节日活动要组织紧凑,最好不超过1小时,大、小班最好分别进行。因为大型集体活动人数较多,组织工作、稽核等待的时间过长,易使学前儿童产生疲劳。
2.观看动画片或电影的卫生
托幼机构首先要选择内容简短、适于学前儿童观看的影片;观看动画片、电影以每周1~2次为宜,最好安排在星期三和星期五的下午,不宜在星期一和星期六;每次持续时间小班在15分钟左右,中大班25分钟左右,看完后要闭目或远眺,使眼睛得到休息。
本章小结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育、学习活动安排不当,就会影响其健康发育。学前儿童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具有优势法则、动力定型、镶嵌式活动、始动调节、保护性抑制的特点和规律,在学前儿童生活制度、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安排上都应遵循学前儿童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学习、生活过程中能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防止疲劳、过劳的产生,保障学前儿童的健康,达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术语
生活制度;优势法则;动力定型;镶嵌式活动;始动调节;保护性抑制
思考与讨论
1.学前儿童学习时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2.托幼机构合理生活制度有哪些卫生要求?
3.托幼机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卫生要求是什么?
4.什么是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就一定合理吗?
活动建议
分析评价下表所呈现的托幼机构生活制度。
××托幼机构一日活动安排表